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他是明朝著名的贤臣,但却是混得最好的乡试落榜生

他是明朝著名的贤臣,但却是混得最好的乡试落榜生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589 更新时间:2023/12/13 2:28:42

在我国历史上,科举是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并非是唯一途径,很多著名的大臣,都曾经是科举落榜考生。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这次,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是让他“落榜”。

这个考生叫张居正,参加“高考”时年仅13岁,人称“江陵才子”。顾璘在此之前就认识了张居正,第一次见面时就对他不凡的谈吐感到惊讶,以致“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也就是放下了巡抚和长辈的双重架子,与张居正结为“忘年交”。后来他又专门请张居正到家里作客,而且拿成人的礼节来对待。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位就是荆州张秀才,以后他当了中枢大要,你可以去见他,他一定会顾念到你是老朋友的儿子的。”

果然,张居正虽然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但考卷却答得相当漂亮。然而正当考官准备将他录取时,却被顾璘阻止了。原来张居正在考试之前曾写了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他把自己比为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这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另一方面也透露着那么一点自负和高傲。这应该是才子们的通病,因为沾染了才气,难免眼光就高了,气也浮了,古代许多神童的折戟沉沙,也都缘于此。

顾璘把朝廷派来监督招生工作的赵御史请来,对他说:“张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但是13岁就让他中举,这么早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官场上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对国家其实是一种损失。不如趁他现在年龄小,给他一个挫折,让他多经历一些。”

这事遭到了副主考官、湖广按察俭事陈束的坚决反对,因为他实在太爱惜张居正的才华了,他反对的理由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呢?但是从现在的卷面成绩看,你不录取他,那不是埋没人才吗?”

赵御史很是犹豫了一番,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顾璘的意见,给张居正亮起了红灯。

乡试结果公布,呼声最高的“江陵才子”落榜,一时成为轰动的新闻。这对于此前早就习惯了顺风顺水、到处都是鲜花和掌声的张居正来说,由此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他为此愤愤不平,很是不服气。

顾璘也没瞒着这件事,他找到张居正说:“是我坚持不录取你。”虽然没有更多的解释,但从这一句话和那期待的眼神里,年少的张居正读懂了一切。顾璘没有看走眼,从此张居正没有了抱怨,转身投向了更扎实的学习与历练。

3年后,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并考中了举人。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市)督工,张居正前来拜见,顾璘很高兴,对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作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耽误了你3年时间,这是我的错误。但是,我希望你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说完,解下了自己犀牛皮的腰带送给他,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只能暂时委屈你了。”

在明代,衣服是不能随便穿的,什么品级的官员穿什么样的衣服,甚至系什么样的腰带都是有规定的,像顾璘这样级别的官员,系一条犀带已经算很牛了。但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少年将来是可以系玉带的,话语中的那种鼓励与期盼不言而喻。

事实上,张居正的确没有辜负顾璘的一片苦心,日后正是他主持了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成为一代名相。清代的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一生最感激的人,就是曾经让他落榜的顾璘,他后来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意思说:我那时候年龄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但是我内心知道顾大人是真正懂得我的人,即使以死相报也在所不惜,这种想法,我到现在还不敢忘记。

最值得感激的“被落榜”

王维得状元靠公主提携

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仕途生活的顺风顺水。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这些人其实都没有在科举中考取什么功名。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一名状元,不过,王维的这个状元却是“活动”而来的。唐朝的进士不好考,王维考试之前听说当朝名士张九皋也打算考试,并且拿到一封以太平公主名义写的推荐信,呈给长安的主考官了。王维很担心自己在长安考试的名次,于是去找岐王想办法。

岐王让王维精心修饰一番后,带他到了九公主府,说是献酒乐。王维演奏了一曲哀切的《郁轮袍》,让本就对王维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兴。岐王趁机说,这是位书生,不仅通音律,而且诗作也无人能及。公主更加惊异,当即要了王维的诗作品读,这一读更加吃惊,原来都是她平常爱读的诗,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公主马上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王维也大施个人魅力。

看时机成熟,岐王便说明来意,公主也答应下来,愿意为王维在长安考区高中“尽量使劲”,回头,公主将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让婢女传话,将解头(即后世所称解元,指科举考试乡试第一名)换成王维。王维就这样当上解头,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春天被点成状元。

唐宋八大家无一是状元

唐宋八大家中,除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父亲苏洵没有科举功名外,其余都是进士,而非状元。

苏轼、苏辙、曾巩都是北宋嘉祐二年的进士。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才名,当时的考官之一欧阳修早有耳闻。据说,殿试时,苏轼的策论文章得到详定官梅臣的赞赏,并立即被呈荐给主考官。欧阳修一气读过,又惊又喜,很想评为第一,但是转念一想,觉得文章很像曾巩写的,曾巩和欧阳修有师生之谊,为避嫌,欧阳修没有把苏轼的文章定为第一,苏轼也因此与状元擦肩而过。或许有读者会问,殿试不是皇帝定名次吗?实际上,考官会先对文章排一个序,呈前10本给皇帝,皇帝再确定是否要挪动名次。

