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范仲淹为何会屡次被贬?他到底触动了谁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见?

范仲淹为何会屡次被贬?他到底触动了谁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见?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2 更新时间:2024/1/2 13:40:10

范仲淹,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仁宗时期的名臣良相纷纷粉墨登场,也掀起了人们对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人生经历的好奇心。翻开史料,总结一下仁宗时期文人墨客、名臣良相名单,其豪华程度简直让人咋舌。或许是因为人才多到用不完,仁宗不需要珍惜,所以很多名臣的仕途都不怎么顺畅,比如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与范仲淹偌大的文名和政绩相比,他的仕途非常坎坷,三次用三次被贬,那么他为什么屡次被贬呢?他到底触动了谁的利益才如此不受待见?

上书太后撤帘归政第一次被贬

范仲淹出仕的时间非常早,早在真宗期间就中了进士,然后一直在地方上辗转为官,名声还不怎么显著。到了仁宗天圣三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便辞官回老家应天府(今商丘)为母亲守孝。那时候晏殊是应天府的知府,听说了范仲淹这个人之后,知道他有才华,就邀请他到应天书院担任老师。

范仲淹欣然前往,教学之余还经常和晏殊谈论国家大事儿、针砭时弊,由此赢得了晏殊的赏识。待到晏殊调到中枢之后,就在仁宗皇帝面前极力推荐了范仲淹,于是出孝之后,范仲淹也来到了中枢为官。

此时范仲淹虽然只负责整理和校对皇家图书典籍,但是他却是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性子。他发现皇帝都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有亲政,国家大事全部由太后决定,他非常不满意,于是上书太后希望她撤帘归政,让皇帝亲政。太后和仁宗并不是亲母子,所以二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很多人包括仁宗都不敢提皇帝亲政的事儿。

不过对于范仲淹这个愣头青,太后并没有放在眼里,举荐范仲淹的晏殊却吓坏了,赶紧向他解释其中的门道,希望范仲淹撤回自己的上书,免得累人累己。但是范仲淹并不为晏殊所动,他给了晏殊一份长长的回信,即《上资政晏侍郎书》,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还非常坚定地表明: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不过为了避免连累举荐自己的晏殊,也为了不碍太后的眼,范仲淹还是自请被贬到地方,晏殊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至于为什么是晏殊而不是太后,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太后来说,此时的范仲淹只是小人物,他的上书根本不值得她认真对待,所以他撤不撤回上书、请不请贬根本无关紧要,而且范仲淹一个小官的去留也轮不上她来管。

而晏殊则不同,范仲淹如果受处罚,他这个举荐人也是要受连累的,以他一贯以来明哲保身的做事风格,同意范仲淹的要求规避仕途风险也是应有之举。

因祸得福入了皇帝法眼

范仲淹上书太后请皇帝亲政等于是捅了马蜂窝,结果马蜂没被怎么样自己却被蜇了满头包。他的上书虽然没引起什么波澜,为皇帝的亲政大事添砖加瓦,却也赢得了皇帝的好感。盖因皇帝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想亲政的,只是被太后压制得无法动弹而已,所以所有主张皇帝亲政的人都被皇帝视为自己人。

范仲淹被贬后没多久太后就去世了,皇帝终于亲政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对朝中大臣开始大换血,凡是支持太后的,不是被赶就是被贬,凡是为他亲政说过话的,统统被调到中枢重用。范仲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回到中枢的,因为他直言敢谏,被皇帝委任为言官,希望他继续路见不平一声吼。

低估了范仲淹的耿直程度,直言敢谏未伤大臣先伤皇帝

皇帝任命范仲淹当言官,本意是把他当作一把刀,广开言路并清理朝中的歪风邪气,只是他没有想到这把刀是双刃的,还没伤到大臣,他自己先被伤到了。

因为长期不得亲政,皇帝对于太后遗留下来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不满的,太后任用的大臣他已经清理了,但是太后为他选的皇后却还在。于是他抓住了皇后误伤他的机会,就下旨废后了。对此朝中大臣是有异议的,觉得皇帝小题大做,但是皇帝坚持废后,他们也就放弃了。范仲淹却一直不肯放弃,他引经据典和皇帝大吵一架。

皇帝脸上挂不住,对范仲淹很是恼怒,而且也怕他不肯罢休继续纠缠,于是就把他贬到了地方清醒清醒,希望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进献百官图讽刺朝中大臣结党营私,得罪百官再次被贬

待到废后的事情过去了,范仲淹也清醒了,他又被皇帝调到了中枢,这次不是言官了,而是待制职衔。只是皇帝没有认清范仲淹本性,不管在什么职位,直言敢谏这一点他永远改不了。

