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唐朝贩卖腐烂变质的肉会被杖刑九十,古代的食品安全十分严格

唐朝贩卖腐烂变质的肉会被杖刑九十,古代的食品安全十分严格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04 更新时间:2024/1/5 1:59:43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已经十分健全了,对于各种威胁大众的食品安全问题有相应的刑罚予以处理,那么在古时候,人们有没有这种意识对食品安全进行相关的规范呢?

在诸多威胁健康的事件中,食品安全一直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违法添加、以次充好、农药残留、腐败变质……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丑闻挑战着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在监管上,虽然政府部门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但罚得轻、查得松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让不法商贩钻了空子。其实,回顾历史,中国历朝历代或欧美国家在食品监管方面是非常严格的,其中很多做法能给我们一些示。

春秋:13种食品不能吃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历史久远。周代《礼记》就记载了对食品交易的规定。那时的食品交易主要以农产品的采摘、捕捞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当时规定:严禁未成熟的果实进入市场。

中国传统的食品安全思想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提出食品安全理念的人。他在《论语·乡党》中谈到了“十三不食”原则,“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能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能吃。气味变了,不能吃。烹调不当,不能吃。不新鲜的东西,不能吃。肉切得不方正,不能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能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要超过米面的量。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市场上买来的肉干,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要多吃。”

与此相对应,中国另一套“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底层社会食品安全观同样久远。诸如“井里的蛤蟆酱里的蛆”、“烂果子不烂味”等观念长期流传,导致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这两种观念千百年来长期胶着,各有自己的生存土壤。一方面,“货真价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商业伦理之一;另一方面,小商小贩时常不遵守市场规则,制假贩假,食品监管制度随之发展起来。

唐代:售毒肉致死处绞刑

汉朝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食品品种的丰富,假冒伪劣食品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汉朝《二年律令》为此明确规定: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唐代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较为全面和成熟的时期,不但制度配套健全,而且法律规定详细,惩罚措施也比较严厉。唐代法典《唐律疏议》中明规定:凡是故意以有毒的肉赠送他人或者出售,从而造成他人中毒的,判处一年徒刑;造成他人中毒身亡的,判处绞刑;如果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未被焚毁的有害食品而造成死亡的,食品的所有者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还要通过赔偿来获得减刑;如果他人吃了偷来的肉而中毒身亡的,食品所有者也要担责,须杖打九十以惩罚他不按时销毁有毒的肉。

唐代宫廷之内还有一套专门的食品安全法令。《唐六典·内官宫官内侍省》记载,朝廷设置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尚食局)和监管官吏。法律规定,如果把不干净的东西混入宫廷食品,责任人将被流放两年;一般人不得随便出入皇家厨房,随便出入者将受惩处;若不慎误将有毒药品等物带至御厨,将处以绞刑。

代:行会监管制假贩假

到了宋代,经济空前繁荣,《东京梦华录》、《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街道上酒楼林立、商贩如潮的景象描写。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经常在食品里掺沙子或注水来增加重量,还有的制假贩假。为了加强监管,宋代政府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

除了行会把关,宋代法律会严惩销售腐败变质食品行为。《宋刑统》规定,如果卖肉者无意中将变质的肉卖出,导致买肉者食用后中毒,剩下的肉要迅速焚毁,如果不按规定焚毁,则杖打九十。如果卖肉者明明知道肉已经变质,还要卖给他人,则流放一年;致他人死亡的,要处以绞刑。

宋代茶叶贸易比较发达,造假者也多。宋朝政府就采取“开汤审评”以辨真假。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记载了这种勘验的办法,职业监察官员现场泡茶观察茶色、茶味、茶形以及有无杂质等,如果发现掺假,则严惩不贷。

清代:检验抽查制度严格

清朝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和科学的时期,我们现在的很多食品安全措施就是沿用清朝的做法。清代茶叶市场繁荣,也是造假贩假最集中的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核发牌照,谨防假冒。政府为茶叶商人颁发“经营执照”和“注册商标”,并授予出口经营权。政府任命专门的官员进行茶叶质量抽查,连茶叶的包装与牌号不符都要受到处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中国茶叶外贸出口大幅增加,对此清政府加大了茶叶的质量监管力度。如果外商前来购买茶叶,政府要抽查产品,主要采取滚水泡茶和化学试验两种办法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产品有问题,则将该批次茶叶全部充公。清后期,主管部门还制订了茶叶质量标准。有实物标准样作为对照,让生产厂家加工有依据;对于销售茶叶的商家,对着样品审评检验,符合标准的放行,否则一律扣留、充公或焚毁。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及之前,因食品安全犯案的人动辄遭到严厉的体罚,甚至掉了脑袋。法律主要管的是人,然后是售卖的产品。明清之后,法律将焦点转问题产品,对人的处罚有所减弱,体现了执法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但不利于从源头起到遏止和震慑效果。

