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人结婚一定要有媒婆吗?

古人结婚一定要有媒婆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4/2/16 4:34:56

古人经常有一句话,说成年男女到了年纪,就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其中就提到了一个职业,“媒婆”。大家印象当中的媒婆,大概都还是来源于各种古装剧中的形象,不过这毕竟还是太过片面了。不过,有一点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有些奇怪,古人结婚是不是一定少不了媒婆,每个人必须通过媒婆牵线才能结婚呢?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古时候人们结婚,讲究明媒正娶,既要父母之命,也要媒妁之言。媒人若没有在其中牵线搭桥,就于礼不合。哪怕双方已经情投意合,也要通过媒人跑腿说亲、提亲、定亲,最后结婚。《诗经》里面有:“匪我愆(qin)期,子无良媒。”意思是说并不是女子一再拖延婚期,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因此不能成婚。还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说的是没有斧头就不能伐树,没有媒人就不能娶妻。媒人的作用为什么这么重要?

媒人这一行当作为时代的产物,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古时候门户之间相对封闭“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很大。“男女授受不性亲”“三岁不同床、五岁不同席”“好女不出点门户”等礼仪要求,使得男女之间并不能随语意相见,成年后的男女更是如此,所以说亲的媒人也就应运而生。

媒人的出现其实最早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记载着上古时候人们祭祀高楳的情形,楳同媒,这是一位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对高楳的祭祀,可以看作是原始生殖崇拜的遗留。又相传因为女娲让男女结合,才有了人类后代,因此人们将女娲奉为高楳神,这样说来,女娲也算是我国第一位媒人。在周代,已经设置了官媒,专门掌管男女婚姻之事。战国之后,私媒渐渐兴起,但同时,对于婚姻的规定也渐渐严格起来。汉代以后,凡婚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没有经过这些程序就私定终身,就会“父母国人皆贱之”。唐代时还有律令:“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可见,媒人的身份地位一开始就十分崇高,无怪后世风俗中,男女成婚必须有媒。

从宋代开始,就产生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媒人。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媒人在其中为男女两家联络,协调相关婚姻事宜,事成男女结婚时,还要活跃气氛,说吉祥话,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等,往往能说会道,伶牙俐齿。这不仅是一种天分,更是一门技术。媒婆一旦开口说起话来,这世上似乎就没有什么人是不能嫁娶的,再怎么不般配的也变成了如天仙配一般的佳偶。当然,无论怎么吹捧打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彰显对方的优点,濙化对方的缺点,成就一桩婚姻,自己也从中赚取媒人钱。后世对媒人的称呼有很多,唐代有“月老”,元代有“红娘”,明清有“媒婆”,除此外,还有“伐柯”“冰人”“保山”等。

在提倡婚姻自由的现代社会,媒婆的实际作用大多已经消失了,不过在有些农村,还有着一些业余的媒人,为未婚男女“义务”牵线搭桥,成就好姻缘。此外,在传统的婚礼中也还保留着谢媒钱、谢媒酒等风俗。在婚礼上,媒婆对新人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既热闹了气氛,又讨了吉利。

古代男女结婚一定要经过媒婆,这是肯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人婚姻的铁板规矩,未经父母同意,媒人中介私定终身,那可是不孝,大逆不道甚至违法的事。因为做媒不仅是民间行为,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有官媒,是一个古老而合法的行业。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官方任务是督促适龄男女结婚,早生多生,人丁兴旺是家国大事。

管子·入国篇》:“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可见春秋时的官媒,还要关心鳏夫寡妇,重组家庭整合财产。

自秦至清,官媒的权力仍然很大。熟悉的媒婆形象为民间私媒,促合约婚姻约,也要到官媒处登记受监督,才合法有效。可见结婚从来都不是私事。两厢情愿私订终身,在古代是非法而且丢脸的事。"男女授受不亲"即便熟识的亲戚,也需"三媒六证”才合规矩。

比方说林妹妹和宝哥哥一块儿长大,家长也同意,可若成亲,媒人礼节样样少不得的。须有三媒:男女各方聘请的媒人、以及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 且六聘: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六道程序;为示慎重诚意还得六证: 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一点马虎不得。

只要订了亲,哪怕没过门,那也是有效合约,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许多古代戏曲中,嫌贫爱富的老丈人想悔婚,嫌弃家道中落的未来女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正因此诸多繁文缛节,多少春闺儿女苦盼佳期,生出多少闲愁悠恨来。有道是"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因聪明伶俐的小红娘牵线搭桥,张生和崔莺莺喜结连理。红娘也因之成了媒人的代名词。

