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姜维为何等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开始北伐呢?

姜维为何等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开始北伐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44 更新时间:2024/3/2 10:54:04

在诸多三国历史人物中,姜维的名气应该是比较大的。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更是被诸葛亮视为衣钵传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顶着诸葛亮传人这么一个名头,想不出名都不行。

而在正史之中,姜维依然是非常出彩。一方面他文武双全,能力超群,在蜀汉后期官员中,乃是一等一的存在。连诸葛亮都对其称赞有加。西晋史学家郭颁更是评价姜维为当时蜀官第一人: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另一方面,姜维的生涯履历,堪称传奇。他本是天水郡一小小参军,不仅身份卑微,更是一魏国降将。无论资历还是身份,都不足以在蜀国站住脚,但是他却在后来成长为蜀国的中流砥柱,官至大将军,数次北伐中原,成为了三国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然了,姜维的成长之路,并不顺畅,作为一名敌国降将,想要在蜀国站稳脚跟,并且出人头地,并不是能力强就可以,更需要机遇和时间。在姜维归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姜维都不是蜀国高层,无法参与核心决策,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是姜维明明有这北伐大志,却咋诸葛亮死后二十年间,都无所作为的关键原因。

公元228年,姜维被自己上司天水太守马遵猜忌抛弃,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蜀国,被诸葛亮纳于账下。诸葛亮对他很看重,不仅封侯拜将,还让其统帅数千虎步军。

要知道那可是诸葛亮嫡系,蜀汉精锐。而姜维不过一个降将,之前在天水也不过是一小小参军,底下军士不过数百。如今到诸葛亮麾下,却被如此看重,这也难怪姜维之后对蜀汉忠心耿耿,一心想要继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不过,姜维毕竟资历尚浅,无论诸葛亮如何看重,他也无法进入到蜀汉高层,更不要说接替诸葛亮的位置了。诸葛亮在去世前,他向刘禅推荐的第一接班人是蒋琬,第二接班人是费祎,姜维根本就排不上号。而诸葛亮死后,接替他执掌蜀国军政的是蒋琬,而姜维仅仅只是右监军兼辅汉将军,军中一切调动,都要听从大将军蒋琬的安排。

姜维地位不仅远低于蒋琬,甚至还不如同为降将的王平。那个时候的王平是镇北将军兼汉中太守。无论是军事地位,还是实权,都远高于姜维。

蒋琬这个人,对于出兵伐魏的兴趣并不大。虽然他常年屯驻汉中,摆出一副北伐中原的样子,但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动作。当然,期间蒋琬也多次派遣姜维领兵西进,不过这更多的是在表现一种进攻姿态,象征意义居多。

没办法,当时的后主刘禅还是颇有抱负,一心想要继承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位爸爸的遗志,催着蒋琬北伐,配合东吴夹击曹魏。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刘禅这段诏书的意思是说:辽东的公孙氏举兵造反,司马懿被曹叡派去镇压去了。现在正是丞相所说的待天下有变,出师北伐的机遇。你怎么能无所作为呢?你现在应该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并联络东吴,东西夹攻,伺机进击。蒋琬接诏后,随即率军抵达汉中。

当然,这也算是北伐,但只能叫蒋琬北伐,不能叫姜维北伐。因为蒋琬才是大将军,是决策者,姜维只是执行者。

后来蒋琬病重,开始逐渐把权力下放移交。而随着王平等一众老将的去世,蜀汉人才凋零,青黄不接。姜维逐渐接过了蜀汉的军事重担,一度升为将军,地位仅在大将军之下,为蜀汉军中二把手。但是,在他前面,却还有着一个费祎。他才是蜀汉除后主刘禅以外的军政一把手。

而费祎这个人,比蒋琬都还要保守,他对于北伐之事,完全不上心。他的理论是,丞相都完成不了的事情,我们这些人就更没有希望了。当时姜维对陇西志在必得,一心想要北伐,费祎则是不想大规模用兵,每次都把姜维的可支配兵力,压制在万人以下。

由于费祎不支持,姜维的北伐自然也是无法成行。虽然有着三次出击,但都是在费祎的控制影响之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费祎死后的最大受益人,姜维也被怀疑是费祎被刺的幕后真凶。因为姜维真正得以自由行事,是在公元253年费祎被刺杀身亡之后,他接过了蜀汉的军事大权。

费祎是在当年春天被刺杀的,当年夏天姜维就率军出石营,郑州拉开了姜维北伐中原的序幕。这次北伐结束后,姜维升获得“督内外军事”的权力。此时的他,虽不是大将军,但实际上已经是大将军了。而有了权力,姜维再用兵,亦不仅不用再看人脸色。此时,距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九年。

