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杀尽天下读书人不是统一思想,真相竟然是?

秦始皇杀尽天下读书人不是统一思想,真相竟然是?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911 更新时间:2024/1/15 17:24:33

清明时节,多是离别愁绪。最近,惊闻武侠大师黄易去世,深感悲痛,大唐双龙举盛世,寻秦路上无来人,一代奇才赫然长逝,岂不令天下英雄同悲!笔者除了是个历史迷,也是一个武侠迷,对于黄老的《寻秦记》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笔者想与列位看官讨论一下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会说,《寻秦记》的结尾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为了让项少龙彻底消失,为了让自己的身份永远不暴露,嬴政按李斯的提议“焚书坑儒”,书读得不错,确实如此,那么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又是为了什么?

又会有很多人说,历史上秦始皇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文化和思想上的统一,当时的博士淳于越反对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恢复“封建制”,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向秦始皇建议禁止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类典籍,此即为“焚书”。有两个方士,一个叫卢生、一个叫侯生,替秦始皇去求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成,秦始皇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美梦破灭了,更可气的是这两个家伙还卷了巨额公款逃走了,和咱们现在空手套白狼的骗子是不是有点像哦!可见现在的行骗之术两千年前古人都在玩了,秦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敢耍老子!儒生都不是好东西,都是骗子!”于是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460人成了替罪羊——全部活埋。此即为“坑儒”。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历史学得真不错,课本上确实是这么讲的,这就是“焚书坑儒”的真正目的吗?笔者觉得不尽然,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胸怀,他绝对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因此不会为某个博士不听话,某个方士贪污而迁怒于“书”于“儒”,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或者是某些不想让人知道的原因!

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浩劫,很多典籍因此失传,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秦始皇是想通过这次文化整治活动,统一思想,以达到江山永固,那么,除了统一思想,秦始皇肯定还想把所有与他不利的言论、书籍、人物都毁掉,秦始皇究竟想隐藏什么?是项少龙吗?项少龙是黄老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而现实中有吗?仔细想想肯定有!笔者觉得至少有一件事,一个人,是秦始皇永远的心理阴影,那就是身世!那就是吕不韦!他极有可能是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这一点是历史的千古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提及,《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吕不韦列传》中说:“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可见,二文的表述是有出入的,一文说秦始皇的生父是秦庄襄王,而另一文对秦始皇的身世却是含糊其辞,这样的写法可不是太史公的风格哦!为什么?因为连司马迁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清楚!对此怎么敢下结论啊!不过有一点可以得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一说法在司马迁时代已经流传开来。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到底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秦始皇自己可能都没弄明白,但这个传言是由来已久的,吕不韦被封为“仲父”,权倾天下数十年之久,秦始皇年幼时要依赖他,有困难时要依靠他,等到自己掌权时就必须铲除他,他不希望吕不韦的阴影,特别是身世阴影一直纠缠着他,除了杀吕不韦,他还要消灭掉与他的身世有关的所有证据!那么怎么办呢?

我们知道,司马迁手上的资料应该是当时最全面最权威的,而且还经过了他的父亲司马谈的整理,他为什么不敢下结论呢?只有一个原因,手上并没有确切的史料能够证明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汉之间时间并不长,这么重要的资料为什么会流失,而又会有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传言?可以推断,这些资料被刻意的毁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开的秘密就变成了死无对证的历史悬案。

那么这些资料是怎样毁掉的?焚书坑儒!但悠悠众口不是一把火,杀些人就堵得住的,于是传言还在满天飞,而证据却越来越少了,到了司马迁那时,恐怕只有传言而没有证据了,当然了,这只是秦始皇想隐藏的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以他的残暴,肯定他还想隐藏不少事,焚书坑儒只不过是一个借口,一个手段罢了!

其实,就算是焚书坑儒,依然还有很多史料流传了下来,比如秦始皇最想消灭的人——吕不韦的作品——《吕氏春秋》。可见,像秦始皇这么过激的措施,太过于简单粗暴了,只“堵”不“疏”,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之后的君王有鉴于此,就学得比较聪明了,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成祖修《永乐大典》,康熙帝修《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帝修《四库全书》,盛世修典的背后,何尝不是对文化的大洗劫啊!凡是不利于本朝统治的,一律格式化!可叹的是秦始皇不知道格式化,他是直接把电脑砸了!也把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砸了!

