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浙江一共有多少种方言?为何隔一个市就听不懂了

浙江一共有多少种方言?为何隔一个市就听不懂了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晴天 访问量:680 更新时间:2024/1/25 18:07:27

浙江可能是方言最多的一个省份,一共有88种方言。几乎是每隔一个市区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别看大家都是一个省的人,但真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浙江吴语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闽南语、蛮话、客家语、畲家话、官话等方言,为什么浙江会有这么多方言呢?这就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浙江的方言化是如壮大起来的,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浙江话怎么说,很难一言以蔽之。浙江方言之多,已经到了令浙江人自己都头大的地步。几个语言片区之间,往往就隔着一条小河小山。在普通话推广之前,人们从家里走出去几百米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是有的事。

不过,浙江各处的方言虽乱,种类其实不是很多。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和不少原因有关。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分析浙江方言混乱的原因。

浙江方言多的第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此地移民众多,文化混杂型极高。

浙江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都属于吴语,具有吴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范式。听上去纷繁复杂的浙江方言,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语速、语调和用词的不同才显得不一样。

如果用书面语记录,则浙江大量的方言就会被归并,划入各个方言片区。易懂如嘉兴话,复杂如台州话,都可以被认为是停留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种语言。

什么?!居然都是吴语吗?

能够和吴语区分的,是南方的闽语和西北方的徽语。

全浙江有100多万人使用闽语,基本都集中在浙江南方的一些县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响。这些人和浙北的文化传统并不互通,算是浙江内部自成一体的群体。

浙江西侧的千岛湖附近,则分布着大量徽语人口。此地在早期历史上就划归徽州管辖,和徽州文化过从甚密。一直到了北将其划入建德路,才开始和浙江有了更多接触。

但是由于多年来对千岛湖的开发,和划归杭州以后的文化辐射作用,徽语和吴语之间的区别也正在减弱。

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和畲[shē]话也是古代浙江语言现象的一支。不过由于人数比较少,这些语言都很难作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现。不过在浙江南部,这些方言仍然很有活力,体现着江南地区少有的多民族特征。

和周围省份的交界处,出现徽语、闽语并不稀奇,令人称奇的是浙江还有大量北方官话的方言岛。尤其是在宋朝南迁之后,不断有来自中原、华北、中部的移民进入,这些人后来就变成了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省境内的官话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区,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话为最多,湖北移民官话次之。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太平天国后的迁移入浙的人口,在吴语的包围中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解放战争中随解放军南下的河北、山东人也很多,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的北方语言特征。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很多内陆人。由于务工者往往聚集,在浙江的大城市里就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语言区,比如重庆话、东北话,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都在逐渐形成气候。

江浙之地,在南宋南迁以前,都不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背后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浙江的地形地貌上。浙江省的多山毋庸多言,山地丘陵占浙江总面积的70%。

天台山、天目山、雁荡山等众多山脉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也就是江南丘陵地形最好的写照。

全省的西部和南部丘陵海拔逐渐走高,在和安徽、江西、福建等的交界处,山势最高,地形也最复杂。山势的阻隔,让浙江西侧和南侧的交通运输非常不便。

不论是人还是货物,古代想在这个地区完成流通都并不容易。因山地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语言也在限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很难形成混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群山围困、极为封闭的温州贡献了中国人闻之色变的“魔鬼语言”。不过,温州话本质上仍然属于吴语的一支,不是单独进化出来的语言。

虽然用词和整个汉语世界都有区别,但在句式和语法上仍然能够用其他吴语作为底板去转译。比起美军使用的那些独立发展的印第安土话来,温州话的加密程度仍然不够好。

相对来说,浙江东北部的大平原地带,因地势平坦温和,语言的互通程度就很高。浙北平原区的语言特征基本属于太湖片的吴语,和隔壁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差别不大。这里可以说是吴语区最大的统一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东北部的宁绍平原也是如此,但是因为距离浙北有一段距离,因此发展出了口气更硬的方言。不过只要仔细听,双方还是能互相听懂的。

