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南北榜案”:明朝一个科场舞弊案,朱元璋大开杀戒

“南北榜案”:明朝一个科场舞弊案,朱元璋大开杀戒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397 更新时间:2024/1/14 9:48:1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这场科场舞弊案被称为“南北榜案”,它发生于明初洪武年间,是中国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案件当中,主考官刘三吾等人先是被定徇私舞弊罪,后又与谋反案牵连到一起,受到此案牵连者不计其数。

可是,这起案件最离奇的地方,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三吾、白信蹈等主考官和被录取的士子们涉嫌徇私舞弊,朱元璋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偏偏还是掀起大案,将刘三吾、白信蹈和许多录取的士子定罪,并处以残酷处罚。

很显然,这是一起冤案,一起针对刘三吾等人和南方士子的冤案。那么,朱元璋为何要缔造这桩冤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南北榜案发生时的背景里寻找。南北榜案发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丁丑科殿试,当时主持殿试的,是以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府纪善白信蹈。这两位主考官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其中刘三吾更是一手制订了科举规章制度。

朱元璋任命刘三吾和白信蹈主持这次殿试,可见他的重视。可是,殿试的结果却令朱元璋和所有人大跌眼镜。发榜以后,被录取的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人未取。榜单一出,北方士子哗然,他们纷纷指责刘三吾等人是南方人,偏倚南方士子,南方考生涉嫌徇私舞弊。朝中的北方籍官员也上书朱元璋,要求他彻查。

其实,连朱元璋本人看到结果也很惊讶,毕竟北方士子一人未录,这在整个科举考试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看到北方士子联名上书,北方籍官员群情激奋,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处理结果关系到明朝政治的稳定。朱元璋立刻下令彻查,并以质疑刘三吾等人的侍读张信为首,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对落第试卷进行审阅,增录北方人入仕。

可是,调查和补录的结果却再次令人震惊。经过调查小组数日的复核,优中选优呈上来的试卷,竟然依旧文笔不佳,有的甚至还犯禁忌之语;反观之前录取的五十一位南方士子的试卷,皆是凭才学录取,没有任何问题。这意味着刘三吾等人的选拔没有偏倚南方士子的情况,北方士子无一人录取,真的只是因为他们成绩太差。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北方士子却不接受,毕竟这相当于否定了他们全部人。一时间,北方文林群情激奋,对刘三吾、张信等人口诛笔伐,有的北方籍官员甚至放言要辞官归家,不再入仕。南北文林对立对于朱元璋来说无伤大雅,但是北方士子对朝廷不满,却是朱元璋无法接受的。要知道洪武年间北元依旧存在,元朝统治的影响还存在,明朝建立初期,许多文人都拒绝出入仕。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元末时期,中原饱受战争摧残,以致于“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河北诸处,兵后田荒,居民鲜少。”(《明史》)连年的战争导致北方经济文化大倒退,到洪武年间,北方的元气依旧没有恢复过来。所以,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竞争中,往往都是南方士子获胜,而“往年北士无入格者”,又导致北方士子们“怠惰成风”。

在北元时,北方汉人们入仕的机会反而还大一些。这种情况导致北方士子们“多有不欲仕者” “以不忘故国也”(《廿二史记》)

于明洪武三十年的丁丑科殿试尽取南方士子,确实只是一次偶然。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其实心知肚明,毕竟刘三吾的品德是有目共睹的。主持这次殿试时,刘三吾已经是

85

岁高龄,他“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奇”。而且,刘三吾还是一位“直肠子”,史学家谈迁就评价他“论者又谓三吾文章不如宋濂,而浑厚过之,先见不如刘基,而质直过之,勇退不如詹同,而事功过之……信哉。”(《国榷》)

这样一位性格刚直的老人,应当是不会徇私舞弊的,而张信等人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刘三吾如果真的世故圆滑,他大可不必非要按照才学录取,随便录取几位北方士子,就可相安无事了。可刘三吾偏偏不是这样的人,在这位坦坦翁看来,科举就得凭试卷说话。

