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蹴鞠是如何成为世界足球的?蹴鞠起源于哪个朝代?

古代蹴鞠是如何成为世界足球的?蹴鞠起源于哪个朝代?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52 更新时间:2023/12/20 22:17:43

最近非常火的世界杯足球小编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世界杯足球是每四年一度的全球盛典,有不少的球迷则非常的热情,都会熬夜看球赛,当然了,小编看到中国古代其实就有了足球的身影,只不过,古代的足球不叫足球,而叫做蹴鞠,他是用脚踢的一种秋,不能够用手碰,玩法和现在的足球有很大的相同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古代蹴鞠是如何成为世界足球的?蹴鞠起源于哪个朝代?

2004年7月,经过多方论证,国际足联正式认定,“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临淄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足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中国的淄博起源,并从那里发展成为世界最具魅力的运动。”

在蹴鞠的演变历史当中,它出现了很多名字,像最早的踏鞠,最流行的蹴鞠,还有蹴球,踢圆等等。但是最统一、最普遍的叫法就是蹴鞠。

我国关于蹴鞠的记载有很多,其中,《战国策·齐策》和《史记·苏秦列传》是记载蹴鞠最早的史料。不过这两本书记录的是同一个故事。

公元前3世纪早期,着名的纵横家苏秦当上了赵国的宰相,为了共同抵抗秦军,他来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在他对齐宣王口吐莲花的游说中留下了这样一段着名的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战国策》当中的文章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他几乎是原样复述了《战国策》当中的描写,也就是说司马迁是完全认同《战国策》中描写的。这段描写给我们两个信息,其一当时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体育项目非常昌盛;其二,就是蹴鞠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并在中下层百姓当中开始盛行。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描写了很多国家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但是,只有在提到临淄时,重点描写了蹴鞠。这说明当时只有临淄的蹴鞠进入了苏秦的视线,也说明临淄是蹴鞠这项活动的形成地、兴盛地,也是后来的传播地。

蹴鞠的历史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蹴鞠的历史发展

战国蹴鞠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后来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出现过。是说富裕起来的临淄,市民有很多文体活动,包括吹奏、击打、弹拨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这些史料表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在民间广为盛行的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蹴鞠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今军无事,就使蹴鞠”,就是后者的反映。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唐宋蹴鞠

如果说汉代是蹴鞠文化发展的一个高潮的话,那么唐宋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首先,充气球的出现。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则出现充气球(一说南朝以后就出现了充气球)。唐代仲无颇的《气球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第二、球门的出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说:“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

第三、蹴鞠活动更为普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第四、不用球门的踢法逐渐规范。这种踢法叫做白打。从一人场到十人场。“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称为“井轮”。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称为“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称为“滚弄”。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用上身触球称为上截解数,膝以上部位触球称为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踢称为下截解数。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谱》上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第五、出现蹴鞠组织并有社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蹴鞠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齐云社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宋人谈到蹴鞠的价值,称赞“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本来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传。”又说:“巧匠圆缝异样花,智轻体健实堪夸。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义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还有助于领悟礼义,体现了蹴鞠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辽金元蹴鞠

辽金元时蹴鞠是朝廷节庆的节目之一,“皇帝生辰,乐次。……酒六行,筝独弹,筑球。”金元时大戏曲家关汉卿在《不伏老》的散曲中,自述平生喜爱地说:“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元代无名的氏散曲说:“见游人车马闹,王孙争蹴鞠。”说明蹴鞠在当时十分普及。男女对踢在宋元时也屡见不鲜。元曲中说:“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圆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标,体态妖娆……。”这种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现藏历史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馆有两块足球纹铜镜,镜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对男女对踢。但这些女性是专门陪人踢球的艺妓而不是普通妇女。

明清蹴鞠

明朝,蹴鞠仍在广泛流行。《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蹴鞠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蹴鞠。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但并不能改变蹴鞠的娱乐性质,也不能禁止民间的蹴鞠活动。明代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式各样的鞠(时名为“健色”)。在《蹴鞠图谱》中着录“健色名”有24种(有人称为“有品牌的商品鞠”),在《蹴鞠谱》中着录“健色名”有40种。明代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民间会社的蓬勃发展,行话也随之流行。明初时期《蹴鞠图谱》中圆社锦语有45个,到明朝中后期,在《蹴鞠谱》中圆社锦语发展到130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蹙鞠”的运动形式。清初每年冬天在太液池(今北海)举行冰嬉典礼,“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每年农历十月,“每旗照定数各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冬至后九日,皇帝“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冰嬉的内容还有冰上蹙鞠、打滑挞、冰上杂戏、冰床(凌床)、速滑等。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临淄足球博物馆馆长马国庆认为,临淄就是蹴鞠的起源地,也就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2004年5月,他起草了一份《关于确认足球起源于齐国故都临淄的请示》报告。1个月后,这份报告在临淄区召开的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2004年7月15日,在北京亚洲杯足球赛的开幕上,当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亲口将这一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公布时,临淄成了全球注目的地方。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大禹治水传说大禹是怎么把水引入大海的?用了多少年?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上古时代,黄河泛滥,大禹是皇帝的后代,负责治理洪水,当时水势很急,任务量重。同时,三顾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也是形容大禹治水的,相传当时的大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只为了能够早点治理好洪水,当然了,大禹最后也成为了当时的大英雄,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大禹治水花

