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奠定秦国统一的商鞅张仪范雎,怎么都是魏国跑过的来啊?

奠定秦国统一的商鞅张仪范雎,怎么都是魏国跑过的来啊?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9 更新时间:2024/2/19 4:47:48

说到秦国能统一其实也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了,而是一系列的大臣们的功劳了,就好比什么商鞅,张仪,范雎等人,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分析看看,这几个人好像都是魏国跑到秦国的啊,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其实他们在魏国的的确确是一条虫,但是到了秦国就变成了一条龙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有趣的啊,那么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原因,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李斯在著名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三个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分别是:商鞅,张仪,范雎。有趣的是,这三人,都是从魏国跑到秦国的,反过来又把魏国整得半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魏国时就是一条虫,到了秦国都成了一条龙。

商鞅是法家,张仪与范雎算纵横家,三个人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权谋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即纵横)强秦者大抵三晋之人也。”这里说的三晋,包括魏、赵、韩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的,搞权谋都是第一流的,其中魏国去的人最多,成为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我觉得,秦国应该交给魏国一笔人才培养费与转让费。

魏国输出的人才,以法家、纵横家为主。为什么魏国能冒出这么多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什么在魏国又混不下去呢?我觉得有必要来分析一下。

1、魏国的前身晋国,有深厚的权谋文化,是诞生法家与纵横家的摇篮

晋国是春秋时期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法学思想发达,先后制订有《被庐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范宣子刑书》等。公元前513年,赵鞅铸刑鼎,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晋国铸刑鼎与郑国子产铸刑鼎一样,是我国最早公开的成文法。由于晋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影响之深远,要甚于郑国。

晋国以及后来分化出来的魏/赵/韩三国,其涌现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在众诸侯国中是首屈一指,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其法家思想之渊源,全出自三晋。

晋国的另一个传统,就是权谋文化,后来衍生出纵横学。

大家读历史,一定会有这么个印象,觉得秦国是个很狡诈,很会很权谋的国家。比如明明说要割六百里之地给楚国,到头来忽悠说是六里;比如说请楚怀王去谈判,一去就把人扣为人质,最后客死秦国。所以后来东方诸侯都把秦国的承诺当作放屁,谁也不当一回事。

其实,这是商鞅、张仪去了后,秦国才得这样。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是最耿直仗义的国家之一,而晋国则是最善于搞权谋的。比如说吧,晋国闹饥荒,秦国给它援助大米;等到秦国闹饥荒,晋国却袖手旁观。我读春秋左传时,就发现晋国真是很狡诈,很会耍阴招,它有这个文化传统。

晋国的权谋文化,与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有关。晋国的权力长期掌握在几大卿家手中,后来形成“六卿”制,六大家族轮番执政,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六卿变四卿,四卿变三卿,最后三家瓜分晋国。晋国国内残酷的政治斗争,造就其权谋文化极其发达,后来逐渐衍生出“纵横”术。

三晋的文化与东方的齐鲁宋楚文化都不同,没有半点浪漫主义色彩,完全奉行实用主义。你看东方诸侯出了孔子孟子墨子这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师,出了老子庄子这样沉思宇宙人生的智者,出了屈原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而三晋没有,都是出新型实用型人才,不是法家就是纵横家。

2、魏文侯的人才政策,刺激魏国法家、纵横家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进入战国后,继承晋国衣钵的魏国率先称霸。

历史学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有这么一段评价魏文侯魏斯的话:“魏文侯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邀誉于诸侯,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战国时代的“养士”风气,并不是后来战国四公子才有,而是从魏文侯开始的。

魏文侯的人才政策是开放的,他四处收拢名士以为己用。譬如说,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为师,与著名学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师亦友,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处时,总是毕恭毕敬。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无疑使他很快声名远扬,天下英雄才士纷纷从各地赶来,投奔魏斯。除了以上几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吴起、李悝、西门豹乐羊等人,一时间人才济济。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本土的法家、纵横家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著名法家代表李悝汇集各国刑典,编成《法经》一书,后来这也成为魏国的法律依据。《法经》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部法律文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李悝变法对战国诸国变法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蓝本,后来吴起在楚的变法,商鞅在秦的变法均受李悝的重大影响。而吴起与商鞅,都是从魏国去了别的国家。

在法家兴盛的同时,纵横术也走向繁荣。

法家与纵横家,虽侧重点不同,都是强国之术。法家重在制度,纵横家重在外交,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如果能结合在一起,就相当完美了。

在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独树一帜,是战国时代最显赫的思想流派之一,其特点全在于“实用”二字,他们不是啃书本,更不是读死书,而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诸侯之间游走,以种种外交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兴风作浪,纵横捭阖。

魏国出的纵横家最多,但是为什么像张仪、范雎这些纵横家在魏国混不下去,到秦国却如鱼得水呢?