由于太湖和杭州湾的阻隔

这一核心区又可分为:

苏锡常/杭嘉湖/宁绍,三部分

除了山峰阻隔以外,浙江的水系条件也注定了此地难以诞生一门大一统语言。

浙江的水系大多短促狭小,流域面积也十分有限。尽管有钱塘江和瓯江等比较长大河大江,但比起西部和北方动辄几百公里的巨大河流,浙江的水系还是比较短的。

浙江除了北部多平原外

大部分地区遍布山地,河流亦相对短促

水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因兴修水利、沿河上下游交通而形成的共同记忆,对于文化的统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漫长而笔直的尼罗河,在北非很早就帮助埃及人完成了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北方的黄河在经过了黄土高原的中下游,也形成了一个文化语言相对统一的北方共同体。

短的河流覆盖区域有限,沿岸因这条河流而凝聚起来的人口也就有限。浙江的方言统一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山水复杂,让浙江的方言互通受到了影响,就更别提密布浙江附近的海岛和水上渔民的语言有多难统一了。

比较著名的浙江方言小语种是九姓渔民方言。这一族群世代捕鱼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

与世隔绝的船上生活让他们发展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语言系统。尽管使用的人不多,但给多姿多彩的浙江方言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一个地区的语言想要统一,拥有一个长期的绝对核心是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某一个中心的文化高地现象,让周围的地区高山仰止,这是人类在追求文化统一的时候的必然逻辑。

粤语以广府话为标准、川语以成都话为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都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但是浙江不具备这个条件。浙江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省份,没有某一种方言特别“时尚”,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去模仿。

春秋战国时的越国政治中心在绍兴,吴国则定都苏州,这两座城市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两大中心。

但两者的方言并不绝对相同,在中间地带不断争夺追随者的过程也就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但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春秋战国时代的苏锡常与杭嘉湖之争

汉直到魏晋,吴越的政治中心又跑到了南京。此处不仅在文化上更趋近安徽,对浙江的控制力更是相当有限。此时即使是浙江北部,人口也稀疏有限,无法形成语言上强有力的推广。

等到了浙北人口繁密的宋朝,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稳定在杭州。但很快又被分拆成东西两路,由杭州和绍兴分别统辖,浙东北的方言从此和杭嘉湖一带产生了区别。

南宋行政上被拆分的两浙

等到了两者复合,杭州的上层语言又变成了河南官话,始终难以积淀出一个绝对强势的口音。

独树一帜的杭州小片

并不是无本之木

至于浙西和浙南,由于山林密布,始终没有参与政治游戏的资本;争夺控制权的帝将相也往往对此处兴趣缺缺。

这里的语言形态减少了外部的干扰,最终反而沉淀出了很强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这种天高皇帝远的文化自信心,在整个东南沿海都并不少见。

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都在打天下时吃了江南士人的亏,于是干脆把苏杭二府分开划分到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当中。

杭州终于成为了浙江的绝对核心。

可此时浙江的吴语区已经基本固定,外界移民也在干扰单纯的吴语辐射力,才让今天的浙江方言保留着原始多彩的样貌。

虽然方言种类繁多、外地人听来晕头转,但浙江方言其实也没有人们想得这么恐怖。吴语在浙江的统治地位却始终无法动摇。

即使是南宋时期随赵构南下的大批操河南话的官僚,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话的印迹,杭州话的吴语特征始终没有被取代。浙江吴语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但进入现代以后,这个强省的语言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仍然难以预料。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故宫火锅店开业,菜单竟然是圣旨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在故宫的过大年春节展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故宫又有了大动作,那就是开了一家火锅店。火锅一直都是很多人的心头最爱,冬天吃火锅很暖和,但是有些热爱火锅的人,甚至夏天也不会放过。现如今故宫竟然自己办起了火锅店,那就一起来看看,故宫的火锅店有什么不同,如果去故宫旅游的话,还能顺便来吃一趟火锅,你是不是会愿意去

