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京剧里孙悟空头上的两根毛是什么?有什么用?

京剧里孙悟空头上的两根毛是什么?有什么用?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27 更新时间:2024/1/26 4:27:19

在京剧当中,一些人物的扮相会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影视剧里面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官员腰上那个像呼啦圈一样大必须用手扶着的“腰带”,还有一些武将背后背着的几个旗子,手里拿着马鞭就相当于骑马等等,都是很抽象的。而还有一个很奇怪的,还被运用到了电视剧里面,那就是孙悟空头上的那两根长长的毛,不仅是孙悟空吕布也有。这两根毛叫什么名字,在戏曲当中又有什么作用吗?

如果您看过相关的戏剧,包括一些传统的绘画、皮影等艺术作品,就可能留意到一个现象,当孙悟空、吕布等比较英武、年轻的形象出现时,头顶往往要插两根很长的羽毛,这两根毛在戏剧行头里被称为“雉鸡翎”或者“翎子”,很多戏种里都有它。

除了男性角色,京剧中的女性武将角色也经常佩戴雉鸡翎。比如杨门女将的戏,很多戎装女将都有雉鸡翎。虽然只是简单的两根羽毛,却为这些女将平添了一股英气。有些人还进一步把雉鸡翎玩出了花样,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翎子功,借助翎子的翻飞或静止,表达角色的情绪。

那么,这种雉鸡翎的来历究竟是什么呢?单纯从戏剧史的角度,恐怕已经说不太清楚了,因为早期的资料比较匮乏,特别是图像证据。不过,如果我们把在头部装饰双羽的做法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上来考察,会发现它很可能跟历史上武将所佩戴过的一种特殊的冠有关系,而这种冠最早居然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

这种冠名为鹖[hé]冠,《后汉书·舆服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形状,抄录如下: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根据这段文献我们能够知道,汉代有一种冠被称为武冠,或者大冠。如果在左右两边插上双鶡尾,就成了鹖冠。在汉代,虎贲、羽林等勇猛的武士都戴鹖冠。

武冠的形象比较清楚,除了在壁画、画像石等材料中屡有发现,还出土过汉代的武冠实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发掘过一座新莽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头部就戴着武冠。

而鹖冠上之所以选择鹖这种鸟的羽毛,是因为它很好斗,被视为勇雉。曹植曾经专门为这种鸟写过一篇赋文,他说“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也就是说,两只鹖一旦斗起来,就必须要争个你死我活。

现代研究者认为,古人所说的鹖,就是褐马鸡(拉丁文名: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这是一种我国独有的鸟类,尾羽相对较长,性情的确好斗。

看来,古人就是看中了褐马鸡的好斗,想用它来跟武士的英勇之气相得益彰。《后汉书》提到,鹖冠和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鹖冠源自武冠,这是我们前面已经交代清楚的。而古代学者认为,武冠是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时采纳了胡人衣冠的一些特征而制作出来的,专门配给武士们佩戴。后来秦灭赵国,就吸纳了这样的冠。今天的一些赵武灵王的形象复原图,特意给他配上了鹖冠。

从文物材料看,战国时期不仅有武冠,还有了鹖冠。下图是出土于洛阳的一面战国铜镜上的图案,用错金银的工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武士手持宝剑蹲距在马背上,他头上戴冠,两侧各插一根羽毛状物,这正是鹖冠的雏形。

汉代以后,鹖冠继续被沿用,但是形态逐渐出现了变化,比如下图所示的唐代鹖冠,就废除了两根褐马鸡的羽毛,而是在冠的前面直接增加一个鸟形的装饰。虽然如此,在头冠上插羽毛的做法却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下去。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四大名著原是六大名著,为什么把另外两本删掉?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人都知道“四大名著”,但是也一定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原本历史上是有“六大名著”的,也就是说在最初,人们评定出来的一共有六本名著,都相当于现在四大名著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最终会把另外两本都删掉,最终留下来了四本呢?被删掉的那两本分别是什么,这两本书不

  • 十年河东转河西下一句是什么?其中蕴藏了怎样的道理?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十年河东转河西”的意思是比喻世事无常,盛衰都有各自的变化,实际上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更加令人通俗易懂。这句话的典故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国早期并不属于一个强国,而且地处偏远,一直被魏国所压制。谁知秦国通过变法逐渐强盛起来,最后竟然成为七雄之首,并且在秦始皇时期完成了一统

  • 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五个姓氏,不管怎么起名字都像是在骂人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着上下5000年的文化历史,留下了很多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而这些结晶当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姓氏文化。每个不同的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据最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里记载,目前全国共有10129个姓氏,其中汉族姓氏有8000多个,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五个姓氏

  • 为什么武将的画像肚子那么大?为什么都是大胖子?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对于古代人的长相,我们现在只能通过一些画像来构建出他们的样子了,毕竟当时也没有相机,他们真实的样貌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古代武将的画像却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肚子总是非常大,这就让人想不通了,肚子这么大,上战场了怎么办?挺着一个啤酒肚一样的大肚子,怎么能够杀敌呢?随着生活水平日益变高,

  •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五湖,哪四海?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五湖四海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及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全国各地,或者是世界各地,也带有各方团结的隐喻。但你知道五湖指的是哪五湖,四海又是哪四海吗?这就要从五湖四海的典故说起了。五湖四海最早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文中写到“其浸五湖”,《论语·颜渊》又提&

  • 嫦娥是怎么从蛤蟆变成女神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在民间传说当中,“嫦娥”一直都是月宫女神的代名词,她居住在广寒宫里,不食人间烟火,是个十足十的清冷的女神,而有关嫦娥的神话传说也一直流传着。不过,在“嫦娥”这个形象最初诞生的时候,并不是现在我们想象中这样美丽,而只是一直癞蛤蟆。这两个差别就非常大了,那

  • 岐山臊子面来历是怎样的?臊子面起源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臊子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喜欢吃面食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臊子面。其实臊子的意思就是肉丁,而臊子面的做法也并不复杂,除了臊子在准备一些蔬菜自己就可以在家做出一碗美味的臊子面。臊子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在岐山各个饭馆都有自己的招牌臊子面。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臊子面的起源和来历,经

  • 没出嫁的女孩为什么叫黄花闺女?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古人用来称呼一类人,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同的方式,不同的人群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称呼,例如人们会把那些尚在闺阁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们叫做“黄花大闺女”。只是为什么人们要这样来称呼她们呢?为什么是“黄花”,而不是称作“红花”“蓝

  • 为什么要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买东西买东西大家一定每天都要买吧,但是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买东西为什么要叫买东西呢?为什么不叫买南北呢?其实这些都还是很有说法的啊,其实这个和古代一位叫朱熹的人是分不开的,那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下面一起跟随小编来揭秘分析看看吧!人们经常念叨的“东西”它似乎是个万

  • 星期制度起源介绍,古代何时采用星期制?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星期制是古巴比伦人创立的制度,后来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则用自己信仰的神灵为七天一周命名。星期制最早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在321年正式实施,此后星期制被传递到了世界各国,以至于成为了世界上的通用制度。中国古代并没有七天一周的说法,基本就是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那星期制度是怎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