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曹丕让曹植写《死牛诗》的故事

曹丕让曹植写《死牛诗》的故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40 更新时间:2024/1/17 3:04:09

说到《死牛诗》其实大家也应该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这个好像在民间还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但是在正史上好像是没有的,所以争议很大,最近不少的网友也问了,这个《死牛诗》真是曹丕曹植写的?而且诗中不能带“死”和“牛”两个字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说到曹丕和曹植哥俩,99%的人会想到著名的《七步诗》,然后脑海中浮现曹丕嫉贤妒能,阴险刻薄的样子,以及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气质,同为兄弟,差距咋这么大呢?

话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后来称帝建魏。曹氏三父子都是当世大文豪,“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曹植远胜过乃兄曹丕,因此深受曹操喜欢,曹丕虽然称帝了,仍十分嫉恨曹植,害怕曹植抢夺自己的位子,便处处刁难曹植。

有一次曹丕在大殿上公然逼着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一首诗,还要保障质量,不然就要杀掉曹植,结果曹植不愧才高八斗,果然七步成诗,便是著名的《七步诗》,此诗感情真挚,暗讽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曹丕听后十分惭愧,便放弃了杀掉曹植的想法。

上述《七步诗》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至于广为流传的五言绝句《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七步诗》改造后的作品。

其实,除了《七步诗》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死牛诗》的故事,也是曹丕给曹植出的难题,难度比《七步诗》还要大。

话说曹丕有一次和曹植乘马车出游,碰见两头牛打仗,一头牛掉到井里死了。

曹丕眼珠子一转,又出了坏点子。

曹丕正式下诏让曹植以“死牛”为题赋诗,描述两牛相斗、一牛掉井而死的经过,但诗里不能出现“牛、井、斗、死“这几个字,且必须在马行百步之内完成40字,否则斩首。

如此限制,如此难度,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要曹植的命。

但曹植觉得so easy,他甚至嫌马走得不够快,甩了两鞭子让马跑起来之后,曹植不假思索,立刻挥笔赋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写完,收工,还不到一百步,曹丕傻眼了。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太宗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类书,记载了大量汉代至宋初的传奇小说、轶事趣闻、鬼怪故事、仙道异录等,故事原文如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不得不说,曹植的《死牛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才高八斗、思维敏捷、应变急智,虽说艺术水平和流行程度不如《七步诗》,但创作难度明显更胜一筹。

不过故事还没完,《太平广记》说曹植完成《死牛诗》后,一看步数还不到,又作了一首自我怜悯的三十字诗,也就是《七步诗》,但内容和《世说新语》记载略有不同: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曹植在骏马奔跑一百步之内,连续做了《死牛诗》、《七步诗》两首难度极大的诗,自始至终,自信满满,真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不过,《七步诗》和《死牛诗》的真伪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曹丕的政治智商不在曹操之下,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真想除掉曹植,他完全可以找出一百个绝不重复、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意图不轨”之类的借口根本不用什么证据,就可以灭掉对方,何必用这种简单粗暴又天真儿戏的恶作剧整人,显得自己心胸特别狭窄?

最重要的是,曹丕死于226年6月,曹植死于232年,曹植比曹丕晚去世6年。如果曹丕下定决心要整死曹植,他为何放过曹植一马,难道就因为一首诗吗?

作者认为,如果《七步诗》和《死牛诗》都是曹植的作品,《七步诗》很可能是曹植看到煮豆燃的情形,有感而发随性创作的;《死牛诗》则有可能是曹植自我增加创作难度,业余时间“玩票”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后人为了突出曹植才华,让曹丕充当背景帝而虚构出来的故事。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文学》、《太平广记·;俊辩》、《三国志》等。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浙江一共有多少种方言?为何隔一个市就听不懂了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浙江可能是方言最多的一个省份,一共有88种方言。几乎是每隔一个市区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别看大家都是一个省的人,但真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浙江吴语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闽南语、蛮话、客家语、畲家话、官话等方言,为什么浙江会有这么多方言呢?这就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下面就为大家

