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城濮之战的经过如何?为何晋国能够击败楚国呢?

城濮之战的经过如何?为何晋国能够击败楚国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783 更新时间:2024/1/16 10:57:36

城濮之战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已,霸业遂告中衰。这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并在泓水之战中挫败宋襄公图霸的企图,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郑、蔡、卫、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正当楚国势力急剧向北发展的时候,在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壮大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两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日趋尖锐。而围绕对宋国的控制权,终于导致了这一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曹、卫两国结盟,几度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泓水之战后被迫屈服于楚的宋国,这时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依附晋国。楚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东进和南下。而晋国也不甘心长期局促于黄河以北一带,于是便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联军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成公于危急中派大司马公孙固到晋国求救。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正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力主晋文公出兵。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无必胜把握。正当晋文公为此踌躇犹豫之际,狐偃进而向晋文公提出建议:先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救宋国,这样就坚定了晋文公出兵的决心。战略方针确定后,晋国君臣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个军扩编为上中下三个军,并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各军的将领。

准备就绪后,晋文公遂于公元前632年1月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进攻卫国,很快占领了整个卫地。接着,晋军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于是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援。这就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为难:如不出兵驰援,则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损害自己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若出兵驰援,则原定诱使楚军于曹、卫之地决战的战略意图便将落空,且己方兵力有限,在远离本土情况下与楚军交战恐难以取胜。为此,晋文公再度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如今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齐、秦既接受了宋国的厚礼,这时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自己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中立立场,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明显不利于己。就主动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穀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求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冲突。他告诫子玉,晋文公非等闲人物,不可小觑,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

城濮之战楚军

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消弥有关他指挥无能的流言,并请求楚成王增调兵力。楚成王优柔寡断,同意了子玉的决战请求,希冀他侥幸取胜;但是又不肯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前往增援。

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这部分援兵后,更加坚定了他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为了寻找决战的借口,他派遣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子玉这一招不怀好意,实际上是要让晋国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但晋文公棋高一着,采纳了先轸更为高明的对策:一方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另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叛己附晋,果然恼羞成怒,倚仗楚、陈、蔡联军兵力的优势,气势汹汹地扑向晋军,寻求战略决战。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近,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诱敌深入,后发制人,遂下令部队主动“退避三舍”,撤到预定的战场——城濮(今河南濮城)一带。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先据战地,以逸待劳等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决战的准备也在积极进行之中,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公元前632年4月4日,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

反观楚军方面,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加上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终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将自己在争霸中原中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教训。

标签: 春秋城濮之战

更多文章

  • 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弟弟孙权?孙权接班后,达到孙策的期望了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东吴

    孙策,孙坚长子,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江东小霸王”。孙策临终前让弟弟孙权接掌势力。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策年纪轻轻便继承父亲遗志,二十多岁便平定江东六郡,开创事业。但是在一次狩猎中为被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 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是如何处理他的儿子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建成,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突然袭击,杀兄弑弟,逼着父亲退了位,自己做了皇帝,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在在唐朝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别的影响先不说,至少皇帝这个位置从此成为了李世民一脉的事了。李建成在此次政变中被杀,那么他的儿子们是什么下场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于谦为什么没有阻止他?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英宗,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曾四次北伐,前三次是在早期,当时主政的还是太皇太后与三杨,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他的最后一位北伐,是受到宦官王振蛊惑后,御驾亲征,却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正统十四年,这个时候明英宗是彻底亲政了,谁也管不了他了。太监王振权倾朝野,受到了

  • 王振为什么要蛊惑明英宗御驾亲征?对他有什么好处?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振,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决定效仿先帝,御驾亲征。朱祁镇拉拢了朝野上下半倍以上的官员一起出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一举歼灭,朱祁镇也被俘虏,这就是土木之变。那么,王振为什么要蛊惑朱祁镇亲征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

  • 从商朝到西周,女性的社会地位为何会逐渐下降?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商朝,西周

    商朝时期,女性可以参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但到了西周时期,女性的权力被周礼削弱,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礼教对女性束缚越来越严格,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一、周王朝宗法制的确立武王伐商建立周王朝之后,社会经历了一次剧变。

  •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对楚国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政策?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楚国,秦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是但是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统称为战国七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桂陵和马陵之役后,魏国进一步衰落,齐魏争霸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秦齐楚三强并立,魏、赵、韩、燕次之。此时的秦国,已占有崤函,又据黄河天险,有着十分优越的战略位置,东进的意

  • 王二起义是怎么回事?为明末农民起义拉开序幕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二起义,明末

    明朝小冰河时期气候奇寒无比,万历后期至天气年间尤为寒冷。极端天气导致了环境的变化,整个明末时期都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涝灾、鼠疫等,农业收成锐减,出现严重饥荒,加上瘟疫流行,百姓的死亡人数成倍增长。当时的陕北及渭北地区的旱灾持续了数年,饥荒越发严重,甚至到了“草木尽、人相食”的地步。此时中央政局不

  • 梁山好汉众多,可也有小人,他们都是谁呢?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宋江

    小人与恶人不同,恶人在明,而小人往往在暗,而有智之小人更是道貌岸然,弄不好把人卖了,人家还帮他数钱。不过也有的人做了一些让人不齿的小人行径,但却事出有因,或者说情有可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说一说,水泊梁山的4位“小人”。反复弃子险道神险道神郁保四,本来是强盗,后来抢了梁山的马,投奔了曾头市。曾头市起初

  • 刘禅是如何打理国家的?他真的那么愚昧平庸吗?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禅,蜀汉

    刘禅,小名阿斗,蜀汉末代皇帝,现在的人们都会用“扶不起的阿斗”来比喻别人不聪明或者是没有什么能耐。但实际上刘禅并没有那么平庸,他的能力被大大的低估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刘备和刘禅父子俩其实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们都攻于心计,刘备开创了蜀汉基业,而刘禅则是保住了蜀汉基业四十多年,而

  • 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什么不能接纳吕布?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东汉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曹魏的奠基者,气度非常大,他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例如张绣和陈琳,尽管这俩人曾的罪过曹操,但是曹操依旧接纳了他们。但即便是大度到这种程度的曹操,也有一个即便再有才能也没办法接纳的人,这个人就是吕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吕布被曹操擒住以后,已经表明自己想要投降的心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