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古代的人们都是如何应对恐怖分子的 唐朝皆斩宋代杖毙

中国古代的人们都是如何应对恐怖分子的 唐朝皆斩宋代杖毙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658 更新时间:2024/1/13 2:43:17

唐朝没有与现代社会相同的恐怖犯罪反恐法制。可是,当时也有类似的恐怖犯罪,而唐律中也有打击此类犯罪的规定。总归起来,此类犯罪行为主要是:劫持人质、用毒药害人、车马杀伤人、城内射箭、散布恐怖言论、决堤防和纵火等。这些行为都从不同角度造成恐怖气氛,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全。由此而言,唐律把其规定在律中作为打击对象,具有“反恐”的意义。

唐律用刑罚打击此类犯罪的过程中,则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罪刑亦会有所轻重。其中,用刑最重的即是唐律中的最高刑“斩”刑。贼盗律的“有所规避执人质”条规定,劫持人质者,“皆斩”。仅次于斩刑的是绞刑。贼盗律的“以毒药药人”条规定,用鸠毒、冶葛、附事等毒药害人的,害人者与卖毒药者都要被处以“绞”刑。同时,相同的犯罪行为用刑亦会有所区别,即随着其危害程度的加大,用刑也随之加重,最后至斩刑。杂律的“烧官府私家舍宅”条规定,纵火烧毁官私房屋或财物的,要被“徒三年”;如果造成损失的价值达到绢五匹的,要被“流二千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唐律的制订者已经意识到恐怖犯罪对社会和民众的危害程度,以及他们对“反恐”的重视和决心。

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避免恐怖犯罪的出现,唐律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反恐”措施。这些措施也以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强制执行,以确保得到落实。不按律执行的,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受到刑罚的制裁。这种措施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实行门禁和宵禁。唐律设立门禁,把宫殿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违法进入宫殿的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卫禁律的“阑入宫殿门及上阁”条规定,违反门禁规定而入宫门的,要被“徒二年”;进入殿门的,徒二年半;进入阁内的,绞;携带武器到“御在所者,斩。”另外,唐律还规定有宵禁,夜间除有急事、丧事及疾病等特殊情况外,人们不可外出,否则要被处罚。

第二类是禁止拥有、私造违禁武器。唐律把甲、弩、矛、具装等都列入违禁武器,“私家不合有”。“私有禁兵器”条规定,如果私家拥有了,就要被“徒一年半”;拥有的数量多了,达到甲三领及弩五的,就要被绞;如果是私造这类违禁武器的,用刑还要加重,最高可达斩刑。这一规定可以在恐怖犯罪的犯罪工具方面进行防范,减少恐怖分子得到这类工具的机会。

第三类是举报恐怖犯罪。一旦在居住地发生恐怖犯罪,被害人家庭和邻居便有义务向乡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举报;他们接报后,还要级级上报到官府,不可隐瞒不报;否则,都要受到处罚。斗讼律的“强盗杀人不告主司”条规定,出现杀人等恐怖犯罪后,“被害之家及同伍即告其主司;”主司接报后,马上要向上级报告;不告的都要按耽搁一天被“杖六十”来量刑。这样,可以迅速掌握恐怖活动的动向,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控制和打击。

第四类涉及“反恐”行动。唐律在出现劫持人质、杀人、纵火等恐怖犯罪情况时,周围的相关人员即应投入“反恐”行动,开展“反恐”斗争。否则,也要被刑法所追究。贼盗律的“有所规避执人质”条规定,在劫持人质现场所在地的村正以上人员和周围邻居,一旦发现有劫持人质的犯罪出现,就应立即把劫持犯罪人抓获,否则要被“徒二年”。捕亡律的“邻里被强盗不救助”条规定,知道邻居有被杀等恐怖行为的,应采取报告和救助措施。如果“告而不救助”或者“闻而不救助”的,要被分别处以杖一百或者杖九十的刑罚。

唐律的这些内容,除了总结前人的立法经验、借鉴前人的立法成果外,很重要的一点与唐朝前期高层的“人本指导思想”有关。他们认为,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作用要受重视,因为人民即可载舟,也可覆舟。《贞观政要》中多次提到要“以人为本”,唐太宗也励精图治。“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大布恩德。”恐怖犯罪对人民的人身和财产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维护人民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出发,用法律来打击恐怖犯罪便势在必行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唐律中“反恐”内容的出现,有其社会的必然性。

唐律颁行以后,唐朝前期的适用情况比较理想,恐怖犯罪也得到有效扼制,其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的治安情况良好,被处以重刑者很少。比如,唐太宗贞观初年,国家中已是“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以后,情况进一步好转,“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至贞观四年时“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故史称其为“贞观之治”,名副其实。

唐律中的“反恐”内容为后世封建朝代的立法者所重视,沿革不断。刑统全面接受唐律有关“反恐”的规定,并作了调整和补充,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把唐律律条的内容调整为“门”的内容。唐律不设“门”,律下就是条。宋刑统则在律下设门,共213门,门下再设条。其次,把唐律中的有些律条内容归并在一个门中。同在杂律中,宋刑统把唐律中有关走车马伤杀人、用箭和弹射伤杀人的内容都归入“走车马伤杀人”门,在唐律中则分为两条律条。最后,附以“敕”和“起请”等内容。宋刑统在律条后附上自唐开元二年至建隆三年间的敕令和一些“起请”,其中也包括有“反恐”的规定,唐律则无。杂律的“失火”门中就附有这种敕令和“起请”。敕令规定,如因复仇等原因放火,而且“情状巨蠹,推问得实”,就要处以死刑,即“决痛杖一顿处死。”“起请”进一步规定,今后有故烧人屋舍、财物聚集处的,“首处死,随从者决脊杖二十。”这样,宋刑统中“反恐”的内容便比唐律的更丰富了。

