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

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965 更新时间:2024/1/5 0:47:25

谈到胡亥母亲是谁这个问题,恐怕是难以寻找到真实的答案了。毕竟秦朝距今久远,很多相关的史籍早已流失,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看,根本没有关于胡亥母亲的记载。后人也只能通过历代秦王妃子的特点来进行推断,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的夫人都是楚国人,不过到了秦庄襄王这代,他的妻子赵姬是赵国人,所以有一定概率秦始皇的妻子也会是楚国或者赵国人,那胡亥的母亲也就能找到些许头绪了。

1、秦始皇和谁生了胡亥

历史上并无有关胡亥生母的记载,就连秦始皇后宫的情况也是一无所知。有人推测这可能和秦灭六国以及昌平君有关。

昌平君是一个生在秦国、长在秦国的楚人,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由于华阳夫人的关系,昌平君当上了秦国的重臣,他还曾经参与了平定嫪毐之乱。毫无疑问,他是华阳夫人及秦王后的重要倚仗。

不过,随着华阳夫人的去世以及秦国对其他六国灭国战的发起,像昌平君这样的其他国家王族、贵族之后就不可避免地会被边缘化了。终于,在一次朝议之上,昌平君因意见与秦王嬴政相左,就被安排去了郢陈安抚楚民。结果,到了郢陈之后,心怀不满的昌平君公然举起反秦大旗,后来又与名将项燕一起为楚国续命。

虽然昌平君最后还是兵败身亡了,但他此举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秦王后的地位。华阳夫人的去世、昌平君的失势,已经让秦王后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了,再加上这次昌平君的叛秦之举,我们有理由推测,秦王嬴政就是在此时废后的。公子扶苏很可能也是受此影响,迟迟未被选中当继承人,后来更是被派驻到了北疆。

从此以后,感受到伤害的秦王嬴政便终身未再立后了。至于包括胡亥母亲在内的其他妃子,她们当中的不少人应该也都是六国贵族女子,不受重视、没有记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秦王妃子的特点

还记得《芈月传》嘛,那个威风八面的芈八子,后来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她就是一位正宗的楚国贵族女子。算起来,秦始皇应该是她的玄孙。

当时的宣太后权力非常大,他的儿子昭襄王直到很晚才开始掌权。在宣太后掌权期间,为了巩固楚国外戚的势力,她就又选了一个楚国宗室女,嫁给了儿子秦昭襄王,即叶阳后。这种风气在后来的汉朝也得以延续,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就为孙子汉景帝选了一个薄姓女子做正妃,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亲姑姑馆陶公主的女儿陈氏。

后来,秦楚联姻就更加紧密了。秦孝文王(安国君)的王后是楚国贵族女子华阳夫人,而在秦国的楚国质子熊完则娶了昭襄王的女儿,生下了昌平君,后来,熊完回楚国成为了楚王,昌平君和母亲则留在了秦国。

不过,由于华阳夫人无子,不得不收养子楚的时候,楚女为后的局面就改变了。

子楚,本名异人,是安国君众多儿子之中不受宠的一个,很早就被送去赵国当质子,后来认识了吕不韦,才扭转命运。他的正妻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姬妾,生于赵国商贾之家,二人结合之后生下了嬴政。

当子楚接替孝文王即位的时候,他的王后是赵国人赵姬,而没有延续楚人的“传统”。所以有人推测胡亥的母亲是赵国贵族,这个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只是没那么大。主要是胡亥的年纪要相比扶苏小很多,以当时秦赵的关系,联姻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除非胡亥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生哥哥,并且比他年纪大很多。这样也可以更好理解秦三世子婴是“二世兄子”的说法了。

文/者三者四

3、胡亥之死

赵高是秦二世胡亥的法律老师,胡亥对于赵高是非常的信任。赵高为了自己能获得极大的权力,也是不断想办法要让胡亥当上皇帝。就像当初吕不韦扶持秦始皇的父亲异人一样。

赵高擅长法律,口才是相当好的,而且胆量也具备。他说服胡亥当皇帝,自己会鼎力支持他。而且还利用各种手段威逼李斯就范,李斯虽然是秦丞相,但是在性格方面不如赵高强势,也根本赶不上吕不韦。所以最后李斯答应了。赵高和李斯就假造秦始皇诏书,让胡亥当皇帝,而且赐死扶苏和蒙恬,让他们自杀。扶苏和蒙恬对始皇帝极为忠心,没有想到会被胡亥、赵高和李斯等人害死。

胡亥登上皇位后,一切都听赵高的,自己当了一个傀儡皇帝,不理政事。他听信赵高,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其他兄弟姐妹,相当于给秦始皇的后代灭族了,就只剩一个胡亥。他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再没有了帮助自己的至亲,他只能依靠赵高等宦官。而且最后赵高还设计害死了李斯,李斯也死得很惨,被腰斩,而且诛灭三族。

