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高考"发生过什么趣事?

古代"高考"发生过什么趣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03 更新时间:2024/2/16 4:48:04

端午节快要来临了,高考也要到了,今年的高考和端午节刚好重合了,在考场上过端午,倒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的一次经历。而古人同样也有高考,那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科举”,只不过古代的科举难度可比现在要大得多了。古代科举历史悠久,很多历史名人都参加过科举并且因此走上仕途,那么,古代的高考场上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有趣的事情呢?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是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历代文人的科举趣事吧。

唐代

王维也想走后门

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却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唐朝人赵悰,多次参加考试都考不上,家里人讨厌他,也讨厌他老婆。有次岳父家搞聚会,请了戏班子来表演,人人都有座,唯独不给赵悰老婆设座。演出看到一半时,有人来报,说赵悰中进士了,家里人一听,迅速把赵悰老婆请进来,给她披上衣服,换好凳子,然后继续看演出。

唐朝末期,举子包谊文采不错,他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曾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缓缓,第二场考试再将包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拿着名单去找丞相,当时正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贺知章做主考官,录取的进士和举子们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愤,举人们围攻贺府。贺知章架起梯子爬上墙头,趴在墙上回答举子们的质问。

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别以为这下光明了,要成为公务员,吏部那里还要考一次。韩愈又考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门,给宰相写信,连续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门拜访,三次上门次次被轰回来,走后门不行,回来接着考。32岁时,考上了。

王维参加科考,想走后门无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而登第了。

唐朝诗人李贺的老爸叫李晋肃,这“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家讳。就因为这,李贺一辈子不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宋朝

欧阳修鼓励考友递考卷

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在历史上是少有的。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宋代的士大夫们动辄向皇帝上万言书,反映在状元的对策上,也多是洋洋上万言,少有忌讳。文辞激越,剀切直陈,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

北宋宰相寇准不喜欢南方人,他当公务员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曾在一次考试中因为第一名是南方人,不满,便把第二名的北方人提为第一,并自豪地说,又为中原争得了一个状元!

宋真宗时期的宰相晏殊天资聪慧,从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政府。后来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这个欢喜啊,诚实不仅是美德,还是能力。晏殊就这样进入了政府高层。

欧阳修国考那天,有个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动。欧阳修就把李考生拽起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把自己的试卷传给那位考生看,让他参考。李考生就抄袭了欧阳修试卷的一半,结果李考生和欧阳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来成为官员,找人专门雕塑了欧阳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着。这北宋的国考监考怎么这么松啊!

柳永参加科考,落第两次,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说了点对中央不利的话,宋仁宗决定永不录用他。没官做的柳永只好天天泡妓院,幸好他歌词写得不错,妓女们抢着跟他交往。

宋朝秀才柳冕超级看重忌讳,考科举时从来听不得“落”或是与“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乐”说成“安康”,仆人们都跟着他这样说。考试完了后,老柳打发仆人去看榜,仆人回来后,老柳急忙问自己中了没有,仆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各地到开封参加国考的人有几万人,政府任命60位考官,但考试时,签名簿上却有61个人名。主考官查来查去,发现不知怎么的多了个叫宋应辰的人名,于是交代说:“宋,是我大宋国号,又叫应辰,就是顺应良辰吉日之意,这是老天爷提醒我们,这一届考试中有杰出人才呀,大家评卷时一定要注意。”结果,考官们对任何考生都不敢敷衍,所以这一年录取的进士多。

明代

邢昉人生在世,狂就够

明朝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考科举连战连败,郁闷之下自杀了九次,用利斧击破脑袋,用利锥刺破双耳,均自杀未遂。后来发狂要杀老婆,被逮进监牢关了七年。老了后没钱,只有一只狗做伴。

明朝人鲍无雄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常常梦想能金榜题名。一天他在西湖喝醉酒后,忽然低头照见水中自己的身影,大声恸哭道:“大丈夫三十岁了还是这样的脑袋吗?”(指没有官帽戴)

明末人邢昉很狂,他考试时的文章就写得超级狂。考官先是在试卷上批“太狂”,后来越看越窝火,批道:“更狂”,直接把邢昉的试卷给扔垃圾桶里去了。邢昉不以为意,戏曰:“当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够了。”

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学政李贤在省试时微服私访,看到有两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无名火起,回去后真出了一个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即:“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没人能全部说明,李贤因此一个都不录取。

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开科取士,得了一个姓张的状元。状元长得挺帅,张献忠对他非常宠爱,二十四小时形影不离。这一天张忽然对随从说:“我喜欢这个状元,一刻也舍不得他离开,整天牵肠挂肚。不如杀了他吧!”

福建同安县的刘望龄,在明朝末年参加公务员考试,中了福建省乡试第34名,后因故被革。进入清朝后,再次参加福建的乡试,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两中举人,名次相同。(这个概率比中500万彩票还低!)