大明律在继承唐律“反恐”内容的同时,也有变化,主要是用刑加重。比如,同是故意决堤防的,唐律规定为“徒三年”;大明律则在刑律的“盗决河防”条中加重了用刑,规定要“杖一百,徒三年。”大清律例的律典结构与唐律、宋刑统和大明律都有差异,主要是在律条后附有例条。它一方面大量吸收大明律中“反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用例条来补充律条的内容。刑律的“车马杀伤人”条在引用了律文后,还附有例条。此例条规定,除了按律条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外,还要把“所骑之马给被撞之人”;如果被撞之人死亡的,那么“其马入官”。

可见,尽管有变化,唐律中的“反恐”内容仍大量为唐后封建朝代的立法所吸收,以致中国古代在很长的时期中都有成熟的“反恐”规定,以应对恐怖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来源:法制日报立民)

标签:

更多文章

  • 康熙最宠爱的嫡长子,为什么却成了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太子是皇帝册立的最高官职,他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中国的太子历史由来已久,在封建时代,太子是国之储君,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监国摄政的权利,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东宫。中国封建时期唯一一个在老皇帝在世时拥有太子名号的便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胤礽,其生

  • 乾隆帝对她恨之入骨,悲情无辜的乌喇那拉氏皇后被废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按理来说,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要做天下女性的榜样,是不能随便废立的。但是历史上有许多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皇后的废立,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位置,对国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乌喇那拉氏皇后(即那拉氏皇后,1718年一1766年),满洲正黄旗人,为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

  • 古代文人的操守,若丢了后果很严重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文人的气节自古就为人所不齿,穷酸,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是用来形容文人的,但是如果文人没有了自己坚守的节操,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壁垒将会轰然倒塌,许多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的东西也将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仍,但却也为文人的自由提供了天然便利。许多优秀的化大家利用自己的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文,让这个阶段

  • 历史上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第一名毋庸置疑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伴随着硝烟的战争史,全世界每个独立进化的文明,都不约而同发展起了最强大的军队,用来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以及侵略别国的掠夺行为。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建立总是伴随着一支支强大的军队,这些军队铁血、刚强,愈战愈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我心目中历史上世界十大最强军队吧。10.拜占

  • 古代女人多不幸? 看平原君杀个美人换信誉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战国时期平原君是一位颇有威望的名士,他的一个小妾曾经公开放肆的嘲笑一个天生残疾的人,因此给自己和平原君都招来了麻烦,这个故事下面听我细细讲来。重色轻友,还是重友轻色,在男人这儿,是个棘手的问题;若是社会公众人物,尤甚。孔夫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好德比好色要难上许多倍。战国四公子之一的

  • 乾隆皇帝竟下令广开言路,结果大臣一上奏都傻眼了!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乾隆年间,政治的稳定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乾隆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国家治理而无需操心党派争斗。高度集中的皇权使得乾隆有些过于小心,生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文字狱也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与雍正继位时谣言四起、风雨满城的境况不同,乾隆皇帝的继位是妥妥的,基本听不到内部任何持异议的声音。初登大宝的乾隆帝雄心

  • 明成祖朱棣竟为一个女人而追杀全国尼姑?背后有何不可告人的隐情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明朝初期,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加强皇帝自身的统治地位,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朱棣都用铁腕手段进行过一系列的肃清行动,效果十分显著。尼姑,本是六根清净且与世无争的佛门中人,跟那高高在上的皇权中心,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时候,突然下旨说要将全国的尼姑和女道士,

  • 窃听器并非现代产物, 宋代时就已经发明了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

    宋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窃听装置,虽然比现在的窃听设备落后了许多,但它表明宋朝时期就有了窃听这样的需求和技术,对后世有着很重要的启发意义。蚕茧罐近日,我在收藏古物的朋友家见到一件口小腹大的宋代磁州窑罐子。此罐造型为椭圆形,白底酱釉刻花。器物身上刻着莲花纹饰的图案与“月照池中月,人观镜内人”和“鸟有千年鸟

  • 揭两千年前秦国铁路之谜:木材铺设 马力拉动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铁路是近现代最伟大的发明,它将人类的运输能力提升了一个量级,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有迹象表明,早在我国秦朝时期,就有了铁路的雏形,如果这是真的话,将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中国考古界曾惊奇地发现,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竟然有古代的“铁路网”。经专家鉴定,是2200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遗存。当年的“铁路”原理

  • 三国时期的名门望族,后代在三国都身居高位,为什么却只剩一根独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家族姓氏,如夏侯氏,曹氏,张氏等,但是要说最为著名的,当属诸葛了。在三国时期,表面上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三个势力集团的你来我往,互相争斗,实际上可以归为各大士族和望族的暗中较量。一定程度上,曹操、刘备、孙权乃至袁绍等人,不过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曹操需要赢得北方士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