胡亥从此就只有了一个玩弄自己的赵高,最后赵高玩腻了,觉得胡亥不好玩了,就不想陪胡亥玩了,所以赵高最后就逼迫胡亥自杀。一个皇帝,被自己的臣子逼迫自杀,这个皇帝也当得太出色了。秦始皇的后人,居然没有一个像他的,个个都性格软弱,不敢反抗。扶苏枉自用兵在外,胡亥枉自一个皇帝,可惜都没有继承到秦始皇的气魄。

扶苏被害后,李斯被腰斩,夷三族;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最后子婴杀了赵高,夷灭其三族。赵高、李斯、胡亥这三人都没有善终。当然,子婴也没有获得善终,最后被项羽杀害。秦始皇心中的千秋伟业,就这样烟消云散。他的后人几乎被杀光,而且大部分都是被他的小儿子胡亥杀掉的。不知道秦始皇在陵墓中能否睡得安稳。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吃什么食物,有烤肉吗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知道,现如今我们能够吃到的很多美食,都是历史上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很多人都喜爱的美食,因此时间越靠前,当时的人们能够吃到的美食就会越少。而最近热播的《大秦赋》让很多人对秦朝时期的美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剧中出现了很现代化的烤肉网,先不论是不是正确,那秦朝时期是否出现了烤

  • 中国古代公认十大名将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古代的这个十大名将也还是挺有说法的,很多人应该都是有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排名了,那么又有人要问了,这些名字分别都是谁呢?又都是怎么排名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在中国古代,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武将,这些武将都在沙场建立了辉煌的功勋,有的昙花一现,被人们遗忘,但有的却因战

  • 秦宣太后晚年是怎么过的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宣太后是秦国一统六国进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厉害的一位太后。她不仅维护了秦国内政,还攻灭了义渠国,解除了秦国东出的后顾之忧。赵姬自然不能和宣太后相比,但她们的经历有些相似之处,就是都怀有私生子。宣太后和义渠王之间有一段感情,两人也生有孩子,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宣太后的地位,以及她和儿子嬴稷之间的关系,最

  • 李莲英的舌头和慈禧有何关联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坊间对李莲英和慈禧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甚至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想的肮脏无比。有人说李莲英之所以能够讨慈禧欢心,是因为他的舌头有着过人之处,而慈禧晚年就很喜欢长舌头之人。李莲英舌头究竟长不长,这在史料上并无记载,但李莲英能在慈禧面前立足跟他的“舌头”的确有很大关系。李莲英能够一

  • 战国说“彩”是什么意思,古代“彩”字含义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大秦赋》这部史剧刚播出时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因为剧情还原度很高,因此在看剧时也能学到不少小知识。例如,此前很多观众会问,为何战国时代的人夸赞别人会用“彩”这个字。现代中,我们一般认为“彩”指颜色,好像和古代的字义不同。那下面就给大家讲讲“

  • 历史上被吃的公主是哪个?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从各个朝代的史料来看,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哪位公主被吃,但有一位公主是吃了自己丈夫的肉,她就是梁简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可能大部分朋友都对溧阳公主很陌生,不知道她是谁,可以说溧阳公主的一生跌宕起伏,她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仇人,婚后生活郁郁寡欢。最后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报仇的机会,溧阳公主才会以吃肉的方

  • 赵姬曾是吕不韦小妾,她和吕不韦有孩子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赵姬身为秦始皇的生母,嬴异人的妻子,也是王后,但在此之前,她本身就是吕不韦的姬妾,是吕不韦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将她送给了嬴异人做妻子,而赵姬嫁给嬴异人之后,生下了嬴政,但在此之前赵姬是吕不韦的小妾,她和吕不韦为什么没有孩子呢?很多人因此怀疑嬴政的真实身份,这种怀疑能否成立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华阳夫人和谁私通?又是吕不韦吗?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趣事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华阳夫人也非常感兴趣,感觉这个秦朝的几位女性怎么都和这个吕不韦有关系哦,今天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个华阳夫人和吕不韦吧,那么这个华阳夫人话说好像也别人私通过啊,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吕不韦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1、华阳夫人和谁私通华阳夫人和吕不韦应该是有私通关系

  • 嬴政的父亲是嬴异人吗?为什么有人说是吕不韦?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嬴政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嬴政还是比较有故事的,他的母亲也有让人说道的地方了,最近很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嬴政的父亲到底是不是嬴异人呢?很多人都说是吕不韦,那到底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秦始皇的生父确实是嬴异人,但是古往今来一直有人传闻他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异人是安

  • 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作为慈禧太后最宠幸的人,李莲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颇受关注的人物。那有关李莲英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的过继孙女说李莲英是死于痢疾,但专家对此感到怀疑。后来佟洵首次披露了挖掘李莲英墓的全过程,发现李莲英身首异处,有可能是被人杀害。所以有关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大争议,直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