清代

蒲松龄太简单漏答一页

清时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间尚书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意思是说:“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结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阴差阳错下这夏器通得了个第一名。

清嘉庆年间,公务员考试完毕后,皇宫举行接见新科进士的大典,结果新科状元徐开业、探花梅万清,因故没能赶到,嘉庆大怒,把二人的名字从金榜上抹掉,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走了。

清人武某是个文盲,因左宗棠保举做了松江县令,主持县考时,他把枪手列的试题放在靴筒里,等到要公布考题时,却忘了考题在哪。秘书问他知不知道考题的内容,武某称只记得开头是个“马”字,秘书遍访《四书》中“马”字句,武某皆说不像,后来突然想到在靴筒,拿出一看,原来考题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道光年间主考官穆彰阿,录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多好,而是取决于他的鼻烟壶。他有两只外形相同而颜色不同的鼻烟壶,一为琥珀,一为白玉。考官有推荐上来的卷子时,他就从装有两只鼻烟壶的口袋里摸出一只,如果是琥珀的,谢天谢地,这份卷子被文曲星看中了,便录取为进士;如是白玉的,则对不起,只好和这份卷子的主人说拜拜了!取足了名额,下面的考卷再好,也都一律作废纸处理。

清道光某年,原拟定的状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长芬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吉大利。

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拿到考题时,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嘛,奋笔疾书,书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这是没法补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我国历史上最逗逼的谋反事件,最终两脸懵逼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谋反或是起义,在古代历史上,不是因为有大阴谋家精心策划想要窜去皇位,就是因为被逼的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什么养的逗逼,什么样的人都有。今天小编就被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古代晚唐时期的一次谋反事件,真的是莫名其妙的搞笑,最终俩谋反者两脸懵逼。这个事情是在《资治通签》中记

  • 古代皇帝会不会骂人?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骂人其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有时候气急了,就会有些口不择言,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又伤了自己的身体,又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气,两败俱伤,却偏偏心里始终都放不下这件事情,硬要争出高低。不过,爆粗口这种看起来很无礼的事情,在古代的皇帝身上会不会发生呢?毕竟皇帝讲话也没有人敢骂回去,那皇帝骂人又是什么样的?

  • 打油诗是怎样被发明的?打油诗有什么特点?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打油诗最早出自唐朝民间,因为打油诗对文学知识和格律的要求不高,所以很多百姓也能自创打油诗。这种诗体更加适合普通人,打油诗一般符合两个特点,一是通俗诙谐;二是不拘于平仄韵律,也是百姓们想要表达自己生活态度或者想法的一种方式。虽然打油诗对格律的要求不高,但还是会遵循押运的特点,所以在民间也更加容易传播。

  • 曹操八十万大军有多少水分?汉末至三国总人口减少了70%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自己有80万大军,但最后却惨败给了吴蜀联军。当时刘备和孙权的兵力要远少于曹操,就算有机会以少胜多,但兵力上的差距还是太悬殊。所以曹操这80万大军肯定掺杂了不少水分在里面,从汉末到三国是一个人口骤减的时期,据说当时全国人口少了70%左右。而且从曹操一方的生产能力来看,几乎养不起这么多

  • 古代太监为了恢复性能力会做些什么事呢?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太监,那真的是太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古代旧社会的产物,一个畸形不完整的产物。不过我们可以从太监的身上看到一种东西,那就是古代皇帝的权利和独裁,绝不允许有任何人持有不同的意见。因为皇帝需要的是奴才,所以便会拥有了太监。在皇宫内只允许有一个真正的男人存在,那就是皇帝了。只要家里有点小钱的人都不会选择

  • 吕洞宾做了什么,为什么狗要咬他?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俗语段短语,听上去都是很有意思的,也有很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却包含了一段历史,或者是一些小故事。八仙是古代神话中的几位非常有名的神仙,而其中的吕洞宾又有一个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是将别人的好心当成恶意,但是吕洞宾究竟是对那只狗做了什么,为什

  • 蹴鞠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蹴鞠起源究竟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蹴鞠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民间就已经十分流行蹴鞠这样的娱乐游戏。宋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和艺人,将蹴鞠发展成了一种体育项目。很多人会把古代的蹴鞠和现代足球联系起来,不过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并不是中国而是英国,其实蹴鞠和足球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蹴鞠就没能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呢?当你了解蹴鞠的规则后,就

  • 为何有人说古代中了探花要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就是老百姓想荣华富贵的唯一出路了,所以科举考得好才好,话说古代科举成绩最好的就是状元了,全国只有一个,厉害到什么地步小编也不说了,绝无仅有系列的,但是最近小编看到很多人说了,这个中了状元的人好像还不如中了探花的人的命好啊,很多人中了探花是要比中状元更加高兴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古人怎么吃散伙饭?还要分成文武两类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一年中,除了春夏秋冬四季,还有一个特殊的季节,最叫人难忘 ——“毕业季”。当毕业季如约而至,“吃散伙饭”这个固定曲目也要上演,古人的“散伙饭”是怎样的?跟小编回到古代去看看吧。散伙饭在古代中举意味着仕途的开始所以古人的散伙饭更多

  • 三国最丑的人有谁?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庞统长得不好看,这是很多人的共识,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是很儒雅帅气的,但是庞统却又矮又丑,甚至还曾经因为太丑而被怀疑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才能,遭到了冷落。不得不说,人真的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看脸的生物。但是,如果要说庞统是三国时期最丑的人,那也不对,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三国时代究竟有哪些长得很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