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有比原则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政局的稳定。南北榜案爆发以后,北方士人们“口语籍籍”,“咸蜚语噪之”,放出谣言“三吾南人,私其乡,”“或言信等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朱元璋对此忧心忡忡,“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凤洲杂编》)

所以,事发以后,朱元璋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将他们下狱,以平息北方士人们的怒火。随后,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六十一人,而他们全部都是北方人。

至于刘三吾等人最终的下场,可谓十分凄惨。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被发配到西北,张信被凌迟处死,只有复核试卷时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的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至此,这起案件才终于落幕。不过,南北榜案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此案以后,明代开始分地取士,创设了南北卷,它对于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标签: 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清军入关时百姓们为什么还夹道欢迎?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古代

    清军入关时百姓们为何要夹道欢迎?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公元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一年发中发生了几个重大事件,包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这些都对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清军入关尤为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中

  • 历史上的胡善祥跟汉王有关系吗?胡善祥是怎么被废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朱高煦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胡善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近日,古装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让许多观众对明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在追剧的人应该已经看到宣德皇帝朱瞻基废黜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理由是胡善祥早年与汉王朱高煦有染。大家应该知道,胡善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也确实是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

  • 古人说的三教九流和八大江湖是什么 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教九流,八大江湖

    还不知道:三教九流和八大江湖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了特定的社会形式,并产生了不少的固定词语,比如形容社会人物复杂多样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便是其中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三教”指的是哪“三教”、

  • 西汉和东汉的评价为什么会两极化 难道是因为汉武帝的缘故吗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东汉,西汉

    东汉为何不如西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其实把东汉和西汉的时间加在一起,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但人们似乎对西汉的印象会比东汉更加深刻一些,而且评价也会更高。人们提到东汉的时候,往往就是和三国历史联系到了一起,所以东汉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想起

  • 封建时代大量荒地不开垦,农民为何不去开垦荒地要去造反?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李自成

    古代农民为何不去开垦荒地要去造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纵览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其中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而说到农耕社会,自然就离不开农民和土地这两个关键因素了。这也正是历代王朝的覆灭因素中,总会有农民起义爆发的缘故。耕地然而,事实上中国古代

  • 清朝知府的升迁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们一般可以升到几品官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官职

    你真的了解清朝官职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知府”的出现最早是在唐代,那时叫“知府事”,知府在职官上的命名则是在明代,清朝地方行政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的职官。知府在清朝是比较常见的地方行政官,属于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清朝有很多做过知府的官员在历史上都大名鼎鼎,像做过黄州知府的

  • 历史上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战败后选择西迁为什么鲜卑不走?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匈奴,鲜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匈奴、突厥战败后选择西迁为什么鲜卑不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纵观整个中国王朝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北方边境从来没有真正安稳过,北方游牧民族总是对中原的大好江山垂涎三尺。大部分时候,汉族总是胜利者,但是,每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游牧民族就会悄悄崛起,趁火打

  • 薛绍如果当初没有死 太平公主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薛绍,太平公主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薛绍和太平公主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真正的事实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出于好奇心,我们又假如一下历史的发展。而我们的这个假如就是想让历史的发展的趋势向我们心里面想的那样的,这虽然很不客观,但是却让人感觉非常的过瘾。我们就对唐朝的关于太平公主的一段历史进行一个假设。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是真的为关羽报仇吗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夷陵之战

    很多人都不了解夷陵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后的第三个月,蜀汉昭烈帝刘备就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地发动了”侵略“战争。当时,长江三峡是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是主要界线。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

  • 曹操明知曹冲的死和曹丕有关 曹操为什么还传为给曹丕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曹丕

    对曹操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曹昂很早就战死了。曹冲最聪慧,年少便饱腹经纶,对任何事物都能做的让曹操十分满意。而曹植的文学水平造诣极高,可是为人处事,朝纲政理却十分的糟糕。而曹丕的能力和水准就介于曹冲和曹植之间。治国之法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