欧美:扩大权威,防止扯皮

和中国古代一样,欧洲国家历史上食品制假贩假也很猖獗。中世纪的英国,面粉掺石膏、肉类变质、酒内非法添加等问题层出不穷。186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新的食品法。由于食品检验缺乏有效的手段,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欧洲食品安全监管逐渐成熟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

美国19世纪中后期食品安全丑闻频发。牛奶掺水、咖啡掺碳在当时司空见惯。更有甚者,牛奶加甲醛、肉类加硫酸、黄油加硼砂来防腐。一些肮脏不堪的食品加工厂把腐烂变质的肉做成香肠。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食品安全的《食品与药物法》和《肉类检验法》。不过这两部法律没有对食品标准做出规定,又让商家钻了空子。食品商在制造食品的时候,可以随意加入原料,然后再起个特别的名称就可以了。193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扩大了食品监管部门的权力。此后出台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都以该法为基本框架,同时扩大执法者的权威,防止执法不严和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极大地杜绝了食品安全问题。

标签:

更多文章

  • 西晋能够快速解决东吴,这个人是头功,但最后却被抹杀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蜀汉灭亡后,东吴凭借着天险与魏国南北对峙,如果不是他,估计全国的统一还要等很久,这个人就是王浚。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叫《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首诗

  • 违章建筑并不只是现代独有,看看宋朝是怎么处理违章建筑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宋朝的城市格局相对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街道和城市规划也更加科学和严格,这也就诞生了许多违章建筑,那么宋朝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违章建筑的呢?从唐代长安到北宋开封,中国的大都会从坊市制演变为街市制。在这背后,是官府的禁街与百姓的侵街,是官与民争夺城市空间的一幕幕大戏。总的来说,官府对街市的管理渐趋宽松。禁

  • 他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自己却郁郁而终,他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最为重要的一个大臣,他为蜀国燃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力气,只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二位的邂逅,离不开中间人的推荐,他就是徐庶,那么历史上的徐庶,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呢?正史上徐庶这样推荐诸葛亮,当时并不是临别: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

  • 三国中最出名的传奇马匹,赤兔曾经跟随两位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对于行军打仗的作用极其重要,一位强大的武将,必然有宝马作为坐骑,那么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几匹马都是什么来历呢?“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马是武将的坐骑,冲阵突围全靠它,身为一个武将,没有一匹好马是遗憾的。《三国演义》里写到不少名马,有知名的,也有无名的。赤兔马赤兔马原属董卓,为了收买

  • 周天子的饮食大揭秘,白蚁和蜜蜂竟然也在食谱中?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周朝是我国文化进行融合和同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时候中华饮食文化也开始自成一体,那么在历史上,周天子以及皇室的日常三餐使用的都是什么食物呢?据《周礼·天官》描述,周天子大宴宾客,先后上菜一百二十道,每上一道菜,都要换一道酱,菜跟酱严格搭配,不容错乱,而且上菜之前先上酱,有经验的吃货一看端上来的是什么

  • 优秀的皇子五阿哥永琪,为什么母亲却备受皇帝冷落?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

    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五阿哥永琪,而历史中的他,也确实像电视剧中描述的那样优秀,还是康熙密诏中的指定继承人选之一,但是在讲究母凭子贵的清朝,为何永琪的母亲愉贵妃却还是备受皇帝冷落呢?愉贵妃(1714-1792),珂里叶特氏,亦称海氏,员外郎额尔吉图之女。其子乾隆帝第五子永琪

  • 面对皇帝赏赐的巨大权利,这个将军为什么拒绝?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

    李靖是唐朝不可多得的人才,出将入相,文武双全,又精通为官之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武将了,他与老板李世民的一番话,堪称为官之道的经典。在高度专制集权的体制下,“君命有所不受”这个原则,实际上是越来越成为虚文了。据《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的记载,唐太宗与李靖曾就将帅的机断指挥权问题有过一次

  • 他是明朝著名的贤臣,但却是混得最好的乡试落榜生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是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并非是唯一途径,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曾经是科举落榜考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

  • 章怀皇后简介,她是谁的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章怀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宋真宗赵恒第一位夫人。章怀皇后潘氏,大名府人氏,生于公元968年,去世于公元989年,是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潘氏十六岁的时候,被宋太宗赵光义指给当时还是韩王的赵恒为妻,成为赵恒的第一位妻子,封莒国夫人。潘氏的福气很薄,

  • 马腾密谋刺杀曹操,竟是被偷情者坏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这事还要从汉献帝那个倒霉皇帝说起。当年,汉献帝为摆脱曹操的要挟,时常想找个有势力的人物做靠山。初见刘备,论起“本家”,尊为“皇叔”。但刘备此时自身难保,最终还是撇下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大侄子”逃跑了。无奈之下,汉献帝只好写下血书,让国舅董承待机而动。想想这个皇帝当得也着实可怜,写个诏书还要咬破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