  • 故宫火锅店开业,菜单竟然是圣旨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在故宫的过大年春节展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故宫又有了大动作,那就是开了一家火锅店。火锅一直都是很多人的心头最爱,冬天吃火锅很暖和,但是有些热爱火锅的人,甚至夏天也不会放过。现如今故宫竟然自己办起了火锅店,那就一起来看看,故宫的火锅店有什么不同,如果去故宫旅游的话,还能顺便来吃一趟火锅,你是不是会愿意去

  • 以前地主家过年为什么要在门后挂一条老咸鱼?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在中国古代也不算古代吧,就是有地主的时候起,话说在一些农村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地主啊,他们会把一条咸鱼挂在门后,初一到十五都是不吃的,但是过了十五之后又丢掉了,那么这到底是为啥呢?还真的是有点意思啊,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其实

  •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被太监高价卖出?皇宫里的剩菜都如何处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普通人要是能吃上一口御膳,就算是满足人生一大愿望了。所以很多小伙伴也好奇,古代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如何处理呢?有些会让宫中太监吃掉,或者被太监高价出售,可能在某些时期,这也成了一个太监的灰色收入,毕竟丢掉还浪费粮食,不如转手高价卖出。不过皇宫内出现剩饭剩菜的现象越到后期,发生的情况会越少,而且皇帝

  • 古人女扮男装为何看不出来?其实古代女扮男的确很难辨认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凡是出现女扮男装的场面,旁人竟然无一能分辨出来,就会觉得很假。明明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女扮男装,为何古人就看不出来呢?其实我们不能把古代真正的女扮男装,就当做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电视剧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画面的美感始终摆在第一位,如果让一位女子假扮成男人后,连观众也无法辨认,可能对这

  • 三国人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王莽改制推行“禁二字名”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在三国时期,当时人们的姓名几乎都是两个字?例如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等无一例外,诸葛亮虽然是三个字,但他是姓诸葛,名亮,准确来说取名几乎都是用的单字。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从三国开始,而是从新朝就已经这样了。新朝便是在汉朝中间,由王莽篡汉建立的朝代,虽然新朝只有短短十几年,

  • 古代酿的酒度数有多高?能千杯不醉只因技术不到家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人动不动就能千杯不醉,难道他们一个个都是酒神?其实古代酿的酒度数并不是很高,毕竟当时技术有限,而且没有蒸馏技术,质量完全不能和现代的酒相比。古人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喝的酒度数都不算高,一般也就在7度到10度之间,和现代啤酒的度数差不太多。但这种酒在当时已经算是上品了,民间大部分的酒,质

  • 古代做媒的人都被称为什么?不仅有女性媒人也有男性做媒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古代做媒的人,大部分都是女性,其实媒人这一行业男女都有。一般女性媒人称为媒婆,男性媒人称为月老。在古代,媒人是很受尊敬的,毕竟古人谈恋爱比较含蓄,总是需要一个中间人来帮忙牵线介绍,到了决定终身大事时,就更加需要媒人上门说亲了。其实古代关于媒人的称呼还有很多种叫法,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

  • 二百五的来历,二百五为什么成了骂人的话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二百五”,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人们在觉得对方有点“傻”,完全不能明白自己所说的事情、道理的时候,可能会这样说。但是虽然说的人很多,却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二百五”是什么时候成为一句骂人的话的。二百五本来只是一个数字

  • 古代皇室贵族和普通百姓的饭菜有什么区别?皇帝一定吃的更好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或许很多人会好奇,古代帝王家和普通百姓家的饭菜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可能多数人会认为,皇帝每日三餐吃的肯定都是全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不过对于皇帝来说,美味只能排在其次,安全才是排在第一位。所以就算是贵为皇帝,也不是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在口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