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元璋时期发生南北榜之争 朱元璋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朱元璋时期发生南北榜之争 朱元璋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3/12/8 7:56:32

对明代南北之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南北榜之争”背后的故事,三个原因促使朱元璋严酷处理此事的。

明洪武三十年,明代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

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

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调查组得出结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这引起了各界哗然。

事后,朱元璋作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刘三吾等人被定为“反贼”,涉案诸官员皆得到严惩。

朱元璋并重新开出一份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之争”。

南北榜之争成为明代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本文试从政治文化两个角度来探讨“南北榜之争”产生的根源。

一:维持南北政坛的平衡

明代建立之初,朱元璋认真分析了元代覆灭的原因,认为吏治腐败,特别是官员贪污是主要原因,“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但洪武年间,贪污始终不断,各级官吏贪赃枉法之风盛行,较之元末并未有多大改善。

例如,洪武十八年(1385)的郭桓贪污秋粮案就是当时骇人听闻的贪污大案。

兵部侍郎王志为追捕逃军等事受赃二十二万贯,宝钞提举司官员造钞六百九十余万锭,隐匿一百四十三万余锭中饱私囊。

连中央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也“假御史之名,扬威胁众,恣肆贪淫”。

有什么办法来杜绝腐败,一直是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思考的问题。

杀尽贪官,是他最常采取的一种形式。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

郭桓一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死,脏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史,系死者数万人”。

但史治腐败依然屡禁不止,这使得朱元璋认识到,严刑重典并不能杜绝腐败,应该从体制上解决问题。

所以,明初,关于官员异地任职的法令就已颁布了,“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洪武四年吏部拔选时,“南北更调,已定为常例”。

后由朱元璋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而详细制定而成《大明律》,确立了“流官注拟,并须回避本(籍)贯”的原则。

官员异地任职作为遏制官场腐败的重要体制,无疑为朱元璋所看重。

他甚至在此基础上规定,严禁官员娶当地女人做老婆,还不许官员们在当地买房。

这样可以避免攀亲带故,遏制官场腐败,维持良好的官场风气,实现政局的平衡,维护统治的长期稳定,防止像元代一样“人亡政息”。

“南北榜之争”的发生,会试贡士皆为南人这一结果,走向了一个极端。

南方人如果单一把持政局,违背“南北更调”的初衷,会打破官场的南北平衡,易带来新的史治腐败,给刚刚建立的明王朝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对于老谋深算,一直倡导通过打击史治腐败来维护王朝统治的朱元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二:维护北方稳定的社会局面

明代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但皇族、勋戚、官僚和地主阶级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广大底层的劳动人民仍然过着被奴役、被剥削的痛苦生活,生活极其艰难。

因此,明初的农民起义遍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十来个省份,规模大的有几十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年间农民起义大多发生在南方,北方仅山东、陕西两处出现起义队伍。

而陕西沔县(今陕西勉县武侯镇)的这次起义恰恰发生在洪武三十年正月初,也就是南北榜之争的这一年。

县衙书吏高福兴联合南麓云雾寺的羌族和尚田九成、农民黄金刚奴、何妙顺等,以白莲教为号召组织群众,揭竿而起。

“田九成率义军转战至宁羌,筑寨马面山(今宁强县城东南十里),打制武器, 备战迎敌,四方灾民,闻风而至”。

南北榜案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南北方的对立情绪空前尖锐。

而朱元璋要求恢复与发展生产,渴望有恢复生产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陕西农民起义恰恰发生在南北榜案之前,如果北方地区民间起义之乱后,高高的庙堂之上也发生了混乱,这不但会丧失掉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引发北方与南方的割裂,更易引发北方混乱的连锁反应。

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朱元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最后的南北榜之争的残酷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实施文化专制的需要

朱元璋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月,朱元璋对管人事的吏部讲:“天下之务非贤不治,求贤之道非礼不行。”

然而,多年的征战生涯,又使他深知知识分子的厉害。他通过各种手段将文人纳入既定的规范秩序之后,同时又摧折其个性,让他们守规矩。

为了加强对天下士民思想的钳制,他常以文字之误杀人。

清朝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明祖通文义,固其天纵,然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亦已不少。”

除此之外,他大力推崇宋明理学,并大力规范科举考试。

如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习内容,完全以宋儒所注的《四书》、《五经》及朱元璋审定的《大明律》、《大诰》为本,明令诸生“笃志圣贤,潜心古训,违者罪之”。

考试制度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内容为题,而《四书》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为准。

朱元璋希望借助孔孟之道及程朱理学来进行思想统治,但他本人的所作所为却对儒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流露出抵制的迹象。

孟子》是《四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子·离娄篇》有句云:“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唯我独尊的朱元璋览书至此,竟然破口大骂道:

