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修桥花的钱都是怎么来的?为何有人卖田出资?

古代修桥花的钱都是怎么来的?为何有人卖田出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17 更新时间:2024/1/19 16:02:47

2020年7月7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被洪水冲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相传是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建造。清康熙初年水毁,由程子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毁,程子谦说:“桥之不固,是我之过也。”遂以独资复建,桥未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程岳,时任广西清吏司、员外郎,为继承父志,终于把桥建成。

镇海桥是由戴时亮,程子谦这样的人独资修建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是特例还是普遍情况?古代的桥梁除了像今天一样由政府出资外到底还有谁会出资修建的呢?

官员这个群体修桥的动力很好理解,无论是为了满足所管辖地区人民的切实需求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和政绩,修桥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按照实际出资人不同,我们将官员募资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出资人全部为官员。

具体的形式为官员独资或数个官员捐出自己的俸禄集资修桥。如德安县舆梁桥桥志中记载:“知县顾允谐捐俸重砲,擢乡老廷侃、曾宪师督理。”又比如九江湖口县通仙桥:“嘉靖中因迎景王,各官捐俸,委胡国臣建造”。对于这种出资人全部为官员的方式,无需政府出资,也不花费民间百姓的财富,官员则得到了名声和政绩,可谓是三赢的局面。只可惜因为桥梁的造价十分高昂,而官员的俸禄是有限的,因此只存在于少数的例子,并未能够成为一种普遍行为。

第二种:出资人包括官员,地方乡绅,商人等民间出资人。

在这种情况中,官员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常为带头人或直接主持桥梁的修建。如大文学家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修建的西新桥和东新桥,就是由他主导,民间参与募资,邓守安和希固负责修建的。在他的作品《东新桥》中有这么一句:“使君饮我言,妙割无牛鸡。不云二子劳,叹我捐腰犀。”

他又在《西新桥》中写道:“探囊赖故候,宝钱出金闺。”(自注:“子由之妇史,顷人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在修这两座桥的过程当中,苏轼作为募资带头人不仅捐赠了自己的犀牛腰带,而且他的弟媳史氏还捐了几千黄金钱,无论是从苏轼的号召力对募资的影响或是苏家实际投入资金的价值来说,苏轼都是募资行为的绝对主导者。

乡绅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不属于政府机构,但却又和普通百姓在社会地位上有明显的区别。不过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乡绅们在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占据较多社会财富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当的社会职责,像桥梁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仅针对乡绅个人而言,募资修桥这样的公益行为是在行善事,积阴德。并且衍生出了祈福的含义。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镇的双寿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桥板上镌刻楷书:“明嘉靖癸丑磕源陈妇八十娘张氏同夫建立双寿桥为父母祷福。”

而对于整个乡绅群体而言,募资修桥可以给乡绅群体带来良好的口碑,提高其社会声望和社会话语权,从而有利于乡绅群体占据更多的社会财富。乡绅有了钱,募资修桥的客观物质条件也变得容易了,这对乡绅群体募资修桥的行为又有不小的促进作用。一个良好的修桥生态就这样形成了,乡绅满足了私人道德需求,稳固了乡绅群体的社会地位,民众则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桥梁带来的便利。

除乡绅群体集资或由乡绅带头,民众参与的筹资行为外,乡绅独资桥梁出现的很多。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镇海桥就是如此,初代修建者戴时亮和二代修复者程子谦均为独资修建。《九江府志》中记载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十家桥是贡生黄锡顼兄弟捐建的;通田桥为监生刘维翰捐建;黄荆桥由顺治十二年举人周易元重修。《九江府志》中还记载了一位名为李修教之人,此人在康熙至雍正年间独资修建高桥、洲头桥、南港桥、霞红湾桥。就体现出一个词——财大气粗。

桥梁的直接使用者是广大百姓。对于某个地区的民众来说,新修一座桥梁可能就意味着节省数里甚至数十里的脚程,所以作为直接受益者的民众其实才是最想要修建桥梁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政绩,名声的考虑,道德上的自我满足和积阴德祈福等目的也不足为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几乎是他们想要修桥唯一原因。即使没有乡绅,官员这一类人带头出资,百姓为了自身的切实利益也会自发的进行筹资。

如浙江余杭的花明村桥,据说在造桥时,施善募捐资助的村民姓氏五花八口,故名"花明村桥"。如湖口下新桥,其募资者中陈遇显卖田捐钱六十千文,李联辉卖棺捐钱十千文。如果当地民众对这座桥没有切实需求,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让两位贫民不惜卖田卖棺也要出资修桥呢?

