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历史上最早的汉奸,霍去病因他而死

历史上最早的汉奸,霍去病因他而死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18 更新时间:2024/1/17 19:58:01

历朝历代都对于背叛者很痛恨,但在最早的时候有名汉奸当着皇帝的面说要背叛,皇帝不以为意,却没想到最终导致一个大将死去,这个大将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将军之一,他从17岁出征到24岁病逝,在这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他所立下的功勋,已经堪比身经百战的白起韩信岳飞等绝世名将了。单论战绩而言的话,其实霍去病不一定比得上卫青,霍去病擅长奇袭,而卫青则是全能。

不过在军事史上,霍去病的贡献则要比卫青大得多。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他的首战便是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而后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简而言之,就是霍去病非常善于骑兵作战,是中国古代骑兵史上的划时代人物,与开中国骑兵战的赵武灵王有的一比。霍去病在24岁时病逝,不仅是汉武帝的损失、汉朝的损失,更是中国军事史的损失;如果霍去病不死的话,中国的骑兵能发展成什么样?不得而知。

那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虽然一直都说霍去病是病死的,但霍去病作为一个常年征战沙场的武将,身体素质那是非常过硬的;古代武将因为暗伤而去世的武将的确不少,但多是在五十岁左右,很少有在二十几岁就因暗伤复发而去世的;而霍去病显然不是因为暗伤。

据文史推断,其实霍去病是死于生化细菌战,而这个生化细菌战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叫中行说的人;中行说原本是汉朝汉文帝时期的宦官。在汉文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实力还远不如匈奴,所以对匈奴一直是采取和亲的方式,并附送大量的财物以寻求和平发展,比如有名的“昭君出塞”。

而这个中行说,原为宫廷太监;在一次和亲行动中,汉文帝让燕地人中行说作为陪同侍臣一起去,中行说不肯去,但还是被汉文帝强行派遣。怨恨之下,他对汉文帝说:“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会威胁汉国。”汉文帝只当他在说气话,也不以为意。中行说到匈奴立刻归降,并深受老上单于欢喜、宠信。

那他又做了那些事情呢?

中行说到了匈奴的腹地,他先是教给匈奴人数数,毕竟打仗还是要知道自己有多少人的,还有就是牛羊有多少匹,在中行说到达匈奴那里之前,这些事情他们是不知道的。

如何数数就是中行说教给他们的。

还有,中行说劝说匈奴首领,不要贪恋汉朝华丽的服装,以及可口的美食,一旦匈奴人被汉化了,他们这种骑在马上抢劫的优势就会不存在了。

若是匈奴人汉化了,再去打汉族人就没有优势了,因为他们的人,没有汉人多。同样战斗力等级的人,肯定是多数能战胜少数的。

这些事情都被匈奴单于认可并实施了。

中行说还告诉匈奴人,什么时间,去什么地点抢劫大汉王朝的子民比较合适,毕竟他对汉朝的事情了如指掌。

就这样中行说成了匈奴大单于的顾问、谋主;在中行说的辅佐下,匈奴变得更为强大,让汉文帝和之后的汉景帝很难受。

汉朝尤其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对匈奴开战的打算,若是匈奴小打小闹来边界抢夺一番也就算了。

毕竟这时候,汉朝都是以预防匈奴为主,汉朝的国力还没有强大到能剿灭匈奴的地步。

没想到匈奴抢劫抢上隐来了,他们竟然多次深入到内地,最张狂的时候,曾经一度威胁到汉朝的都城长安的安危。

汉文帝和汉景帝朝来自匈奴的侵犯,可以说都是这个叫中行说的唆使的,到了汉武帝朝,他还在活着,还继续再为匈奴人效力。

而这个中行说对匈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行说临死之际,还给大单于献计,建议使用“细菌战”对付汉军;这应该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生化细菌战了吧。

中行说发现病死的牛、羊污染水源后,会让喝水的人中毒,轻则腹痛、重则死亡,于是建议将病死的牛、羊埋在汉军饮水的上游,以期毒死汉军。其实这应该算是将瘟疫用于战争了,染上瘟疫后,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最终因器官衰竭而亡。

霍去病经常孤军深入匈奴腹地,这就导致补给极为困难,故而霍去病的军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就地补给;在这期间,很多汉朝的将士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中行说的生化细菌战中;而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位了。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当有限,就算是知道霍去病中了瘟疫病毒,也是无法治疗。

