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吕布的方天画戟到底是何物?

揭秘:吕布的方天画戟到底是何物?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4/1/22 19:32:11

戟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兵器,出现的时间想当早,上古先秦的《诗经》中就有“修我矛戟”的诗句,可见戟这种兵器在当时是与戈、矛一起广泛列装使用的主战兵器。即便现在提起十八般兵器,也是先说刀枪剑戟。但是如今一提到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但实际上吕布用的并不是方天画戟,这种方天画戟是代才出现的仪仗武器,。辕门射戟中描写射中戟的小枝也足以说明并非方天画戟,因为方天画戟并无小枝。在汉代,当时军队中用的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戟演化而来的铁质卜字戟。

卜字戟除了可以刺的尖以外,还有一根横出来可以勾、啄的小枝。吕布辕门射戟射的就是这样的一根小枝。在当时,这种有横枝的长戟是广泛列装的武器。比如袁绍手下就有一批配备着大戟和重甲的精锐大戟士。《后汉书》记载:“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在汉代以前,戟一般是戈与矛联装的,有“内”结构的。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十”字戟。这种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矛头为主体,侧面出援,构成以刺为主的戟。另一种是以戈为主体,把上阑延长和加宽,构成以钩啄为主的戟。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把长胡多穿的青铜戈和青铜矛联装在一起的戟,成为车站中使用的重要格斗兵器。战国晚期出现了一种刺、援合体的“卜”字戟,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在一根长柄上,联装二一三个无内的戈头,人们把它们称为“二果戟”和“三果戟”。从东汉末到三国时期,戟的使用相当普遍。

战国卜字戟订做的一把卜字戟。卜字戟对盾牌的克制比较明显,上可啄头,下可勾腿,还可以拉开盾牌往里捅。比起笔直横枝的汉代铁戟,弧形援的战国戟显然更适合勾拉。不过青铜戟都是用绳绑在柲上,剧烈战斗时容易松动脱落,所以选择改成采用和长枪一样的套筒固定的结构。由于出土的战国戟从一米五长到三米长的都有,考虑到这把卜字戟打算作为单人对抗盾牌的定位,过于长的柄并不适用,所以全长为210cm,这个尺寸以用起来比较顺手,不至于太长挥舞不便,也能保证对抗盾牌有一定的长度优势。戟的柲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柄,和长枪长矛的柄是不一样的,横截面首先不能是圆形,因为握持的时候使用者的手必须要能轻松分辨出小枝的位置,且不会因为用力勾啄而打滑转。在出土的戟柲中有八棱形横截面的,也有椭圆形横截面的,这都是考虑到柄握住小枝的角度可以保证不会歪。这把卜字戟的柄选择加工的是椭圆形截面,相对于八棱形比较不磨手,而且也更好加工。

战国时期戟柲又是什么材质的呢?在湖南长沙浏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戟,除了木柄戟外,还有积竹木柲戟。而且在湖北省随县挖掘出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曾侯乙墓中,也曾经出土了一些积竹木柲的戟。积竹木柲是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制作出来的戟柲,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篾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积竹木柲在网上传说是刀砍不进弹性惊人,但实际上这仅仅是装饰作用成分更高一些。

其实,积竹木柲实物外边裹的竹皮几乎都相当薄,一些检测报告给出的数据,其厚度实际上只有约0.07厘米,比纸都薄。这自然不可能提供出什么弹性出来。积竹木柲外边裹的丝、麻之类的处理,目前发现的都只出现于中间的握手部位,杆的前后都没有,这代表仅仅也就是起个防滑的作用。目前出土的所有积竹木柲,几无例外都使用了大漆,上边绘有各种装饰。传统大漆自然是不可能涂在有弹性的杆子上经历形变还能不皴裂不崩缺,所以积竹木柲必然是没有弹性的,大漆能提供的防御力也十分有限,没听说刷漆能保证刀枪不入。所以网上盛传的积竹木柲做好后,刀砍上去发出金铁之声自然都是脑补臆测。因此积竹木柲实际上对实战帮助不大,但是造价就高很多,所以这把戟选择的就只是普通的山石榴木做柲。

戟头的材料,选择的是65Mn钢,虽然战国时期必然都是青铜戟,不过现如今有更好的材料,也不是拿来做复古装饰,自然没有必要选择造价更高、性能更差的青铜。65Mn钢结实锋利硬度有保证,算是不错的刃材了。标准的战国戟都是配有尾鐓的,起一个配重调节重心的作用。这么大的戟头,如果没有配重必然头重脚轻。如果握在后部,挥舞起来是一个费力杠杆的状态,会非吃力,如果握到重心处,虽然挥舞省力,但是那也完全丧失了长杆的长度优势。所以加一个尾鐓来调节重心就十分有必要。并且尾鐓也可以在敌人近身是倒转柄用尾鐓攻击敌人。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标签: 方天画戟汉朝