由于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略有差异,唐朝的进士需要经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这考核也涵盖了公文、书法、言辞、长相等几个方面,据说韩愈考中进士后,却因为身高原因,等了十来年才开始做官。

陆游因秦桧未得功名

陆游的故事却有那么一丝令人唏嘘。陆游天性爱读书,自幼有“扫胡尘”、“清中原”的梦想。28岁时,陆游到临安参加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本来秦桧想授意主考官陈之茂让自己的孙子当第一,但是由于陆游的文章太好,陈之茂没有听从秦桧的安排。秦桧一怒之下,取掉了陆游的卷子,所以陆游不要说夺魁,连进士都不是。

不过,殿试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秦埙也没有得到状元,状元被另一位才子张孝祥夺得。后来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战派,陆游才进入朝政。因为没有科举功名不好做官,这才重新给陆游补了一个进士功名。

标签:

更多文章

  • 章怀皇后简介,她是谁的女儿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章怀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宋真宗赵恒第一位夫人。章怀皇后潘氏,大名府人氏,生于公元968年,去世于公元989年,是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潘氏十六岁的时候,被宋太宗赵光义指给当时还是韩王的赵恒为妻,成为赵恒的第一位妻子,封莒国夫人。潘氏的福气很薄,

  • 马腾密谋刺杀曹操,竟是被偷情者坏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这事还要从汉献帝那个倒霉皇帝说起。当年,汉献帝为摆脱曹操的要挟,时常想找个有势力的人物做靠山。初见刘备,论起“本家”,尊为“皇叔”。但刘备此时自身难保,最终还是撇下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大侄子”逃跑了。无奈之下,汉献帝只好写下血书,让国舅董承待机而动。想想这个皇帝当得也着实可怜,写个诏书还要咬破手指。

  • 为什么张绿水被称为妖女?淫乱后宫蛊惑燕山君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

    张绿水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位名人,被称为妖女,据悉,张绿水出身卑贱,但却生的极其貌美,张绿水的一生,可谓传奇,到底张绿水有何德何能,被称作一代妖女呢?张绿水最大的本事就是美貌,她利用自己身子,成功蛊惑了燕山君,淫乱后宫,风头一时无两!张绿水又名张绿树,是李氏朝鲜韩民族人。她是李氏朝鲜文义县县令张汉弼的庶

  • 为什么古代20岁就能封将而现代却至少要50岁?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

    他们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灿若繁星,数不胜数,中有年长者如黄忠,过六旬仍有万夫莫敌之勇,年轻者也有如霍去病,17岁统兵,19岁封将,21岁“封狼居胥”,开创了日后武将的最高荣誉。大家如果熟悉历史上的武将的话,会发现有个现象,就是古代很多人20多岁就成了叱咤风云的名将了,而现代却没有,近现代以来的将军,几乎

  • 敦煌石窟何人建造,佛教书籍竟会不翼而飞?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导读:石窟中有关佛学的书籍是谁在研究,各国史学家纷纷组成调查团研究,企图找寻一个答案。历史上的甘肃是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的中转站,因而敦煌可以说是居于要塞地位,因此它自然而然就成了当时中西文化、贸易交流的中心,对于“东传”的佛教,它也理所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有名的《西游记》

  • 曹植甄宓叔嫂在一起偷情为什么成千古爱情佳话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甄氏.中山无极人,中国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母。魏王曹操的儿媳,曹植的嫂嫂。曹植和甄妃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一直误认为是出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实不然,此故事出于唐代注明作家李善的大作《昭明文选》后的注解。其实在我们的眼里这两个人的故事就是叔嫂偷情的破事,为何却又被传为千古佳话呢?故

  • 揭秘:印度古城真的毁于核爆炸?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导读: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座印度古城的遗址。据推测该地区在约5000年前曾有一座繁华的城市,它是突然间被摧毁的,因此考古学家们将该遗址命名为“死亡谷地”。有学者称,印度古城可能毁于核爆炸,这个说法可信吗?早在古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中就有对5000年前这一史实的生动描述。诗中记载

  • 皇帝祭天时的斋戒铜人是谁? 解密铜人起源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

    设置斋戒铜人始于明太祖朱元璋铸铜人以示警祭天作为乞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仪式,曾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有祭天活动,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从考古资料看,如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祭祀遗址已有30多处。祭天仪式中

  • 陕北高原首现周代车马 推测墓主身份为贵族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岩20日透露,从2014年5月开始,该院对陕西省宜川县虫坪塬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已发现两套珍贵周代车马,系周代车马首次在陕北黄土高原出土。从出土马胄及一车驾双马推测,墓主应为贵族。虫坪塬墓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两套车马共埋一坑,该坑为长方形竖穴,东西长7.1,南北宽

  • 揭秘慈禧太后临死遗言 震惊整个大清王朝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至于慈禧,是“老妖婆”,还是“不同寻常的太后”;是地地道道的卖国贼,还是多让大清王朝多延口残喘30年之久的救世主……正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回眸最后一天的慈禧,如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跟随镜头,用眼去观,用耳去听,用手去触吧。190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