  • 恒星发出死亡呐喊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恒星其实这个属于天文学的范畴了,当然了作为我们普通的小老百姓是完全搞不懂这些东西的,但是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不懂就可以问的啊,最近啊在网上有出现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恒心竟然发出了死亡的呐喊,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发表报告说,他

  • 古代姬妾和妾有什么区别?不像取老婆更像一种工作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我们也都知道,但是除了正房以外,有的小妾不管是地位还是日常的生活都非常令人难以接受。妾和姬妾还是有些区别的,姬也指一些卖艺或者陪酒的人。一般取小妾也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能多几个孩子,而妾的这个身份和待遇远远达不到老婆那样,可能对她们来说更像是一份包吃包住的工作。在我国封建社会时候,曾经

  •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有怎样的历史传说?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黄河大家肯定不陌生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人们依水而居,靠着水源的地方生活,可以说,有水的地方便有人类的足迹,现在,黄河的水源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黄河作为母亲河一直在呼吁者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有一句老话也是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有着怎

  • 吃豆腐为什么是占女子便宜?有哪些历史来源?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现在总是会听到一些有趣的词语和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在吃豆腐,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但是,现在一般形容吃豆腐都是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为什么这个词语是这样的意思呢?这还得说到豆腐西施了。因为古代的豆腐西施总在街上卖豆腐,因为好吃所以总是有很多的人前来购买,久而久之,吃豆腐的传说便一传十十传百的说

  • 到底是什么墓秦始皇不敢动,西楚霸王不敢谈?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古墓这个东西想必很多网友都知道吧也还是很有神秘的,中国呢关于盗墓的一些小说电视剧也是拍得风生水起了,其实小编还是觉得秦始皇的墓还是最吸引人的简直就是厉害厉害,但是传说啊还有一个墓穴更加的厉害,那就是连秦始皇都不敢动,西楚霸王也不敢谈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墓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古代贵族往

  • 古人主要是吃面食还是饭食?煎饼是从什么时候才发明的?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从汉朝开始就出现了面食,而水稻的发现就要更早了,大米算是人类使用最早的一批粮食了。不过在古代汉朝时期,能吃的东西依然有限,并没有很多的选择给你,不过煎饼这种食物其实和面食的材料差不多只是做法不同,那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煎饼的呢?如果是根据考古记载,千年以前可能就有迹象,不过并不能100%的证实。

  • 张家界有一处深坑千年无人敢探底是怎么回事?现代科学为什么还不能揭秘呢?

    野史秘闻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张家界想必大家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有很多的大峡谷什么的,感觉就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啊,奇山异石的,也非常的神秘如果不是当地的人话这个想必那就是会迷路啊,最近在网上也有出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传说在张家界有一处深坑,这个地方千年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探底,但是最近却有科学家去探寻了一番,那么结果到底

  •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魏延守街亭?诸葛亮跟魏延不和么?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原本信心满满的展开了自己北伐的计划,但是第一次出击就吃了一个败仗,马稷失守街亭导致诸葛亮只能撤军。回去以后马稷就被诸葛亮实行军令状被斩了,其实诸葛亮也是很心疼,但也没办法。很多人说为什么诸葛亮当时不派魏延镇守街亭,难道是那个时候诸葛亮就看透魏延了么?其实街亭虽然重要,但是防守起来还是非常容易的

  • 诸葛亮算天气是真的还是假的?三国里只有诸葛亮会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上成功借了一次东风,让我们认识到诸葛亮原来还会预测天气这一绝招。不过到了上方谷好像就有点失效了,并没有算到当天会下雨,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也是让蜀国最后吞下了败果。其实诸葛亮就算真的会预测天气,但是这方面的功夫也是不够深的,或者说并不是什么现象都能预测准,毕竟现在天气预报也做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