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文人的操守,若丢了后果很严重

古代文人的操守,若丢了后果很严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73 更新时间:2024/1/19 9:44:44

文人的气节自古就为人所不齿,穷酸,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用来形容文人的,但是如果文人没有了自己坚守的节操,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壁垒将会轰然倒塌,许多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的东西也将不复存在。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仍,但却也为文人的自由提供了天然便利。许多优秀的化大家利用自己的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文,让这个阶段成为了中国文化创新的又一个起始点。

(图)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

鲍照、庾信、谢眺、谢灵运等为代表的文学家,刘勰钟嵘、司空图为代表的文学理论家,还有以范晔为代表的史学家。

范晔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他绝不是一个仅仅满足于创作了一本《后汉书》而驰名的文人,他也试图去做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可是书生一个,最终也被历史的洪流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笑柄。

在这个士庶两分的时代,范晔本身的士族身份多少为他的仕途加分不少。可天不遂人愿,母亲为妾,出产也不太顺利,母亲上厕所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出生,结果头碰到砖上,小名就起了“砖”字。伯父无子,过继给了伯父,然后刚好承袭了爵位,被封为武兴县五等侯。

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名门但地位并不高的人,却最终因为与自己可能并不相关的一件事情丧命,实在是划不来的事情,甚至可以讲,实在是有违文人操守的事情。

(图)《后汉书》的民国线装版

元嘉九年(432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在东府聚会,范晔与王深王广两兄弟到当时正作司徒府祭酒的弟弟范广渊那里饮酒,打开北窗,正遇刘家丧事挽歌,几个文人雅士竟以此玩乐,完全不顾人家丧亲感受,刘义康听闻,大怒,立刻降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抑郁不得志,于是开始进行历史研究,终于写成了自己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也算是因祸得福的事情了。

元嘉十五年(438年),任满的范晔调任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傲慢的范晔这时似乎有些膨胀,嫡母去世他也以患病为由,好久才动身前往,去时还带着妾妓,这一行为立刻招致朝中御史中丞刘损的检举,所幸宋文帝欣赏才华,并未治他的罪。

其后,范晔一路高升,甚至连皇帝他也似乎并不买账。范晔不仅文采出众,而且音乐和书法也非同一般,他的琵琶演奏的很好,甚至还能创作新曲。宋文帝非常想听,一再暗示,范晔却装作不知,有一次,宋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直接说:“我想听歌,请你为我弹琴。”范晔只得奉旨弹奏,但文帝歌曲一唱完,范晔就立刻停止弹奏,绝不肯多弹一曲。范晔作《和相方》,对一些同僚进行讥讪,更为同僚所不容。这些无疑都为他的死埋下了祸根。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康威权日重,为宋文帝所忌惮,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被解除了职务,贬为了江州刺史。刘义康就有了反叛的心思,于是四处笼络人才,范晔掌握禁军,负有盛名,成为其拉拢的对象。范晔终于禁不住诱惑,面对谋臣孔熙先的一再邀约和刘义康的频频道歉,终于同意了反叛朝廷。

一个文人,一个本来就有点自我膨胀的文人,就这样终于走上了不归路。在这其中,范晔已经完全沦为刘义康的文化符号,他为刘义康起草了政变宣言,还以刘义康的名义作书给徐湛之,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完全忘记了宋文帝对自己的赏识以及刘义康曾经对自己的伤害。

(图)《后汉书》的章节内容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做了一个告密者,他告诉宋文帝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宋文帝也不再客气,立刻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当夜文帝就诏朝臣会聚东阁,质问范晔为何谋反,仓皇之间,范晔竟矢口否认,最终见证据确凿,只好承认,并表示“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为了知晓告密者的范晔要求换监狱,最终得知告密者为徐湛之,心情非常复杂。于是作诗一首:“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被关监狱之中,范晔开始以为立刻就要被处死,后又以为有希望得救,连拉他下水的孔熙先都嘲笑他怕死,范晔只连连感喟:“可惜!满腹经纶,葬身此地。”

赴刑场的范晔与谢综一路倒也可算谈笑风声,面对亲人一个个的辱骂与厮打,他只说自己错了,却丝毫没有愧疚之色,可是一向不相信鬼神的甚至还写过《无鬼论》的范晔这时候却突然对鬼神产生了的希冀,他写信告知徐湛之要去阎王那里控诉,但接着他又对人说:“转告何仆射,天下决没有佛和鬼神,如果有鬼神的话,一定会报答他。”可见当时的范晔早已经失神,没有了章法。

