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擅权干政、祸国殃民的王振,为何深得皇帝信任呢?

擅权干政、祸国殃民的王振,为何深得皇帝信任呢?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408 更新时间:2023/12/11 2:20:37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贤后也出名,就连明朝的宦官都十分出名。而要说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为他是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明武宗宠信的宦官刘瑾,就是以王振作为榜样的。

其实王振原是读书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过科举入仕,既然如此,为何却进宫当了宦官呢?

原来王振只是略通经书,远远比不上那些学富五车的才子,考来考去也只是个落第秀才。王振渐渐失去信心,便在家乡当起了私塾先生。但小小的教书先生,完全不是王振想象中的生活,于是他心一横,便自阉入宫,成了宦官。

王振于永乐末年进宫,他为人圆滑狡黠,很快就从众多太监中崭露头角,获得明宣宗的赏识。明宣宗让王振担任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也因为这样,让王振得以陪伴朱祁镇长大。

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此时的王振,已经成为明英宗最信任的人,他也慢慢将手伸向朝堂。不过当时张太皇太后还在世,朝政多由“三杨”处理,王振也不敢太嚣张。

明英宗即位后,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官职,也为后来王振擅权,铺了一条康庄大道。

随着张太皇太后以及“三杨”相继去世,王振擅权的时机渐渐成熟,他慢慢将中央的重要官职,全部替换成自己的党羽。

正统十四年瓦剌来犯,王振认为只要皇帝亲征,就能将他们吓回去,于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纷纷站出来阻止,可明英宗深信王振,丝毫听不进去。

明英宗和王振,在两天之内凑了20万大军,却号称有50万,甚至粮草、兵器都未配齐就出发了。虽然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人都随驾出征,然而他们并无话语权,军中所有事皆由王振做主。

王振根本没有军事能力,却又不肯听从他人建议,最终导致被围困在土木堡。明英宗见突围无望,只能坐以待毙,结果被敌军俘虏,而王振被诛杀在土木堡。

明英宗被俘以后,群臣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群臣皆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的错,纷纷求情灭其家族。于是朱祁钰下令,诛杀王振族人及其党羽,并没收其所有家产。

众人都对王振恨之入骨,认为他死有余辜,唯独明英宗仍然相信他。明英宗复位之后,很是思念王振,便下令为他正名,还在京城为其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

王振擅权干政、祸国殃民,群臣及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明英宗又为何如此信任他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王振陪伴明英宗长大

明英宗很小的时候,王振就被明宣宗派去侍奉他,所以在明英宗心里,王振就像一个长辈一样。因此,明英宗一直亲切称王振为“王伴伴”。

人通常会对一直照顾自己的人心怀感恩,皇帝也是人,也会感谢从小照顾自己的人,不管他们是太监还是奴婢。就好比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一样,他就对从小照顾自己的乳娘万氏情有独钟,甚至想要立万氏为后。

同理,明英宗对王振是有感情的,身为皇子本就没有朋友,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就是从小教导自己的老师,以及身边伺候的人。

第二、王振为人狡黠

王振虽然书读得不精,更是屡次名落孙山,但他却有其他的长处,就是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才会被明宣宗赏识,得到侍奉朱祁镇的机会。

他长期伺候明英宗,换句话说,他是看着明英宗长大的,所以明英宗的脾气爱好,王振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知道明英宗吃哪一套,于是总能戳中其心事。明英宗则认为,身边有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实属难得,故而十分信任王振。

就好比有一次明英宗设宴,按规矩来说,宦官是不能参加的。可王振却向明英宗发牢骚,更是自比周公,将皇帝比喻为成王。明英宗也觉得王振不在,设宴没什么意思,听他这样说,更是觉得亏欠了他,便破例让其参加宴会。

第三、王振瞒天过海

明英宗给了王振很大的权力,这样他便有了机会培养势力。王振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拥有帮助皇帝“批红”的权力。“批红”就是将皇帝最后的裁决,用红笔批阅在奏折上。

王振常常借助这一优势,擅改明英宗的旨意,如果看见有人弹劾他,就率先将此人拿下,然后编个罪名让明英宗处死他。

名臣于谦就看不起王振,有一次他准备去见明英宗,有人建议他先给王振送点礼,于谦坚持不肯。后来王振得知,便诬陷他对皇帝不满,将他下狱。好在迫于山西、河南两省官民的压力,王振不得不放了于谦。

