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为什么皇帝都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为什么皇帝都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01 更新时间:2024/4/28 11:29:47

为什么古代皇帝选继承人都是长子优先呢?嫡长子继承制到底是怎么成为皇室送信奉的条例的。虽然历史上不是每次都是长子继承,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里长子为太子,除非是像李世民那样采用比较极端的方法。那今天就来专门和大家讲讲嫡长子继承制到底是怎么得来的,这个制度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198年,刘邦宠妃戚姬的儿子刘如意被分封为赵王,然而戚姬仍不满足,想要让她的儿子取代刘盈的太子之位。

由于吕后和太子刘盈一直留守长安,与刘邦关系疏远,刘盈又为人懦弱,不被刘邦喜欢,而戚姬和刘如意则长期追随在刘邦身边,深受宠爱,在戚姬的长期影响下,刘邦也动起了废长立幼的念想。

但是在古代中国,君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君权之上,还有制度、还有天命。阻止刘邦废长立幼的,是一种就叫做“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

兄终弟及与父终子及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父权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妻子、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因此,皇室的女性成员就被首先排除在了君权继承人之外。中国数千年历史,除了唐朝的安乐公主幻想过当“皇太女”之外,正常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不考虑女性的。

那么,中国古代的君权继承就有两种方式:兄终弟及和父终子及。商朝使用的是兄终弟及优先的继承方案,也就是先兄终弟及,弟终之后,再父终子及,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叔侄争位和堂兄弟之间争位。

商代君权继承:兄终弟及

周朝克商后,吸取商朝的教训,只允许父终子及,君主世系才变得明晰起来。

周代君权继承:父死子继

但是相比于父终子及,兄终弟及的一个优势在于,兄弟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像父子之间那么大。当皇子年幼,其心智不够成熟,不足继承大业时,兄终弟及的方案就会被人提出,尤其是当母权强势的时候。

汉景帝的时候,窦太后曾经提出让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担任皇储,但由于窦婴等人的极力反对而作罢。相传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曾力主让小儿子赵光义来继承皇位,并立下金柜之盟,却最终酿成“烛影斧声”的惨祸,但是这只是民间传说,可信度并不高。

嫡庶与长幼

周朝确立了父终子及的继承原则,并根据嫡庶、长幼的尊卑顺序,制定出“嫡长子继承制”。这套制度的核心在于先嫡庶而后长幼,即如果正妻有子,就立其最年长的儿子;如果正妻没有儿子,就立妾中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丈夫与正妻的婚姻关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味着家族之间的联姻,而纳妾却比较随意,因此正妻与妾的地位十分悬殊,又因为子以母贵,嫡出的儿子也要比庶出的儿子地位更高,嫡子的娘舅家也往往比庶子的娘舅家更有势力。所以嫡庶的次序要先于长幼,立嫡子为储君,能够得到更有势力的外戚的支持。

其次是长幼顺序,排行越靠前,就意味着年龄更大,意味着心智更加成熟,更有能力掌管权力。中国历来有“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传统观念,长子比幼子地位更高。

然而,当嫡庶顺序与长幼顺序发生矛盾的时候,这套制度就会受到挑战。

《春秋》这部史书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涉及到这一问题:公子息姑是鲁惠公的庶长子,而公子轨是嫡子。惠公死后,公子轨还小,公子息姑就暂时担任鲁国国君,是为鲁隐公,他准备等到弟弟公子轨长大以后,再还政给他。后来,小人羽父劝隐公杀掉公子轨,这样就可以长期据有君位,但是隐公没有同意。羽父害怕,就反过头来唆使公子轨,把他的哥哥鲁隐公给弑杀了。

鲁隐公固然是受害者,但是史学家们认为他的做法也并不正确,不应该先占据君位,而应该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先拥立弟弟为君,并以臣下的身份摄政,待到弟弟成年,再还政给他。这才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正确做法。

当正妻没有生儿子的情况下,庶子继位会显得底气不足,那么就出现了另一种操作:正妻收养庶子。这样,庶子就能获得嫡子的地位,继位就会名正言顺。北宋的刘太后没有生过儿子,宋仁宗赵祯就是她收养的儿子,并凭借“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关系,登上皇后宝座,仁宗即位后,她又摄政多年,直到去世。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也没有生过孩子,但是她名下的嫡子却有五个之多。

在“嫡长子继承制”之外,还有一种立储方法,叫做择贤而立。这种方法乍听有理,但实际上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形成一种长久的制度。这是因为长幼的顺序无法更改,嫡庶的名分也不易僭越,而贤能的标准却难以订立。既然到底谁最贤能无法确认,那么兄弟之间势必爆发夺嫡之争。清朝前期采用择贤而立的办法,结果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夺位争斗。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们,预见到了围绕君位继承权可能爆发的种种争端,所以老早就制定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后世王朝,尽管执行尺度不一,但大多数情况都遵循这一原则。

