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朝廷“赐药”于民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看病难”?朝廷“赐药”于民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122 更新时间:2024/1/14 20:44:37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患病就医自然也就必不可少。即使是在医疗技术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看病难仍然是重大难题,那么在缺医少药的古代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呢?

其实,对于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历朝历代都曾出台过很多“医改”办法,比如西汉时期汉平帝刘衎的“赐药”于民;北魏时期孝文帝元宏设立“别坊”提供免费就医;唐玄宗李隆基“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向民间公布实用医方……唐朝还通过立法对医疗行为加以规范,《唐律疏议》中曾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对下错药方的即便没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朝廷“赐药”于民

在古代,为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较常见的办法之一是“赐药”。 古代赐药活动多出现在瘟疫、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会赐药。“赐药”并不是一种制度,也不属于“祖宗之制”的范畴,而是慈善性质的“仁政”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西汉时,皇帝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尤以青州(今山东境内)地区最为严重。当时的皇帝汉平帝刘衎年仅10岁,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为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服务,此即《汉书平帝纪》(卷十二)中所记载的“为置医药”。

不只朝廷和皇帝会赐药,地方衙门和官员,也不时为辖区内老百姓提供免费医疗。《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会稽郡一带(今江浙境内)发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几万人。当时负责地方具体事务的钟离意,便亲自到疫区照看、慰问病人,送去医药,因此赢得民心。

免费看病就医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

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当时,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557年)设立的。

当时的皇帝叫元宏,史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皇帝之一,虚岁5岁继位,年号“太和”,在冯太后助推下,北魏在“深水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将姓易“拓跋”改为“元”,史称“太和改制”。

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有学者称,“别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民医院”,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费用全免。

同时,北魏皇帝严令卫生部(医署),分派专业的医务人员进馆,救治病人。为了防止医生不负责任,朝廷还对医生进行了分类考核,按诊治水平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奖励,这在中国古代医疗史上同样是一大创新。

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赠送指导性医药手册

北魏的“别坊”主要是针对京城地区的,对外地或边远地区的患者,则采取赠送指导性医药手册的办法,供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参考、选择。

北魏专门安排医署主管官员,召集当时的一流医疗专家,选择医方精华,汇编成30卷“医疗手册”,在全国公开免费派送。

推广民间慈善医疗机构

古代为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做得最好的并非是国力强盛的唐朝而是宋朝。宋朝有“弱宋”的说法,但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方面,却一点也不弱。北宋积极开办官办药店,提供疗效、价格都有保证的成药,深受老百姓欢迎。

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药,这是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宰相王安石变法中“医改”方向之一,新实施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专卖。在“吃药方便”的同时,北宋在大力解决看病难、尽量让穷人看得起病方面成效显著,一方面裁减为高层服务的宫廷医药机构,另一方面增加慈善性质的民间医药机构,推广“养病院”。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北宋的“医改”也做出过贡献。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担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为了控制当地疾病流行,给穷人提供就医方便,苏轼创建了“病坊”,起名“安乐”,崇宁二年(公元l103年)由官府接管后,易名为“安济坊”。此后,“安济坊”这类平民医院在多地建立了起来,明清也效仿过,所创设的“养济院”,都带有慈善医院的色彩。

古代为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做过很多努力,并不仅仅是上述的几种。减免税赋、增加民众收入,也是常规办法,且往往常与“赐药”办法一起使用。

标签: 看病

更多文章

  • 梁山好汉是“光棍集团“吗?是否真的不近女色?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浒传,梁山好汉,光棍,女色

    说梁山大军基本是一个“光棍集团”,大概是没有什么疑义的。梁山好汉们上山之前本就以打光棍者居绝大多数,有些好汉,因缘际会,也曾抱得美人归,或娶作正室,或另辟外宅,或露水姻缘,却大多最后以光棍之身上山。如林冲有妻,被高俅父子陷害自杀;秦明有妻,被宋江设下毒计让青州知府砍了头;卢俊义、杨雄有妻,却都“不守

  • 揭秘:孔子为什么要拜年仅七岁的小孩项橐为老师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项橐,孔子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