  • 以前地主家过年为什么要在门后挂一条老咸鱼?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在中国古代也不算古代吧,就是有地主的时候起,话说在一些农村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地主啊,他们会把一条咸鱼挂在门后,初一到十五都是不吃的,但是过了十五之后又丢掉了,那么这到底是为啥呢?还真的是有点意思啊,下面就这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其实

  • 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被太监高价卖出?皇宫里的剩菜都如何处理?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普通人要是能吃上一口御膳,就算是满足人生一大愿望了。所以很多小伙伴也好奇,古代皇帝吃不完的饭菜会如何处理呢?有些会让宫中太监吃掉,或者被太监高价出售,可能在某些时期,这也成了一个太监的灰色收入,毕竟丢掉还浪费粮食,不如转手高价卖出。不过皇宫内出现剩饭剩菜的现象越到后期,发生的情况会越少,而且皇帝

  • 古人女扮男装为何看不出来?其实古代女扮男的确很难辨认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凡是出现女扮男装的场面,旁人竟然无一能分辨出来,就会觉得很假。明明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女扮男装,为何古人就看不出来呢?其实我们不能把古代真正的女扮男装,就当做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电视剧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画面的美感始终摆在第一位,如果让一位女子假扮成男人后,连观众也无法辨认,可能对这

  • 三国人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王莽改制推行“禁二字名”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在三国时期,当时人们的姓名几乎都是两个字?例如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等无一例外,诸葛亮虽然是三个字,但他是姓诸葛,名亮,准确来说取名几乎都是用的单字。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从三国开始,而是从新朝就已经这样了。新朝便是在汉朝中间,由王莽篡汉建立的朝代,虽然新朝只有短短十几年,

  • 古代酿的酒度数有多高?能千杯不醉只因技术不到家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人动不动就能千杯不醉,难道他们一个个都是酒神?其实古代酿的酒度数并不是很高,毕竟当时技术有限,而且没有蒸馏技术,质量完全不能和现代的酒相比。古人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喝的酒度数都不算高,一般也就在7度到10度之间,和现代啤酒的度数差不太多。但这种酒在当时已经算是上品了,民间大部分的酒,质

  • 古代做媒的人都被称为什么?不仅有女性媒人也有男性做媒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古代做媒的人,大部分都是女性,其实媒人这一行业男女都有。一般女性媒人称为媒婆,男性媒人称为月老。在古代,媒人是很受尊敬的,毕竟古人谈恋爱比较含蓄,总是需要一个中间人来帮忙牵线介绍,到了决定终身大事时,就更加需要媒人上门说亲了。其实古代关于媒人的称呼还有很多种叫法,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

  • 二百五的来历,二百五为什么成了骂人的话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二百五”,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人们在觉得对方有点“傻”,完全不能明白自己所说的事情、道理的时候,可能会这样说。但是虽然说的人很多,却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二百五”是什么时候成为一句骂人的话的。二百五本来只是一个数字

  • 古代皇室贵族和普通百姓的饭菜有什么区别?皇帝一定吃的更好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或许很多人会好奇,古代帝王家和普通百姓家的饭菜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可能多数人会认为,皇帝每日三餐吃的肯定都是全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不过对于皇帝来说,美味只能排在其次,安全才是排在第一位。所以就算是贵为皇帝,也不是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在口忌

  • 元宵节冷知识揭秘,你了解真正的元宵节么?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今天是元宵节,大家有吃到元宵么?其实在古过元宵,要比我们热闹多了,集市上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狂欢活动,不仅仅是吃元宵这么简单。不过现在连年味都越来越少了,更别奢求元宵还能和以前一样。作为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你究竟了解元宵节多少呢?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元宵的冷知识,说不定就有你不了解的知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