3、从人才流入到人才流失

我细细分析魏国史,大致作了以下划分:

魏文侯时代,人才单边流入。魏武侯时代,以流入为主,开始出现流失,比如吴起去了楚国。魏惠王时代,人才流入与流失相当,表现为来了又走了;比如商鞅从卫国来了,去了秦国;孙膑来了,又回了齐国;孟子来了,张仪走了,等等。在魏惠王之后,人才就加剧流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呢?有几个原因:

其一,魏国人才太多,竞争激烈。

魏国是生产法家、纵横家的大本营,要在这里混得下去,竞争很激烈啊。你懂的那些道理,别人也懂啊,怎么显得你比别人强呢?要有表现的机会,真的很少。比如纵横家大师公孙衍,在魏国时没什么名气,后来跑到秦国,没几年就当上最高的大良造。再比如张仪,在鬼谷子门下毕业,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居然在魏国找不到工作,只好去楚国打工。所以,在魏国要出人头地,太难了。

其二,魏国体制僵化了,讲排资论辈,不看你真才实学。

商鞅由卫入魏,投奔魏国宰相公叔痤。公叔痤欣赏他的才识,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希望能把国家大事交给商鞅治理。魏惠王怎么想的呢?他认为公叔痤病得脑残了,竟要他把国家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对于宰相推荐的人,魏惠王不仅不重视,在公叔痤死后,也没有给商鞅安排工作。商鞅一下子成了失业青年,正好秦国发了招工广告,他就前去应聘了。

再比如范雎。同样是纵横家,范雎比张仪好点,在魏国找了份工作,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了门客,但这份工作差点要他的命。出使齐国时,由于表现出色,齐襄王很欣赏他,送给他一个大礼包。不想回国后,因为这个大礼包,范雎遭到审查,被怀疑有卖国行径,差点被活活揍死。大家看看,表现得太好,反而遭到嫉妒/怀疑/猜忌,魏国已经不是魏文侯时的魏国了。在这种氛围下,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就是必然了。

秦国则相反,在秦孝公之后,秦之人才政策最开明,不看资历,不看背景,只看你的真才实学。只要有真才实学,可以一下子从布衣提拔到相国。秦国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富国强兵”,需要的不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儒墨,也不是玄奥的道家/阴阳家,而是最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法家与纵横家。因此,秦国崛起之关键人才多来自魏国,并非意外。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赢了会怎么样?刘备会灭东吴一统三国么?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成为了获胜方,那他能完成最后一统三国的伟业么?如果刘备真能灭掉东吴的话,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件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当时东吴的领地还是要比蜀国大很多的,而且综合实力肯定也是东吴会更强一些。刘备决定北伐后,孙权之所以会派人求和并不是怕刘备,而是怕他跟刘备交手时,曹魏会乘机

  • 曹丕有哪些著名的作品?曹丕的诗为什么没曹植的出名?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曹操、曹丕和曹植都是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也是属于顶级的水平,但总感觉曹丕的著作没有曹植的出名,曹植我们都知道他的七步诗,那曹丕又有哪些作品呢?其实曹丕的著作一点都不比曹植少,诗歌、散文、赋曹丕也是样样精通,只是我们在课本里没怎么学到过曹丕的诗所以这块会显得比

  • 独孤九剑和葵花宝典哪个厉害?金庸亲口回答独孤九剑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独孤九剑是金庸小说中最神秘的人物独孤求败所创造的招式,也算是顶级武学了。不过要是拿独孤九剑和葵花宝典比较的话,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金庸就亲口回答过,他说独孤九剑更厉害一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或许令狐冲的武力排名又能上升几位了。其实独孤九剑和葵花宝典并没有很明确的胜负关系,那这个评判标准是

  • 免战牌有什么用?免战牌等于是投降么?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大家还不太知道古代战争还有免战牌这个东西,那免战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有一方拿出免战牌仗就可以不打了么?那肯定也是不现实的。那免战牌和投降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对方强攻免战牌不就失去意义了么。感觉免战牌好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毕竟古人非常讲究礼节不会乘人之危,但是极端的情况就是你挂了免战我

  • 纣王妲己成代言人是怎么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纣王和妲己其实已经要追溯到商朝了,时间真的非常的久远久远,但是如果懂一点历史的人也知道了这两个人其实不能算是正面称道的人物了,因为一位是昏君,一位是混乱朝纲的妖女了,但是最近有人把这两个人作为了景区的代言人,想必这个景区的负责任人应该是没有读过历史的吧,所以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

  • 乾隆皇帝帽子上的饰品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乾隆独有?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仔细看乾隆皇帝带的帽子上,会有一个金色的饰品,而且别的皇帝好像就从来没过,这个乾隆的专属物品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乾隆皇帝对各方面的讲究都是比较多的,而且也非常有性格不想什么东西都和别人一样,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不过皇帝的所有家事和私事百年来都由内服务负责,想要打破也是不容易。所以这个金色饰品应

  • 盘点三国时期的五大蠢才,这两人联手何愁天下不得?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人物什么武将什么谋士,都感觉各个都武艺高强,各个都智力超群了,但是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一些地方一样有聪明人,也有些地方一样都是傻瓜,所以三国时期一样是有很多傻瓜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盘点盘点三国时期的五大蠢才,如果其中有两个人联手的话,你会发现这天下其实得来真的很容易了,哈哈,挺有意思的,别

  • 皇陵修建需要多久?汉武帝的皇陵竟修了53年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秦皇陵,很多人都认为它应该是全国最大的坟墓,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中国最大的皇陵是茂陵。茂陵躺的不是别人,是汉武帝刘彻。这个皇陵就厉害了,当属中国最大的坟墓:陪葬品比秦陵还多,修了53年,打破7项历史记录。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

  • 蜀国怎样才能避免灭亡?诸葛亮北伐是蜀国衰败的导火索么?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蜀国之所以会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就是因为诸葛亮不在了。但实际上,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还存活了29年,这个时间也算比较长了。所以诸葛亮的死和蜀国的衰败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蜀国到底是怎么被灭掉的呢?其实蜀国连年北伐已经元气大伤,如果蜀国想要避免灭亡可能还是需要先把内部各项事务给整顿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什么意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典故出处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秦国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一直不得民心,所以很快政权也被推翻。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写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在说哪怕楚国只剩下三个族氏,也能把秦国给灭掉。比喻弱小的力量只要能团结起来一样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