  • 许攸被害死的真相:曹操为何杀掉少年同窗许攸?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许攸,曹操,三国

    曹操很豁达,张绣杀了他的长子、侄子、侍卫长典韦,曹操都不记恨他,但同时曹操也很多疑,荀彧是他可靠的功臣,依然没能逃脱他的魔掌,曹操的多疑致使许多与之有恩有旧的亲朋好友成为刀下之鬼,其中不免枉死之魂。许攸是曹操老相识,宦官专权的时候,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欲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联络曹操一起起兵

  • 荒诞之极的汉灵帝:后宫女子得穿开裆裤便于临幸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灵帝,后宫

    官职者,国家之名器也。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买官卖官的现象。但即便是很腐败的朝廷,在卖官时也是遮遮掩掩,巧立名目操作之。然而,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却将卖官行为推向了极致:不仅堂而皇之专门开了个卖官店,明码标价公开售官,而且将卖官鬻爵行为制度化和持续化,公开卖官长达7年之久。这位腐败透顶的皇帝,

  • 重口味的皇帝南汉后主刘鋹 竟喜爱黑胖女人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南汉,刘鋹

    故事大约是公元960多年的某一天,南汉国都番禹(今广州)的街市上倒也热闹异常,唯一奇怪的是,陌生人问路搭讪,当地人没一个敢回答,貌似全是哑巴,然而当陌生人一转身,当地人又互相说起话来。突然有人低声说了一句:皇帝来了。整个市场立马鸦雀无声,静悄悄、阴森森如同鬼城,仿佛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声音。果然未过

  • 武圣关羽的下场:曹操孙权为什么要联手杀关羽?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关羽,曹操,孙权,三国

    在大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老冤家打打杀杀了数十年,也难分伯仲。虽互为劲敌,但为及早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战略联手已成互利双赢的必然选择。在这其中,最富戏剧性的联合莫过于孙权与曹刘的战略结盟了。话说,起先的孙刘联合是其必然结果,而非偶然为之。当时的战势是,大败袁绍之兵的曹操实力大涨,进取

  • 宝钗黛玉平分秋色:贾母为何最后把宝钗嫁给宝玉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母是疼林黛玉,但这就一定是她想把黛玉嫁给宝玉吗?看上去,贾母不也是喜欢薛宝钗吗?人们又怎会不臆测贾母就要薛宝钗嫁给宝玉呢?阅读《红楼梦》,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因为着自己的喜好而产生出许多主观臆断的成分。“木石姻缘就是贾母一贯的主张”——似乎也是我们的一个主管臆断。近日的阅读思索,让我深深的觉得,我们

  • 《红楼梦》中薛姨妈因何屡屡能在荣国府做坐首席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红楼梦,薛姨妈,荣国府,小说

    对于能在餐桌上坐首席,除了农村人,现代城市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年亲人,很不以为然。可是在《红楼梦》里,却有许多主子需要站着服侍大家吃饭,这坐首席也就是个大问题,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了。《红楼梦》中,大家吃饭,作者总是不厌其烦的叙述着各人的座次,各人面向什么方向啊,都作了明细的交代。因为对古代座次方位的尊

  • 齐顷公恶搞残疾人后果很严重:齐顷公的恶作剧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齐顷公,春秋

    齐顷公十年(前589),齐国征伐鲁、卫,鲁卫两国请求晋国出兵解救。晋国派出兵车八百乘,以郤克为统帅,大军来到鞍地(今山东济南东北)。战争开始,齐顷公自恃其勇,根本不把晋国人放在眼里,战马没有披甲,兵士们没有吃早饭就向晋军发起了攻击。而晋、鲁、卫联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个个奋力死战。战争进行的非常惨烈

  • 清宫医案探秘:清宫医案推断慈禧的真实死因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慈禧,死因

    公元1908年11月15日,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在光绪皇帝归天的次日,清末最高的统治者—慈禧皇太后那拉氏,在操纵了清王朝政权近50年之后,终于“升遐”—死于中南海仪莺殿,时年74岁。两人死亡时间如此相近,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另有内幕?外界对此一直存有疑窦。有一种说法:慈禧自知将死,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