更多文章

  • 常妃的死和清末败亡有何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常妃,清朝

    常妃,赫舍里氏,道光帝在世时,仅为贵人,咸丰元年尊为常嫔,同治皇帝继位后,又被追封常妃。常妃,实际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妃嫔,再加上她一生未有生育,只是默默地熬度余生。可是她生而平凡,却死的非凡,是被吓死的,而且死后的葬礼也是不同寻常。道光帝去世后,常妃就更没有存在感了,只是每日消磨时光,安心享乐。咸

  • 甄嬛传中皇后为何不联手富察贵人 而是直接对她下手呢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甄嬛传,皇后

    甄嬛传里,皇后乌拉那拉氏宜修的必杀技就是“打胎”,欣贵人怀孕,然后就“意外”了;富察贵人怀孕,然后猫就“发狂”了;甄嬛怀孕,然后舒痕胶出现了。有三阿哥在手的皇后,不容许任何妃嫔在她眼皮子底下生孩子。皇后战队中,她赐给祺贵人瓜尔佳文鸳麝香玛瑙,让她无法生育。又让安陵容服用息肌丸,不能够生养。可以说狠毒

  • 宋朝军队为什么会出其的软弱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宋朝,赵匡胤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是非常差的,所以后世认为宋朝就是一个很弱的国家,对它充满了意见,其实你自己阅读历史会发现,宋朝并不是一个很弱的国家,它的经济和文化上都是非常繁荣的,但是它在军事上表现出其软弱的一方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宋朝军队有这么差的表现呢,这要从宋朝建国开始说起。我们知道宋朝的建立者是

  • 张仪是怎么开始他的骗子生涯的 他是从哪里开始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战国,张仪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谋略家苏秦和张仪,这两位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苏秦实施了合纵之策,当年使得秦国15年不敢出函谷关。那么苏秦死后,张仪是如何破了苏秦的合纵之策的呢?只有一个字,骗!如果说苏秦是好赌之人,那么张仪就是好骗之人。公元前313年,这个时候苏秦已经去世了,不过苏秦的合纵之策,依然对秦

  • 诸葛亮的八卦阵真实存在吗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有众多发明,其中八卦阵是最让我们好奇的。诸葛亮当时是一位有学识的读书人,就像如今的知识分子,但是知识分子玩起玄学也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不靠谱。八卦阵是诸葛亮用来打仗专门发明的阵法,但是在实战中真的可以得以运用么?八卦阵的确是存在的东西,而且还有相关记载,至于说真的是不是那么神,应该多多少

  • 八卦阵到底有什么样的玄妙之处 为什么能够围困住人呢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诸葛亮

    在史册三国志中,有一位名将被认为拥有与诸葛孔明一样的政治地位,陈寿也只单独为他俩立传,然而这个人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起于豪门,却遭遇家族巨大变故,为恢复家族荣耀,他在仇人的朝廷里做官,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个人就是陆逊。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

  • 乾隆在位期间,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乾隆,清朝

    乾隆在位期间,社会百姓的真实生活现状,一位英国使节看到的。以前小编都会给你们讲一些和皇帝当政以及后妃争宠的事情,实际上大清时期除了这些事件以外,社会上也存在另外的问题和情况。而我们都知道清朝历史上名气最大的还要数乾隆帝了,经他之手平民们见证了盛世的局面,同时也经历了政局由盛变衰的转变,下面小编就来做

  • 紫微大帝实乃三清之下 辅佐玉帝全职的第一天帝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道教,紫微大帝

    讲解道教神仙,说完了三清和玉皇大帝,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紫微大帝”了。而要说紫微大帝的来历,他的神职,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神位职称;这些还需要从四御和六御的不同说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梳理出道教神仙谱系的讲究,更重要的是,由三清到四御(或六御)的说法,其中也有着传统文化信仰的逻辑性,也不得不简要的理顺。

  • 晚清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对洋人卑躬屈膝?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洋人,清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晚清时期的洋人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晚清时,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外国人有了所谓的“治外法权”,就是在五口或中国内地外国人一旦犯罪,不使用中国法律进行约束和制裁,而是交给英国法庭,运用英国法律量刑治罪。这条规定直接把洋人的阶级提升了一个等级,特别

  • 张献忠为什么要将全部家当埋在地下 难道荣华富贵不好吗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张献忠

    关于张献忠的藏宝地点,史书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张献忠沉银的动机,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都知道,1644年,张献忠带着富可敌国的财富,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大西国”。可是,他好端端的当着皇帝,享用荣华富贵不好吗?为什么偏要把全部家当埋在地下呢?张献忠塑像1644年,张献忠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