余怒未消的朱元璋甚至下令将国子监中孔庙里孟子的神位撤下来,左右大臣苦苦相劝,一年之后朱元璋才予以恢复。

此外,《孟子》中还有不少观点也让朱元璋无法容忍,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等。

为此,朱元璋特命儒臣删去其中不合己意者85条,编成《孟子节文》,作为诸生学习的根据,删去部分不准考生学习。

其对孔孟思想的倡导与限制并举的举措,暴露了朱元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独裁者面目。

他不容许任何人触犯其皇权的神圣,甚至对千百年前的儒学“圣人”也不例 外。

朱元璋有着极强的虚荣心极强,喜欢奉承,不会容忍臣下不恭不敬的行径。

但南北榜案中,清明耿直的刘三吾和重新审定这次考试成绩的官员坚持北方士子的考卷确实不如南方士子的好。

这下激怒了朱元璋,作为皇帝,朱元璋把握全局的稳定。

他认为,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能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平,安抚北方举子之心。

于是乎,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打击廷臣的反对势力,对考官和调查成员严厉惩治。

四:结束语

总之,“南北榜”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事件,它是朱元璋维护官员“南北更调”的任职格局,遏制腐败,进一步维护北方政局稳定的重要考量。

这为平衡明初政治关系,合理选拔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其负面作用不容小觑,它是朱元璋使用政治权力粗暴干预科举制度,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的延续。对当时和后来的思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标签: 朱元璋科举

更多文章

  • 乾隆的“试婚宫女”,她后来什么结局?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清朝

    乾隆的“试婚宫女”,她后来什么结局?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的皇帝除了每朝每代的开国皇帝是多苦多难外,剩下的后人哪个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子。这些皇子从剩下已经不仅仅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了,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的前行铺路,帝师、帝侍每一个皇子的终极目标都是金銮宝殿上的那第一把

  • 历史上李斯那么聪明为什么却败给宦官赵高?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斯,秦朝

    历史上李斯那么聪明为什么却败给宦官赵高?这主要是因为他自私自利的性格,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李斯与商鞅的性格十分类似,他们的许多举措都有法家的风范,然而商鞅是一位真正的改革家,李斯却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妒杀韩非就可以看出来。在秦始皇驾崩以后,赵高找到李斯,与

  • 夏侯玄和夏侯霸俩人的命运为何差距极大呢?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夏侯霸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死大将军曹爽,篡夺曹魏大权之后,曹魏宗族和夏侯氏一族,都成了司马氏忌惮的对象,此后,司马氏开始一一清除他们的眼中钉。讨蜀护军夏侯霸和征西将军夏侯玄作为曹魏政权的有力拥护者,自然也难逃司马氏的毒手。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其父在定军山之战中,被刘备大将黄忠斩杀,夏侯

  • 姜维为何等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开始北伐呢?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诸葛亮

    在诸多三国历史人物中,姜维的名气应该是比较大的。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更是被诸葛亮视为衣钵传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顶着诸葛亮传人这么一个名头,想不出名都不行。而在正史之中,姜维依然是非常出彩。一方面他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在蜀汉后期官员中,乃是一等一的存在。连诸葛亮都对其称赞有加。西晋史学家郭颁更

  • 隋朝的经济和军事那么强 隋朝为什么灭亡那么快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军事

    你真的知道隋朝灭亡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很强,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与秦朝极为类似,均亡于内部不稳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其实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推行大幅度改革,无疑使得国家变的更加动荡,再加上二世

  • 汉昭帝为何把抚养自己长大的姐姐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汉朝

    汉昭帝为何把抚养自己长大的姐姐处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当年汉武帝选择了他做接班人,却杀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那么年仅八岁的刘弗陵需要有人抚养,因鄂邑公主为汉昭帝唯一活着的姐姐,于是鄂邑公主便抚养汉昭帝于宫中。可以说汉昭帝就是由他的姐姐抚养长

  • 李治真没看出武则天的野心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唐朝

    李治真没看出武则天的野心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在晚年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接班人,但他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杀掉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就是汉武帝的立子杀母。其实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吕后专权这样的事情重演,毕竟孩子还小,与母亲的感情很

  • 电视剧拍的宫斗剧那么多 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在清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宫斗

    还不了解:古代宫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电视剧里那么多宫斗戏,为什么总是在清代?如果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各种各样政党,会发现其实清代宫里的争斗是最平静的——清代的皇宫抗争并不像汉唐那般恐怖,下毒、刺杀。绿帽扒灰也不是常态化;清代的宫界沒有宋朝和明朝那麼戏剧性,婢女没有

  •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相比 两人谁的权力更大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后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代后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皇贵妃和皇后谁权力大?清代宫斗不复杂,真实历史是这样!看过清穿戏的都了解里面的宫斗很多,那么现实历史当中,主管六宫的皇后会允许后官这么多纷争吗?皇贵妃敢觊觎皇后这母仪天下的位置吗?其实啊现实里的后宫是制度严明的,你能做

  • 虞国与吴国的君主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么大?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国,虞国

    虞国开创者虞仲与吴国的第五代君主周章都是吴太伯的后裔,但一个是公爵一个却是子爵,为什么会这样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在人们的印象中,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让人奇怪的是,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