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古代科举是如何公布成绩的?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551 更新时间:2024/2/16 4:46:36

高考可以说是每年中都会有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多年的苦读,通过一次高考得到了验证,而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公布更是令人期待。不过在古代,古人也有比现如今的高考更为严苛的科举考试,而且在考试之后,同样也会公布成绩,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金榜题名”,说的就是那些考得好的,名字登上了“金榜”的。那么,古代的科举又是如何进行成绩的公布的呢?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据《唐摭言》记载:“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别筑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自第六名拆弥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举子卷面姓名,以蓝笔书两长条,交监试主试阅过,始发省事吏,省事吏交写榜吏书之。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说唐朝人喜欢“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势迫而非所愿者”,虽然可能是笑谈,也足见进士科名的价值。

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新进士每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至乡曲亲戚,例以声乐相庆,谓之喜信也。”到了宋代,录取通知书“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称为“金花帖子”。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据《坚瓠集》记载,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镇的人,晚年得子,“课其学业,日以显扬期之”。及发榜日,李镇本“绝气一二日矣”,待到报捷者登门宣布其子高中,李镇竟“忽惊起而问之”,多活了两年。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唐玄宗时就有人自发编撰进士名录,《封氏闻见录》记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唐宣宗之后,开始由官方编次《进士登科录》,据《东观奏记》载,“自今放榜后,并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入内,仍仰所司逐年编次。”

宋代有官方编撰的《进士小录》,《宋史·选举志》记载:“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录。”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明代何乔新《书进士登科录后》记载:“国朝故事,进士释褐之后,礼部录读卷、执事之臣氏名与诸进士家状并及第三人之对策,刻之为《登科录》。既进御,乃颁在朝群臣及诸进士以布于天下。”此外礼部还会在北京孔庙内立碑,刻上每科进士的姓名,称为“进士题名碑”。

这些新进士的名录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迅速传播,唐《通典》载:“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浃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说十二天内,新科进士们就已经名闻天下了。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对他们则会报以无比的艳羡,《封氏闻见录》记载:“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其企羡如此。”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古人结婚一定要有媒婆吗?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古人经常有一句话,说成年男女到了年纪,就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个职业,“媒婆”。大家印象当中的媒婆,大概都还是来源于各种古装剧中的形象,不过这毕竟还是太过片面了。不过,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有些奇怪,古人结婚是不是一定少不了媒婆

  • 达尔文奖是什么奖?盘点那些世界历史上被自己蠢死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达尔文奖,听上去感觉挺有B格的一种奖项,然而这个奖项其实是带着半开玩笑性质的奖项。达尔文奖是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学研究实验室女工作人员温迪·诺斯卡特所创立的。这个奖项是以著名的演化论学者查尔斯·达尔文的名字所命名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奖项的得主均是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或是荣誉得主已经去世,使得自己&l

  • 达尔文进化奖是什么奖?向那些愚蠢而死的人致敬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世界上有一种奖项叫做达尔文奖,一听到这个奖,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在什么方面特别有权威的奖项。不过当然了,也确实在愚蠢方面很有权威的奖项了。达尔文奖就是专门颁发给那些被自己愚蠢致死的人。因为达尔文奖是专门为了“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为人类进化(达尔文理论)做出深远贡献”的人颁

  • 2016达尔文奖获得者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达尔文奖,估计比较正经点的朋友们不是很了解这个奖项,不过听起来好像挺厉害的样子。然而事实上,如果你是达尔文奖的获得者的话,恐怕你已经是一具尸体了,情况好的话可能已经是半身不遂。因为达尔文奖是为了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为人类进化(达尔文理论)做出深远贡献”的人颁发的奖项。也就是说,

  • 欧洲古代骑士头盔为何要装个猪脸?难道是为了避邪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对于比较喜欢了解冷比起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这个名字相信都比较熟悉了。猪面盔是在14世纪期间出现的非常著名的一种头盔,可以说这种头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猪面盔取代了以往传统的桶盔,并为欧洲带有封闭式面罩的最后一代头盔——伯格纳特盔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国

  • 麻将和扑克是如何发明出来的?两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麻将和扑克牌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娱乐方式了。麻将是中国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明末清初时曾盛行一种叫马吊牌的游戏,而麻将就是由马吊牌演变而来。扑克牌的起源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据说是根据法国的塔罗牌演变而成,直到14世纪末期才从埃及传入欧洲。实际上麻将和扑克虽然玩法简单,但背后的创作背景可有不小的

  •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蠢人排行榜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猛将也同时出现了无数聪明人。就比如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郭嘉、荀彧等等。不过当然了,也同时出现了不少愚蠢的人,要说起三国时期非常愚蠢的人,恐怕以下这十位能排进前十名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0、 刘封这位仁兄不救援二叔就算了,

  • 夫妻为什么被称为两口子?两口子的来历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两口子是夫妻的意思,其实这个说法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据说两口子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在古典辞书中并没有“两口子”的释义,所以这种说法应该只是民间对于夫妻口语的别称。关于两口子说法的来历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这次就挑选了其中两个,为大家做个介绍。其实有关这种民间俚语还有

  • 古代也有出租车?汉朝的“出租车”服务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的马车就和现代的汽车一样,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不过汽车并不是人人都有,古代马车也是如此,所以像“出租车”这样的服务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计价方式也是按照里程计算,那古人是用什么办法来算出走了多少公里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

  • 二战前波兰为何敢说三天灭亡德国?揭秘二战波兰军事实力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二战时期的波兰小编是知道的,他们嚣张的很,话说他们曾经扬言要三天之内把德国给打灭亡,但凡是说这样话的,要么的的确确是实力出众,要么就是在吹牛,那这个波兰是属于那一种呢?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啊,所以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波兰到底是什么情况吧,波兰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强吧!&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