回味《寻秦记》,历史与虚拟世界的完美结合,实在妙不可言,《寻秦记》的书,还有电视剧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可以说是80后的集体回忆,对于作为穿越文鼻祖的黄老,更是笔者心中永远的“大师”,愿黄老一路走好!本文为讲历史原创,未经讲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标签:

更多文章

  • 雍正暴死之谜,竟是因为服用各种奇葩丹药?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

    皇帝对于长生不死的迷信,是支持古代方士和炼金术师活下去的关键,但是未经科学验证的药物,掺杂着各种复杂的重金属,人吃下去能会好吗,这或许就是雍正帝猝死的原因。雍正帝的炼丹活动愈演愈烈。他专门在皇宫禁苑中开辟场所,并提供炼丹所需的资金、原料、杂役人员配合炼丹活动。雍正八年的《活计档》中记载,他先后命人往

  • 武则天的乾陵历经三次大规模盗墓行动结果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武则天的乾陵虽然坚固,但历史上也经历过严重的盗墓事件,这几次盗墓对乾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两个皇帝的合葬墓。乾陵经历的大规模盗挖主要有3次:公元881年,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打进长安后,出动40万人对梁山挖了个底朝天

  • 古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真的能让尸体不腐吗?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殡葬使用的金缕玉衣是一种高级奢华的物品,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相传有着保持尸身不腐的功能,这是真的吗?玉衣也称“玉匣”、“玉押”,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

  • 盗墓贼全部死于非命,秦始皇陵为什么这么恐怖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

    古墓为了保护其中藏着的珍宝,一般都会设置一些机关陷阱来对付入侵者,其中最为恐怖的要数秦始皇陵了,相传曾经动手挖掘秦始皇陵的盗墓贼全部死于非命,这种玄幻的传说真的可信吗?秦始皇陵和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中国的骄傲。秦始皇陵历经千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秦始皇地宫更是从未被盗。要知道秦始皇陵中可

  • 曾国荃身为湘军将领,竟然贪污了这么多银两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作为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力量,湘军有着很强大的军事能力,但湘军的首领曾国荃却是一个很贪婪的人,他将军饷中饱私囊,侵吞了大量财物。曾国荃是大学士曾国潘的九弟,是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在镇压太平军之际,建立了诸多功勋,深受其兄曾国潘的重用。一直以来,围绕在曾国荃身上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曾国荃家财不计其

  • 四大美女都不育,为什么杨玉环赵飞燕都没有孩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成语环肥燕瘦,说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两位美人杨玉环和赵飞燕,她们都有着倾国倾城的容姿,但是奇怪的是,两位都没有任何子女。曾有记载说杨贵妃走几步路就会娇喘不已,香汗淋漓,因为她胖。而这胖正是皇帝喜欢她的一个理由。那时的李隆基已60多岁,白昼从事歌舞美学的打造,夜晚则借爱妃丰腴肥润的玉体暖身。赵飞燕,是汉

  • 武松和嫂嫂潘金莲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面对着自己美艳的嫂嫂,武松难道就没有一点心动的感觉吗,相信没有正常男人会不心动,而在《金瓶梅》中,作者就将这种人性的本性展露无疑。《金瓶梅》中的武松,继承了《水浒传》中武松的一贯性格,却将其掩盖在英雄面目下的阴暗心理暴露无遗。在十字坡中,面对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武松极尽挑逗、调戏之能事,就证明武松并

  • 林黛玉的庞大家产,最后都被谁侵吞了?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红楼梦是一本流芳千古的奇书,书中哪些精彩绝伦的人性剖析,是很多人倾注多年心血都参不透的。红楼梦有一半回忆录的样式,是曹雪芹根据自己的家族历史改写的。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还是一个隐藏的白富美,这是怎们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林黛玉,大观园里的隐形白富美林妹妹父母

  • 动用三十万大军挖掘秦始皇陵,项羽为什么要这么做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三十年,可谓是固若金汤,不说是一般的盗墓贼,就算是项羽率领大军来盗墓都没有挖开。历代皇帝在为自己修造陵墓时,都会想到防盗问题,因为随葬的奇珍异宝是盗墓者的主要目标。所以汉代的诸侯会在他的墓地处立一块石碑,碑文的意思是:埋藏在此的人很清廉,你如果盗此墓,不仅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还会被诅

  •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是宦官祸乱朝政的代表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

    每到王朝即将灭亡的时刻,总会有宦官出来乱政,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唐有甘露之变,明朝有魏忠贤,宦官在历史上扮演的大都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十常侍之乱是对一段历史的描述,包括这些太监狐假虎威,祸乱朝纲的整个过程。他们安插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地为官,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势力与地位,但是他们本身缺陷,缺乏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