宋朝的宰相权力非常大,官员的任命基本上都要经过他的手,而吕夷简在宰相的位置上呆的时间太久了,期间难免有为自己人开后门、任人唯亲的事情。所以范仲淹认为他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为了让皇帝看清事情的严重性,他就画了一幅百官图,图中详细标明了官员的升迁情况,哪些人是正常升迁,哪些人是不正常升迁。

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建议皇帝把官员的任命和升迁权力从宰相手中夺过来,抓到自己手中。此举不仅触动了吕夷简的利益,还触动了其他宰相,或者志在宰相之位的官员的利益,再加上还有很多官员被范仲淹掀了不正常升迁的老底儿,他瞬间就站到了百官的对立面。宋朝讲究与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即便有心包庇,面对百官有口无声的反对,他也无可奈何,于是范仲淹又成了牺牲品,第三次被贬。

范仲淹的气节无疑是让人尊敬的,只是在为官上面他却不太懂得审时度势和变通。虽然当官有点不合格,但是这才是范仲淹,这才是他千古流芳的原因。

标签: 范仲淹北宋

更多文章

  • 古代女子偷情为什么要自带枕头 这枕头是用来做什么的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偷情

    还不知道:古代偷情带枕头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偷情在古代而言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经常偷情,在古代,女人偷情为什么非得抱着枕头呢?古代小说诗词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描写,女子与情郎偷情,却要带上自己的枕头。古代男女偷情的绯闻事件经常可见诸史料,但是人们仔细翻阅这些史

  • 嘉庆杀和珅用了多久的时间 十六天就收拾了这个“二皇帝”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嘉庆,和珅

    还不知道:嘉庆杀和珅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和珅一生贪财无数,后来他的靠山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状。嘉庆皇帝从查抄到处死和珅用了多久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驾崩。同一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和睿亲王等一起操办乾隆的丧仪。另一方面立刻传召其老

  • 明朝都没有解决的蒙古问题 清朝又是怎么解决的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蒙古

    对明清和蒙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明太祖北伐,将元朝逐出中原之后,蒙古虽然还在北方草原上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在从太祖到成祖时期的多次主动北伐打击之下,蒙古到1402年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之后,虽然一度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个主要的系统,瓦剌甚至一度接近统一整个草原,

  • 深受吕布器重的三员大将中 最后招降的人分别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吕布,曹操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吕布手下猛将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相比侯成、宋宪等人,吕布手下更受器重的大将还要属张辽、臧霸和高顺三人了。但要说三人中谁才是吕布的心腹,除了高顺之外其他两人都算不上。臧霸不过是一方小土匪,之前还曾经和吕布交过手,败在了吕布的手中便被收降。而张辽同臧霸还有些差别,之前

  • 古代圣旨为什么没有人造假 光材料就不是一般人能得到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代,圣旨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圣旨造假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古代皇帝是专制的,他们称自己为自然选择的儿子,自然选择可以决定世界上所有人的生活,圣旨是皇权的一个显著表现。皇帝可以用一张圣旨让一个普通人升到最高,也可以用圣旨让一个家族的头落地。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这样强大的东西。有些人可能会问是否有

  • 朱元璋如此精明强大,为何能容忍胡惟庸专权达七年之久?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胡惟庸,明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胡惟庸。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国大明,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定都应天府(今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开疆拓土、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公元1

  • 明朝为何能避免外戚干政?原因共有五点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外戚干政,明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外戚干政”,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外戚干政”问题一直都是皇族的难言之隐。外戚,也称“外家”,指的是皇帝的母亲一脉和妻妾一脉的亲人。以汉朝为例,高祖刘邦驾崩后,以皇后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迅速把持了朝政,甚至,有隐隐有取代刘氏皇族的趋势。后来,天下虽然重

  • 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城时,当时洛阳的权力架构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董卓,三国

    董卓入京时,洛阳权力架构——袁绍、丁原、袁术、曹操。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灵帝去世之后,以何进、袁绍为首的外戚势力和士族联盟和以蹇硕、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势力互相争斗。何进、袁绍密诏董卓进京,意图迫使何皇后下令诛杀宦官,结果董卓未到,何进先被宦官杀死

  • 许香桂:出身书香门第世家,太平天国女将之一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许香桂,清朝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许香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许香桂(1831年—1855年),湖南郴州人,出生在书香门第世家,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许月桂。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好好待字闺中,将来嫁个好夫君,相夫教子过一生,是大多数女性之人生选择。许香桂、许月桂两姐妹则不一样,她们

  • 揭秘魏国三少帝的结局,一生都是权臣的傀儡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曹魏

    你们知道曹魏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由魏武帝曹操开创的魏国基业,经由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已经呈现江河日下的趋势。而曹叡死后,先后有三位少年承继魏国帝位,史称三少帝。然而,尽管同为少帝,这三人的下场却迥然不同。具体而言,有一人被废,一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