只是不知道,汉武帝知道害死他心腹大将的是一个原本属于汉朝的宦官,内心会怎么想;不过这里也不得不佩服匈奴,当真是做到了“唯才是举”,任用一个投靠过来的宦官担任“谋主”,要知道这在当时的中原王朝,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就算是号称“唯才是举”的曹操,手下的知名大将谋士,也都是有一定出生的,比如荀彧郭嘉等,都是出自颍川名门;这种情况,一直到“科举制”出现后,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可以说中行说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汉奸了。

标签:

更多文章

  • 楚虽三户能亡秦中三户是那三户?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秦国可以是在当时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之一了,可是在秦国灭了六国后楚南公却说楚虽三户能亡秦,那其中的三户是那三户呢?三户是指,昭、屈、景三氏。昭、屈、景三大姓说,这是晋朝人韦昭的看法,“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他认为这里的三户是指楚国时三大姓氏。楚国灭亡以后,王族昭、屈、景都有血脉流

  • 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与关羽并肩,最后却被皇帝禁止祭拜?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将这些人称为民族英雄,岳飞绝对可以算的上一位民族英雄,他与关羽并肩称为二圣,那之后为何被皇帝禁止祭拜呢?首先我们来说说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是历史上尽人皆知的一位武将,此人被看成是忠义的化身。时至今日,上千年已经过去了,人们

  • 东汉王朝制度修改的背景,王莽成为了背锅的那个人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

    历史上的王莽是一个具有非常超前意识的改革家,他提出的许多设想都远远超过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所能理解的范畴,同时得罪了几乎所有阶层的利益,因此他的改革注定失败,但是西汉王朝当时面临的是什么局势,非要进行改革不可呢?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

  • 说石敬瑭是汉奸,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他不是汉人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石敬瑭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阀,他的功绩暂且不表,就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这一件事,就足以遗臭万年,他犯下的这个错误,直到明朝时期才弥补回来。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屡次打败辽国的进攻。消息传到宋朝后,宋徽宗觉得这个是个好机会,天上好像要往下掉馅饼了,并且有可能还是十六个,也不管天上掉下来的到底

  • 宇文泰推行府兵制的原因,府兵制是什么制度?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

    军农合一的府兵制,是世界战争史上使用最频繁时间最长的兵役制度,他的特点是农忙时人务农,国家需要时则人武装成为军队,士兵自备武器马匹,是一种保证国家军队基本战斗力的同时又不会牺牲农业发展的制度。宇文泰为什么推行府兵制?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兵民合一,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持军队战力。什么是府兵制?府兵制的

  • 他原是刘备手下谋士,被遗弃后却成为魏国的三朝元老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刘备有着礼贤下士的美德,对待贤能的人才一直都是以礼相待,这一点从三顾茅庐就能充分体现,但是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顶级谋士就在他身边,结果被他忽略了。在三国前期,刘备一直如丧家之犬,奔走于四方诸侯,虽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却没有与之相称的实力。究其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他身边少了一位经天纬地的顶

  • 揭秘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清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要相对多一些,关于清朝的各种影视作品也是有很多,《铁齿铜牙纪晓岚》就是广受欢迎的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我们记忆尤深,尤其里边王刚演的和珅和张国立演的纪晓岚。所以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也就引发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历史上的纪晓岚和珅的关系究

  • 南北朝成为各个国家毒瘤的门阀制度,却为什么除不掉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可谓是我国最为失败的制度之一了,它任用官员不看才能,只看出身,造成了非常大的局限性,任人唯亲的现象更是将整个高层拖入了腐朽的泥潭。在唐代、宋代,稍有见识的学者和政治家都很清醒地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吏治败坏,贪腐盛行,最大症结在于“看门第不看人才”的门阀用人制度。正是因为这

  • 戏说三顾茅庐的典故,诸葛亮接待刘备的茅庐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礼贤下士德才兼备的人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是人们心中君臣之礼的典范了。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打开草庐的门,刘备入屋环视这间只有几十平米的建筑,感叹真乃蜗居也。诸葛亮幼年丧父,随叔父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去世后和弟弟来到南阳卧龙岗。诸葛亮

  • 他是东晋第一才女,父兄皆为王佐之才,她也是才华横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我们初中时期都学过一篇古文,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这里面讲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书香门第。但凡说起魏晋风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莫不是阮籍和嵇康了,就连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药师也动不动就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自居。阮籍嵇康固然是风采绝代,谈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