不仅是于谦,还有很多大臣因为不服于他,从而遭到陷害,有的甚至无辜枉死。明英宗对真相一无所知,总是听信王振一面之词,还夸赞他做得好。

综上所述,明英宗对王振是有依赖感的,他认为王振不会害他,所以对其推心置腹。加上王振所作所为,都是暗箱操作,汇报给明英宗的完全是两回事,故而明英宗对他深信不疑,以致差点毁了大明。

标签: 明朝王振

更多文章

  • 对纣王忠心耿耿的崇侯虎,他最后为何被封神?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商朝,崇侯虎

    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殷商王朝有四大诸侯,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和北伯侯崇侯虎。其中,北伯侯崇侯虎对纣王忠心耿耿,也深受纣王的信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其实,凭崇侯虎的背景,他完全可以投奔西岐集团,保障自己的荣华富贵。要知道,他的弟弟崇黑虎早就和西岐

  • 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天下大乱 当时到底乱成什么样子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五胡乱华,晋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五胡乱华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华夏民族历经五千年风雨,渡过了不知多少个朝代,才走到今天的繁荣程度。可是纵观历史,似乎每逢一个朝代走到末期就会引发天下大乱,然后天下易主成立新的政权。在历史上,令人十分注目的是西晋时代,当时发生了震惊亚洲的五胡乱华,其混乱程度被载入了史册,

  • 朱元璋执意要处死女婿欧阳伦,背后真正原因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元璋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的最底层。对民间疾苦,对百姓的生活他是深有体会。所以,后来推翻元朝暴政建立明朝成了皇帝后,朱元璋十分注重民生。元朝的暴政之下,贪官污吏处处,弄的百姓苦不堪言。这一点朱元璋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是深有体会,

  • 井陉之战是什么战役?战国四大名将唯一的一次巅峰对决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井陉之战,战国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井陉之战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自战国初期魏国最先称霸以来,战国的格局几经变化,秦国真正占据优势是在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后,在此之前魏楚两国已经衰败,乐毅率五国伐齐使得齐国实力一落千丈,加上齐国受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影响不再参与六国合纵攻秦,所以真正堪与秦国一战的就

  • 唐朝非要灭掉高句丽不可 这里边到底有什么原因存在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高句丽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朝灭高句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个国家。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征伐高句丽开始, 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为止,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唐朝不断讨伐高句丽,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将其灭亡。唐朝为何如此不依不饶,

  • 清朝灭亡已是大势所趋,人们大多食不果腹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慈禧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朝代的更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十分的频繁,而在众多的历史朝代之中,最为我们现代人所熟知的应该就是最后一代封建王朝大清王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清王朝距离我们现代社会的时间是比较短的只有100多年的时间,而另外一方面也与现代各种古装的影视剧中,我们所看到的题材大部分都与清朝有关有着很

  • 三国中司马懿除了怕诸葛亮外,还怕哪些人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司马懿

    三国中,要问最大的赢家是谁,莫过于司马懿了,他熬过了曹操,曹丕,曹叡,一直辅佐到曹芳,他终于不再隐藏,将自己多年的隐忍化为对权力的渴望,发动了高平陵兵变,获得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用当年曹操对汉献帝的做法,他控制住了曹爽,为后代司马炎代魏称帝创建西晋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如

  • 诸葛亮斩马谡除了维护军纪还有哪些目的?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马谡

    诸葛孔明一生运筹帷幄,为蜀汉江山的建立呕心沥血,但是诸葛亮也犯了许多大错,失荆州,失街亭都和诸葛孔明有不小的干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更是广为人知,但是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却十分复杂,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马谡请兵以前,诸葛孔明就先从街亭一战的意义上来告诫马谡,街亭地位十分重要,如果街亭有

  • 古代修桥花的钱都是怎么来的?为何有人卖田出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戴时亮

    2020年7月7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被洪水冲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相传是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建造。清康熙初年水毁,由程子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毁,程子谦说:“桥之

  • 纵观曹操的一生 他究竟是功臣一个还是汉贼一个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汉朝

    对曹操为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是汉朝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他的事情数不胜数,然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比如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人们着重看的都是他于汉朝所做的功绩。或者是对汉朝造成了多少的损失,这是人们所关心的。曹操虽然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