如果说对于官员,乡绅,民众而言,募资修桥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责任和利益的话。对于僧侣这样以普渡众生,做善事修功德为自我信仰的群体而言,精神上的自我要求和满足则是僧侣修桥的主要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修桥可以给僧侣群体带来物质收益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僧侣名望的提升都可以使得寺庙香火更加旺盛。但根据台湾学者黄敏枝根据《福建通志》统计,宋代泉州“由僧徒兴修桥数为44,总数则为107,其比率约占泉州的41%。”物质利益驱动不太可能达到这样高的比例的,僧侣的信仰才是推动他们修建桥梁的主要动力。

僧侣的募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其个人号召力进行化缘,与官员和乡绅不同的地方在于僧侣本身并不会作为主要出资者,仅仅是一个发起人。由僧侣修建的著名桥梁有著名的庐山观音桥,苏州的觅渡桥、杭州的万年桥等等。

时至今日,由于修建一座桥梁的花费巨大,技术难度高,法律责任划定等原因,桥梁的投资者几乎都为政府,像过去那个人独资或群体募资的时代已经随着镇海桥一起消失在了滚滚洪流当中。

标签: 明朝戴时亮

更多文章

  • 纵观曹操的一生 他究竟是功臣一个还是汉贼一个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操,汉朝

    对曹操为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是汉朝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他的事情数不胜数,然而对于其他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比如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人们着重看的都是他于汉朝所做的功绩。或者是对汉朝造成了多少的损失,这是人们所关心的。曹操虽然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人们对

  • 古代科举难度究竟有多大 进士能当什么官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古代,科举

    对古代科举难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公务员考试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是要看出身

  • 北宋的骑兵花费为什么会那么高?几乎与步兵相等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骑兵,宋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北宋骑兵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众所周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步兵为主,骑兵弱势的王朝。但是在北宋的军事开销里面,其实骑兵不仅非常烧钱,而且还几乎和北宋的步兵开销差不多。虽然众所周知骑兵是一个烧钱的兵种,但是北宋骑兵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辽国与后面

  • 古代真的有御林军吗 他们真的有传闻般的那么神乎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御林军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御林军,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当今各种武侠小说以及古装影视剧的感染下,想必大家对“御林军”这一职位称呼简直如雷贯耳吧,这支神一般的军队肩负着皇帝以及整个皇宫的安全责任,在影视剧中,每当有人造反就快成功时,最后总是会被调动过来的“御林军”给控制了。在多数人心中,“御林军”

  • 纣王知道周国有不臣之心 纣王为什么还要一直攻打东夷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纣王,商朝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纣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说起武王伐纣的故事,可以说所有人都知道。因为有太多的评书演义来记载来反映这些事。现在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多反映这些事。而且在大家的印象中纣王非常残暴,所以周文王、周武王才起兵反对纣王。也正是这样,商朝才被周朝推翻,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其实,事

  • 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为什么不叫百里视?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孟明视,秦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XXX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百里奚是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贤臣,他协助秦穆公治国,提倡推行仁政、教化百姓。为秦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也为秦国百年的仁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秦穆公更是因此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关于百里奚的最知名典故,可能就是"羊皮换相"了。百

  • 朱厚照的皇位到底有多稳 可以说是最为安全的太子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厚照,明朝

    对朱厚照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导致皇帝一家,都能算作是高危职业,有人曾经统计过,过去四百多位皇帝,平均寿命算下来,还不到40岁,如果太子也做一番统计,想来比起皇帝还要低。相比皇帝,太子的知名度虽然低,然而

  • 以一敌百,百战百胜,历史上的白袍军有多能打?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白袍军,陈庆之,南北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白袍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王牌部队,比如岳家军、戚家军等,还有一支名声不显但战功赫赫,那就是白袍军。白袍军是南朝时期南梁名将陈庆之率领的部队,规模在7000人左右,因士兵皆披白袍而被称之为“白袍军”,也叫“陈庆之兵团”。陈庆之,义兴

  •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 五十步的人真的有资格嘲笑百步的人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五十步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战国时期,孟子与梁惠王魏罃有过一次著名的谈话。梁惠王又叫魏惠王,是魏国的第三代国君。魏罃继位时,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君主的精心治理,正在进入鼎盛阶段,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者。魏罃将都城从安邑迁都大梁,因而人称梁惠王。梁

  • 在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的古代,朝廷是如何发放官员俸禄的呢?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俸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发放俸禄的方式,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交通和电子技术发达的今天,领工资是一件十分便利快捷的事,1张银行卡、1个网银账号,足不出户轻松搞定。但是,古代不仅没有转账支付等方式,交通又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要把俸禄发到遍布全国的官员手上,无疑是个大工程。那么,古时的政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