此后的十年间,姜维一直都在致力于北伐中原,从未间断。

所以,之前姜维不北伐,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没有那个资格,蜀国还轮不上他说话。姜维是个降将,而且又年轻。尽管他很有能力,诸葛亮也很器重他。但降将就是降将。诸葛亮死后,蜀汉不可能直接让姜维这个新人执掌兵权,负责北伐大业。而如今,随着大将军费祎的去世,姜维成了蜀国的军事一哥,自然是有资格带领蜀国北伐。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吕思勉先生曾经在《三国史话》中总结过,他说: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理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蒋琬、费祎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屡次想大举,费祎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祎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

不过,姜维虽然有了北伐的资格,但为时已晚。此时蜀国和曹魏实力差距巨大,姜维心有而力不足,不仅没有收获,反而是消耗掉了蒋琬、费祎执政期间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家底。

最终,蜀汉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这也算是姜维奋斗一生,唯一的遗憾了吧。

标签: 三国诸葛亮

更多文章

  • 隋朝的经济和军事那么强 隋朝为什么灭亡那么快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军事

    你真的知道隋朝灭亡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很强,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与秦朝极为类似,均亡于内部不稳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其实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推行大幅度改革,无疑使得国家变的更加动荡,再加上二世

  • 汉昭帝为何把抚养自己长大的姐姐处死?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汉朝

    汉昭帝为何把抚养自己长大的姐姐处死?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当年汉武帝选择了他做接班人,却杀了他的母亲钩弋夫人。那么年仅八岁的刘弗陵需要有人抚养,因鄂邑公主为汉昭帝唯一活着的姐姐,于是鄂邑公主便抚养汉昭帝于宫中。可以说汉昭帝就是由他的姐姐抚养长

  • 李治真没看出武则天的野心吗?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唐朝

    李治真没看出武则天的野心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在晚年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接班人,但他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那就是杀掉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这就是汉武帝的立子杀母。其实汉武帝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吕后专权这样的事情重演,毕竟孩子还小,与母亲的感情很

  • 电视剧拍的宫斗剧那么多 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在清朝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代,宫斗

    还不了解:古代宫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电视剧里那么多宫斗戏,为什么总是在清代?如果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各种各样政党,会发现其实清代宫里的争斗是最平静的——清代的皇宫抗争并不像汉唐那般恐怖,下毒、刺杀。绿帽扒灰也不是常态化;清代的宫界沒有宋朝和明朝那麼戏剧性,婢女没有

  • 古代皇后和皇贵妃相比 两人谁的权力更大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后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清代后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皇贵妃和皇后谁权力大?清代宫斗不复杂,真实历史是这样!看过清穿戏的都了解里面的宫斗很多,那么现实历史当中,主管六宫的皇后会允许后官这么多纷争吗?皇贵妃敢觊觎皇后这母仪天下的位置吗?其实啊现实里的后宫是制度严明的,你能做

  • 虞国与吴国的君主都是吴太伯之后,为何二者身份地位相差那么大?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国,虞国

    虞国开创者虞仲与吴国的第五代君主周章都是吴太伯的后裔,但一个是公爵一个却是子爵,为什么会这样呢?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推翻商王朝后,周王室分封天下八百诸侯,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在人们的印象中,公爵要比子爵高贵,因此身份地位必然悬殊。让人奇怪的是,周章

  • 虞国: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最后被晋献公所灭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虞国

    虞国,姬姓,也称北虞,公爵,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周康王时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从而建立虞国。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计策,灭亡了虞国。基本信息虞国,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

  • 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学方面有什么贡献?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沈括

    众所周知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那么科学家沈括在天文学方面有什么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

  • 宋朝科学家沈括是怎么研究声学共振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沈括

    想知道宋朝科学家沈括是怎么研究声学共振的吗?其实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共振现象有记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前3世纪—4世纪的《庄子》一书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墨子·备穴篇》还记述了共振现象的具体应用:在城墙根

  • 刘璋占尽优势,为何会被刘备轻易打败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刘备

    曹操自从赤壁之后,就怎么不理会刘备了,转而专打孙权。曹操与孙权在淮河开打,倒给了刘备一个借口。孙权被曹操打得节节败退,前线吃紧,写信给刘备,赶紧来拉兄弟一把。孙权喊刘备增援,刘备便以此为由管刘璋借兵说要去救孙权。刘备也不客气,上来就要借一万兵还有相应的军资粮饷。刘备对刘璋说,张鲁,自守之贼,这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