做媒回报丰厚,媒人掇合成一对,谢媒礼也必不可少。贪财的乱点鸳鸯谱,害群之马比如拉皮条的王婆,让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害人害己不得善终。

故民间有"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之说,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也是缘份那!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达尔文奖是什么奖?盘点那些世界历史上被自己蠢死的人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达尔文奖,听上去感觉挺有B格的一种奖项,然而这个奖项其实是带着半开玩笑性质的奖项。达尔文奖是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学研究实验室女工作人员温迪·诺斯卡特所创立的。这个奖项是以著名的演化论学者查尔斯·达尔文的名字所命名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奖项的得主均是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或是荣誉得主已经去世,使得自己&l

  • 达尔文进化奖是什么奖?向那些愚蠢而死的人致敬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世界上有一种奖项叫做达尔文奖,一听到这个奖,不清楚的人还以为是在什么方面特别有权威的奖项。不过当然了,也确实在愚蠢方面很有权威的奖项了。达尔文奖就是专门颁发给那些被自己愚蠢致死的人。因为达尔文奖是专门为了“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为人类进化(达尔文理论)做出深远贡献”的人颁

  • 2016达尔文奖获得者是谁?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达尔文奖,估计比较正经点的朋友们不是很了解这个奖项,不过听起来好像挺厉害的样子。然而事实上,如果你是达尔文奖的获得者的话,恐怕你已经是一具尸体了,情况好的话可能已经是半身不遂。因为达尔文奖是为了通过愚蠢的方式毁灭了自我,为人类进化(达尔文理论)做出深远贡献”的人颁发的奖项。也就是说,

  • 欧洲古代骑士头盔为何要装个猪脸?难道是为了避邪吗?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趣事

    对于比较喜欢了解冷比起时代盔甲的小伙伴们来说,猪面盔这个名字相信都比较熟悉了。猪面盔是在14世纪期间出现的非常著名的一种头盔,可以说这种头盔在欧洲的冷兵器时代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猪面盔取代了以往传统的桶盔,并为欧洲带有封闭式面罩的最后一代头盔——伯格纳特盔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国

  • 麻将和扑克是如何发明出来的?两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麻将和扑克牌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娱乐方式了。麻将是中国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明末清初时曾盛行一种叫马吊牌的游戏,而麻将就是由马吊牌演变而来。扑克牌的起源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据说是根据法国的塔罗牌演变而成,直到14世纪末期才从埃及传入欧洲。实际上麻将和扑克虽然玩法简单,但背后的创作背景可有不小的

  •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蠢人排行榜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出现了很多猛将也同时出现了无数聪明人。就比如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郭嘉、荀彧等等。不过当然了,也同时出现了不少愚蠢的人,要说起三国时期非常愚蠢的人,恐怕以下这十位能排进前十名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0、 刘封这位仁兄不救援二叔就算了,

  • 夫妻为什么被称为两口子?两口子的来历介绍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两口子是夫妻的意思,其实这个说法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据说两口子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在古典辞书中并没有“两口子”的释义,所以这种说法应该只是民间对于夫妻口语的别称。关于两口子说法的来历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这次就挑选了其中两个,为大家做个介绍。其实有关这种民间俚语还有

  • 古代也有出租车?汉朝的“出租车”服务是怎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的马车就和现代的汽车一样,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不过汽车并不是人人都有,古代马车也是如此,所以像“出租车”这样的服务其实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计价方式也是按照里程计算,那古人是用什么办法来算出走了多少公里呢?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

  • 二战前波兰为何敢说三天灭亡德国?揭秘二战波兰军事实力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二战时期的波兰小编是知道的,他们嚣张的很,话说他们曾经扬言要三天之内把德国给打灭亡,但凡是说这样话的,要么的的确确是实力出众,要么就是在吹牛,那这个波兰是属于那一种呢?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啊,所以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这个波兰到底是什么情况吧,波兰的军事实力到底有多强吧!&ldqu

  • 古代打仗兵器越长越好吗?其实长短各有利弊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事

    在冷兵器时期,战场上比较常见的武器有枪、矛、戟、弓等,大部分作战场合前期都是以远程攻击为主,只有到冲锋时才会切换到近战武器,不过像枪和戟这类兵器是不是也是越长越好呢?有句古话叫“一寸长一寸强”,理论上来说攻击距离越远敌方对自身的威胁就越小,但长兵器也有缺点,就是被近身后往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