尽管嫡长子继承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存在时间最久的皇位继承制度,它是有着其合理性的。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古代士兵在战场上有什么办法提高存活率?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人打仗是非常残酷的,想想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想把一个人杀死可不是一刀的事情,有时候士兵被砍了一刀没死才是最痛苦的。而且死亡率也是非常的高,前几批冲锋陷阵的士兵几乎不可能活着回来,所以古代打仗非常消耗人力,打一仗双方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来恢复。那古代士兵在战场上有没有可以提高存活率的方法呢?下面就来一起

  • 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那么鲁肃干了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都督其实都是来之于东吴的,这其中就有什么周瑜,吕蒙,陆逊,其实都挺厉害的,但是还有一位大家也不要忘记了,那就是鲁肃这个人,这个人也挺厉害的,但是其实大家纵观全局的话,你会发现前三位都战绩满满,但是为什么到了鲁肃这里就变得没有成绩可言了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东

  • 刘备在托孤时后面有刀斧手,真的是为诸葛亮准备吗?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刘备其实也还是有很多的网友都知道的这个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驭人之术了,看人用人简直就是厉害满分了,所以别看刘备那那不行,但是收买人心这件事情算是做到极致了,所以蜀汉也能在三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但是人也有老去的时候,最后刘备也还是要死了,所以托孤这件事情就交给诸葛亮,但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刘

  • 诛九族是哪九族?古代人什么关系能算作九族之内?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看古代的一些书籍或者是影视剧当中,经常会看到皇帝下令要诛某人九族,要知道诛九族基本上就是斩草除根让你断子绝孙了,所以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刑罚。那到底这九族是哪九族呢?和当事人有关的哪些人能被算作九族之内呢?其实这个算法不复杂,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就非常的复杂了,有时候可能会涉及上万的人,一起来看看这九

  • 张郃是张飞的手下败将,诸葛亮和刘备为什么还是怕他?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张飞和张颌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两个人的,这两个人的实力其实从明面上张飞感觉是要强一些的,而且几次的对战中张飞也还是把张颌打得找不到北的,所以这张颌其实已经是手下败将了,但是最后也许大家也发现了,那就是诸葛亮和刘备这两个人也还是非常的忌惮张颌的,那么为什么会忌惮一个手下败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

  • 曹丕为什么短命?曹丕早逝的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曹丕只活了39岁就染病去世了,为什么曹丕会如此短命呢?如果要是拿曹丕和当时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年龄相比,可能曹丕还不算短命,但是曹丕毕竟是贵族出身,打仗也不需要他冲到第一个,如果根据曹魏中的百官年龄来看曹丕的确是活的不长。那为什么曹丕会早逝呢?其实有三点原因,一个是曹丕登基以后日夜操劳累坏了身体,不仅

  • "有眼不识泰山"指的是什么?这个"泰山"可不是真正的泰山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表示自己见识浅薄,明明是一个相当有名望的人就站在自己面前,自己却并不认识,都会说到一句话“有眼不识泰山”。在这句话里面,“泰山”长久以来总会被认为就是现在山东省的那座泰山,如果说不是,那么可能有人会想到对岳父的尊称“泰山&

  • 古代皇帝每天吃的饭真的有几百道菜吗?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吃这个事情想必很多网友都知道吧,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再有意思小编也觉得你吃得再好再过瘾也没有办法和中国的古代皇帝一样吧,所以要说吃得好坏,还得看中国的古代皇帝,有的人又说了其实中国的古代皇帝每天好像有几百道菜啊,那么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俗话说&

  • 宋朝是怎么做到每年给辽国十万白银拖垮辽国的?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宋朝时期其实有这样一件让小编觉得十分有趣的事情,那宋朝其实每年要给辽国10万两黄金的,这在正常人的眼里其实就是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了,但是其实宋朝就这样一步步把辽国给拖垮了,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玄机奥秘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揭秘分析看看吧!澶渊之盟,一个充满历史意义又颇具争议的大事件,

  • 如果刘备没打夷陵之战蜀国还会灭亡么?夷陵之战对蜀国影响有多大?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死后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所以决定亲自带兵伐吴,但是在其中最为关键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几乎快要全军覆没。回撤后刘备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最后在白帝城去世,而蜀国也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蜀国没打夷陵之战的话会不会有些什么不同呢?会不会延缓蜀国灭亡的时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