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揭秘: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

揭秘:古代高考如何防作弊?考生考前要洗澡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939 更新时间:2024/1/15 2:19:16

导读:历史上洗澡还曾是反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通过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

代考

代考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古代最牛的“枪手”当属与李商隐齐名的唐朝诗人温庭筠。温庭筠多次为他人做枪手代拟策赋,据《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枪替”技艺可谓出神入化,但他也因为替考再次名落孙山。

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枪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尽管各个朝代都在严打替考,但“枪替”之风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围绕替考,还出现了中介人。《江西省历代文武科鼎甲考表》写道:“有专以双方作介绍为业者,则曰枪架。”

《中国考试管理制度》一书中有这样的话:清代时由于替考普遍存在,各地相继出现一些专门从事替考的枪手。广东替考有所谓“一条葱”之说,从县试到府试再到院试,一包到底,顺天府还出现了专门联系替考机构的私局。

只要考试制度存在,作弊方法必然层出不穷。如今,各级考试部门也在绞尽脑汁,与各种新鲜的高科技作弊方法不断斗争,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现代考试中,常会出现枪手、夹带,甚至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弊,常常令人防不胜防。可作弊并非现代人的独创,自从考试制度诞生以来,作弊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者一生的富贵荣华,中国古代的文人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在古代,作弊防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不断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贿买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由于考生贵族官僚家庭的托请,科举考试几乎是有名无实,“请托大行,取士颇滥”。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榜出,率皆权豪子弟”,没有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都很难考取进士。

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也在想对策。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甚至继续“升级”,开始实行“誊录”,就是让专人用红墨水再誊抄一个副本,给考官批阅,称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则称为“墨卷”。这样一来,阅卷考官便无法知道考卷是谁的,所以以暗号为关节的方法便“应运而生”。

宋真宗时,朝廷刚刚制定了弥封、誊录等一套防范舞弊的措施后,通关节的事情就发生了。被曝光的是翰林学士杨亿,省试开考前,同乡中打算应科试的一些人来拜访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辅导”。杨亿一听,顿时大怒,一边说“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有的人听出来话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语的,都录取了。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夹带

贿买,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做得到的,寒门学子更是想都不敢想,夹带便成了古代考试作弊最常见的手段。夹带因为简单易操作,成为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长盛不衰。早在唐朝,夹带经文这一作弊方法已经司空见惯。在唐代科场中有专门的称呼“书策”:“挟藏入试,谓之书策”。在唐代科举考场上,还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前几年,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上海嘉定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科举文化展”上,几件作弊用的写本夹带、麻布坎肩夹带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展出的一件麻布坎肩(类似如今的小马甲)有50厘米宽、55厘米长,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四万多字。1997年5月5日,微型《五经全注》在开封被发现,这套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万字的《五经全注》,问世于清朝光绪年间,是当时科举考场作弊的专用书,其内容包括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五种儒家经书的全部内容及宋代儒学大师的详尽注释。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一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

标签: 古代高考

更多文章

  • 汉皇室为何都是姐姐打理弟弟的性事?荒唐至极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馆陶公主,汉武帝,平阳公主

    导读: 读汉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汉皇室中,姐姐通常都会积极地打理弟弟的性事。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同样,美女要靠她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来打理。到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位的时候,由于年幼,大将军霍光辅政,但是汉武帝在立这个儿子的时候,杀了这个儿子的母亲,所以年幼的昭帝在宫中没有依靠,过于孤单。读汉

  • 山寨版鸿门宴更热闹:北周诸王差点杀死了隋文帝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北周,隋文帝,宇文招,

    刘邦、项羽的鸿门宴大家听多了,北周的鸿门宴你听过了吗?这场“山寨版”鸿门宴,竟然让五个王爷丢了命!北周的“鸿门宴”正当一代雄主北周武帝宇文邕将眼光瞄准塞北江南,雄心勃勃准备花一两年时间实现天下一统之时,突然病殁在北伐突厥的路上。即位的周宣帝不但全无父祖两代的雄才,而且荒淫暴虐,在位不满两年即驾崩,其

  • 上古禅让之谜: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禅让,尧舜,儒家,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这个时代所谓的“垂拱而治、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尧、虞舜相继禅让,历来为儒家学者世世所称颂。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

  • 梁山不止是草寇群体:连文化产业都很兴盛繁荣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梁山,乐和,宋江,

    《水浒》主要写的是英雄好汉行侠仗义的故事、拳脚枪棒的功夫,对于文人之事自然没有过多描写,然而,一百零八将并非全都是只知舞枪弄棒的草莽武夫,好汉之中也有许多文化人。梁山的领导层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宋江出身于刀笔吏,能书善文;军师吴用本来就是教书先生,智多星,大"学究";卢俊义,卢大员外,也有良好的

  •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母为何对袭人如此不满?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红楼梦,小说,袭人

    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关于花袭人调动及其待遇的调整,是空前绝后的。但是,也是相当没有底气的。看原文:一句话未完,只见凤姐儿打发人来叫袭人。宝钗笑道:“就是为那话了。”袭人只得唤起两个丫鬟来,一同宝钗出怡红院,自往凤姐这里来。果然是告诉他这话,又叫他与王夫人叩头,且不必去见贾母,倒把袭人不好意思的。这段话

  • 《红楼梦》里的第一美女和第一帅哥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红楼梦,美女,帅哥

    红楼梦第一美女第一帅哥咋不成对儿?《红楼梦》里的第一美女和第一帅哥咋不成一对儿?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另一个问题:究竟谁是《红楼梦》里的第一美女和第一帅哥?首先,《红楼梦》大观园里美女如云,沉鱼落雁,国色天香,莺莺燕燕,各有千秋,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那么,究竟谁最美丽?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 夏启杀伯益:夏启如何从禹手中成功世袭王位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启,伯益

    舜晚年的时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业,于是他让带着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让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职位。那时有个习惯,老首领让贤以后,为了让新首领行使权力,早日树立威信,使民众的心逐步转移到新首领身上,老首领要离开都城,去过普通人的日子。帝舜虽然让位了,但人民因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岁的时候,到南

  • “基督将军”冯玉祥为何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冯玉祥,溥仪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各方的博弈下,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优待清室的八项条款,使得末代皇帝溥仪等人仍然居住在故宫,沿用宣统年号,享受皇帝的生活。1922年,17岁的溥仪结婚。为了把这场婚礼办得体面风光,特成立了“大婚礼筹备处”。一时之间,头戴顶翎、身穿袍褂的遗老遗少,又大摇大

  • 揭秘:中国古代宫廷最神秘最震惊的三大投毒案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投毒,宫廷

    投毒是古今最常见的谋杀手段,在古代宫廷谋杀案中最为典型,许多皇帝被毒杀真相,至今成谜。其中有三大搞笑图片投毒手法最具代表性。酒中置毒——典型案例:汉平帝被鸩弑案投毒嫌疑人:大司马王莽在中国几百个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杀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刘衎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原名刘箕子,即位后易名。他出生于

  •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朝廷“赐药”于民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看病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也就必不可少。即使是在医疗技术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看病难仍然是重大难题,那么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其实,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赐药”于民;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设立“别坊”提供免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