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北宋官员的退休制度:70高龄仍要远赴边疆任职

北宋官员的退休制度:70高龄仍要远赴边疆任职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437 更新时间:2024/1/28 5:15:18

与现代健全的退休养老制度完全不同的是,宋朝时期的退休制度并不是很人性化,甚至朝廷要员竟然要在70高龄之后继续为国效力,真正做到了被榨干最后一丝利用价值。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享91岁。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边防吃紧,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仁宗朝老将王德用(977—1056)熟知军中情伪,善于恩抚属下,“多得士心”。他名震边塞,为契丹(辽国)所忌。至和元年(1054年),78岁高龄的王德用“落致仕”,被授予枢密使重职,督察全国军务。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使者来访,称赞宋廷“以公(王德用)典枢密而用富公(富弼)为相,将相皆得人矣”。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经筵”,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是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受赐勿跪”等。

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70岁高龄的老人身处政府要职,常常要面对那么多的繁剧事务,要想都处理得当也真是勉为其难。仁宗朝老臣陈佐拜相时已是75岁高龄,在这个“佐天下,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的重任上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同时拜相的王随(已65岁)正“属疾在告”(请假在家养病),导致政务积压,“事多不举”,时人讥讽“中书番(宰相议事机构)为养病坊”,最终两人均被解职。接替他们职务的张士逊是第三次拜相,也已是75岁高龄。与前两次经历相比,这时的他年事已高却又偏逢多事之秋。当时,政府决意精简辇官为禁军,辇官们不满,纷纷携家人在京城喧诉抗议,“张士逊方朝,马惊堕地”,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太伤着筋骨,皇帝特许他“五日一朝”。可是谏官们不放过他,纷纷上书,弹劾他“无所建明”“政府岂养病之地邪”等等。张士逊坐立不安,决意退出政坛,连续七次上书“请老”,最终获准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享86岁高龄。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发。

标签:

更多文章

  • 相比于做一个皇帝,他更像是一个优秀的文人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写出这样美丽的词句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才情的文人,但是时代将他推向了皇帝的位置,一个柔弱的文人做皇帝,注定是一场悲剧。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祖籍徐州,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李煜继位,是为李后主,

  • 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皇帝,他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事情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为了上位和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大有人在,下面要讲的这位皇帝就是这样的人,之不过他在后世的名声已经相当臭了。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驻扎在太原的后唐帝国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终于跟他名义上的小舅子——皇帝李从珂闹到了彻底翻脸的地步。跟皇帝翻脸就意味着造反

  • 吕后不仅对待妃子手段残忍,对待开国功臣更是不留情面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作为历史上最残忍的皇后之一,吕后所犯下的罪行可以刷新历史的下限了,她不仅残忍地将戚夫人制成了人彘,更是对开国功臣韩信痛下杀手,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刘禹锡写的《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是,从“钟室叹良弓”推导出

  • 曹操最想得到的刘备手下的两个人,他们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三国时期,三个国家对于人才的渴求十分强烈,其中曹操尤为甚,唯才是举不问德行的做法也给后世埋下了严重的祸患,那么在刘备帐下,曹操最想要得到的两个人才是谁呢?曹操最希望得到刘备手下的两个人,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关羽,曹操与关羽的故事,网友们都知道,在此不多说,另一位也是三国中大名鼎鼎的人物,凤雏庞统。曹操

  • 解密:五亿年前物种大灭绝或源于火山喷发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历史上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究竟是因何原因发生的?在距今5亿年前出现了第一次生物物种大灭绝,然而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远古火山的喷发。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应用地质系副教授佛瑞德-乔丹(FredJourdan)和同事将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地质学》杂志上,他们使用放射性测定年代技术精确估测出Kalka

  • 震惊!古城墓室惊现神秘海底人鱼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着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象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

  • 清朝重臣曾国藩为什么动用公款请客送礼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晚清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是一个被人评价趋于极端的历史人物,不是大奸大忠。在晚清乃至民国时,曾国藩俨然被捧至“教主”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是以“汉奸侩子手”的身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及至当前,在铺天盖地的“曾国藩热”里,他又成为大家励志的对象。曾国藩的画像两面曾国藩不过,在这种还原历史、研究历史的

  • 探究清朝律师界:方唐镜与陈梦吉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方唐镜是谁呢?此人可厉害了,在古时候是个状师,不巧的是他牙尖嘴利很有本事,不幸的是在那时候他与衙门勾结,一起欺压百姓,人称“扭计师爷”,虽然这状师不一定都站在正义,但是这么直白还是惹人生厌。放现在来说就是个大律师,再加上站的立场号,发展应该相当不错。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方唐镜的资料不多,但是经常会被放

  • 枭雄曹操杀死自己儿媳妇的真实原因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曹操是个做事很有分寸的人,他胸怀很宽阔,气度也非常宏大。曾经宽恕过杀死自己儿子和大将典韦的张绣,只是有时候,曹操爱发脾气,甚至动不动就要杀人,那是在极度恼怒的时候。曹操杀人的条件一:当对方危及到自身的时候比如孔融,这是一个顽固分子,尽管学问很大,名望很高,可总是跟曹操做对。曹操很嫩恼火,最后让人寻了

  • 明朝最后的首辅周延儒为什么被认为是大奸臣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明朝最后一个首辅,只要对明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周廷儒。周廷儒于1593年生,幼年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名气,从小就能写一手的好文章,为人比较有个性,民间对其的传说有很多。周廷儒肖像(网络图)据说,周廷儒4岁的时候,他的祖父驮着他去街市上瞎逛,看到了一座徐阁老徐溥的碑坊,就问道:“徐阁老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