抄捡范晔家的时候,官员惊讶地发现,他的妻妾均生活富裕,穿着华丽,而母亲住处是单调简陋的小房间,只有一个厨房装柴草,侄子冬天连杯子也没有,叔父冬天的时候穿着一件布衣。

完全背弃人伦的范晔最终被处死,年仅48岁。

回顾范晔一生,我们不能不说,范晔作为一个史学家,是完全合格的,他的史书作为纪传体例中不可多得的篇章,值得后世传扬颂赞,但其做人却完全失败,罔顾人伦,不辨忠奸,完全没有了一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泱泱风范,更失却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世行事之本。

千古之下,只能令人哀之叹之,扼腕之余,我们也不禁想到,作为一个文人,应该持有怎样的气度,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怀。

标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第一名毋庸置疑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伴随着硝烟的战争史,全世界每个独立进化的文明,都不约而同发展起了最强大的军队,用来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以及侵略别国的掠夺行为。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建立总是伴随着一支支强大的军队,这些军队铁血、刚强,愈战愈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我心目中历史上世界十大最强军队吧。10.拜占

  • 古代女人多不幸? 看平原君杀个美人换信誉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战国时期平原君是一位颇有威望的名士,他的一个小妾曾经公开放肆的嘲笑一个天生残疾的人,因此给自己和平原君都招来了麻烦,这个故事下面听我细细讲来。重色轻友,还是重友轻色,在男人这儿,是个棘手的问题;若是社会公众人物,尤甚。孔夫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德比好色要难上许多倍。战国四公子之一的

  • 乾隆皇帝竟下令广开言路,结果大臣一上奏都傻眼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乾隆年间,政治的稳定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乾隆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国家治理而无需操心党派争斗。高度集中的皇权使得乾隆有些过于小心,生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文字狱也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与雍正继位时谣言四起、风雨满城的境况不同,乾隆皇帝的继位是妥妥的,基本听不到内部任何持异议的声音。初登大宝的乾隆帝雄心

  • 明成祖朱棣竟为一个女人而追杀全国尼姑?背后有何不可告人的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明朝初期,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加强皇帝自身的统治地位,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朱棣都用铁腕手段进行过一系列的肃清行动,效果十分显著。尼姑,本是六根清净且与世无争的佛门中人,跟那高高在上的皇权中心,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时候,突然下旨说要将全国的尼姑和女道士,

  • 窃听器并非现代产物, 宋代时就已经发明了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宋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窃听装置,虽然比现在的窃听设备落后了许多,但它表明宋朝时期就有了窃听这样的需求和技术,对后世有着很重要的启发意义。蚕茧罐近日,我在收藏古物的朋友家见到一件口小腹大的宋代磁州窑罐子。此罐造型为椭圆形,白底酱釉刻花。器物身上刻着莲花纹饰的图案与“月照池中月,人观镜内人”和“鸟有千年鸟

  • 揭两千年前秦国铁路之谜:木材铺设 马力拉动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铁路是近现代最伟大的发明,它将人类的运输能力提升了一个量级,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有迹象表明,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就有了铁路的雏形,如果这是真的话,将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中国考古界曾惊奇地发现,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竟然有古代的“铁路网”。经专家鉴定,是22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遗存。当年的“铁路”原理

  • 三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后代在三国都身居高位,为什么却只剩一根独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家族姓氏,如夏侯氏,曹氏,张氏等,但是要说最为著名的,当属诸葛了。在三国时期,表面上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三个势力集团的你来我往,互相争斗,实际上可以归为各大士族和望族的暗中较量。一定程度上,曹操、刘备、孙权乃至袁绍等人,不过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曹操需要赢得北方士族的支持,

  • 三国时期连年征战,为什么天下被司马懿统一了?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

    三国时期蜀汉、东吴和曹魏三家打了这么多年没打出个结果,最终统一天下的还是司马懿,那司马懿有什么能力能苟到最后呢?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司马懿的忠奸评价,一

  •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最终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将领家族,一门出了众多虎将,那么最终杨家众将的结局都是怎样的呢?杨家将都怎么死的史载,杨业有七个儿子,除延玉与父同死之外,其他诸子都曾为国戍边,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延昭。而传说和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即所谓“七狼八虎”,并说前七个是亲生,老八是养子,八人中有三

  • 历史上最残暴无度的一对父子来自清朝时期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古代战争很少有屠城的现象,因为百姓是重要的资源,没有百姓就没有生产力和资源以及更加宝贵的人口,军人很少直接对百姓进行屠杀,不过历史上的这位却是个例外,他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他一众优秀的儿子们。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从来都没有温和之说,但是人毕竟是有人性的,面对已经失去反抗之力的百姓,如果也能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