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古代买房限购吗?

古代人是怎么买房的?古代买房限购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07 更新时间:2024/2/21 3:19:05

买房已经成了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话题,房价高也是每位年轻人的痛点。那在古代的时候,当时人们是怎么买房的呢?其实古代人的房子面积是要比现代大很多的,而且一般不会选择轻易搬家,可能世世代代都住在同一个地方,不过具体的房价也是要看地段的,都城的房子肯定就会贵一些。限购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例如汉朝的时候刘邦就限制了大臣们可以盖房的土地,也就相当于是限购了。

如今我们拼命奋斗,为的就是能买套房,有一个安身之所,可是现在房价的起伏大大超乎了我们的预估,买房成了生存的负担,有些人累苦累活干半辈子,可能都买不起一套房子,国家针对这种情况,也一直在控制房价,可这价格就是降不下来,那么古代的房子也是这么贵吗?古人又是如买房呢?咱们今天就穿越回各朝各代看看当时的房价水平。

“首都”买房一样难

我们都知道大城市的房价贵,相比起来,跟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甚至能差出数十倍,其实,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比如,唐朝写《长恨歌》的大诗人白居易,他三十出头参加工作,还是当时的正二八经的公务员,官位是正九品校书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事业单位的初级干部,而且当时的工资待遇也不低的,每个月能拿到一万六千钱,减去每个月杂七杂八的开销,还能存下八千五百钱,但是就这样存了十年,他也不够钱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没办法,他只好跑到陕西的渭南城(就像北京附近的通州)置了套房产,平时在长安租房上下班。

刘邦的限购政策

西汉建国后,皇帝刘邦就为了奖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搞了一次大型的分房分地运动。这次分房分地是按照“爵位”标准进行的,在秦汉时期,爵位被划分为20等,以下最高的爵位为“彻侯”,最低则为“公士”。如果你身为彻侯,朝廷就会分配300亩(约合20万平方米)地给你当宅基地,任你在之上建房;而最低级的“公士”,朝廷也会分给你一块长宽各为30步(1步相当于1.43米),即1840平方米的土地让你来盖房。

但朝廷同时也颁布了一个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这是什么意思呢?想买房子?可以,只能购买与自己的宅院相邻的房屋,这也相当于现在的限购令,是当时限制房产交易的一项政策,这样做也是因为跟当时的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朝廷主要由人头和财产为依据征税,而家有多少人多少财产,全是人们自己上报的。为了避免偷税漏税,朝廷鼓励邻居揭发检举。一旦你有什么蛛丝马迹,作为离你最近的邻居,可就发了一笔横财,因为当时偷税漏税的话,财产直接充公,你的邻居还能得到你的一半家产,怕不怕,刘邦这招够狠吧,这个政策也限制了频繁搬家的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买卖房屋要先问亲邻

到了唐朝之后,买卖房屋的限制比秦汉时要松了不少,但是还是有一条现在看来有些“霸道”的要求:想要卖房,一定要先问亲友要不要,亲友不要再问邻居,邻居也不要,或者亲邻出的价格不公平,你才能将房产卖给他人。到宋朝时,条令更严了,想卖房?先弄个“问账”,相当于一份合同,上面得写清楚自己要卖房的原因等等,并且只有你的所有族人还得加上邻居全签字同意你卖房,你才能合理出售你自己的房屋。

其实,这种规定不是为了控制房价,而是为了保护当时的宗族制度。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就是宗族制度,一切的不动产在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都是个人与族人所共有的,尤其是房屋这种由祖上遗留的房产,如果未经叔伯兄弟同意就出售,很可能伤害其情感与利益。为了维护这种基础制度的稳定,减少宗族内部的纠纷,朝廷规定在卖房前一定要先征求亲属的同意,也为了政府能更好地控制每一户居民,减少征税、破案、统计人口的难度。

控制炒房的高招

在明清时期的房市,更加不可能有炒房的人了,没有人想去囤积房屋,原因就是推出的“找房款”制度。找是找补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刚开始我卖房时卖了你1万块,过了些日子,我发现房价已经涨到了5万块了,那么我拥有一次让你“找补”给我房款的机会,即卖方买方追讨一部分货款,以补足商品的价值,在这样的政策条款下,谁还没事去炒房卖房?折腾了一圈,还是这点价值。

这里有一个案例,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江苏省武进县的居民刘龙将自己的一亩八分地以七两银子的价格卖了出去。时隔八年,刘文龙以“原价轻浅”为由,又委托中介向买主找补了一两银子。自明清到民国时期,找房地款的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允许卖方“凭中公估找贴一次”。即使买卖双方已经钱货两讫,房子也过户到买主名下了,如果后来房价涨了,卖方仍有权利让买方再掏一次钱!而且在历朝历代,朝廷往往都会限制一个人拥有园宅地的面积。如果购买超过指标,那么每超一亩就得挨十大板!

原来古代的房地产政策这么严厉,对比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在中国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如何防止官员冒名顶替?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在中国的古代其实有的人做官之后吧是要走马上任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时候如果距离自己做官的地方比较的遥远的话,那么当时的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提前跑到这个人要去当官的地方冒名顶替怎么办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很有趣味的啊,那么这样的问题到底怎么避免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 古代下毒为什么都是在酒里而不在茶里下毒?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在古代,人们很早便有了喝茶的习惯,跟饮酒都算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休闲方式。但为什么每次看到要下毒的时候都选择酒而不是茶呢?实际上在酒里下毒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古人酿酒的纯度不会很高,所以酒精会非常的重,混入其他的味道也分辨不出来。而茶主要就是看色品味,如果有一点不对劲就会被发现,所以酒里下毒也

  • 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疯掉?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也许有很多人曾经听说过“范进中举”这个词或者这个故事,对于其中的主人公范进考中举人之后高兴得简直疯掉的样子表示很不理解,中个举人而已,为什么就这么高兴?这是一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出自清朝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这本书是一本讽刺文学作品,范进的故事自然也带有讽刺意

  • 故宫养心殿需要多久修好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故宫的修缮问题其实也还是挺复杂的,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搞得清楚的,最近啊故宫养心殿也要开始修缮了,那么这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话说故宫养心殿修缮非常的复杂,几天的情况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静休,故宫养心殿将在下周正式动工修缮,工程预计持续一年时间。所有参与工程的六作官

  • 刘贺被废黜帝位后,汉宣帝为什么要封他为海昏侯?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西汉时期的刘贺啊其实也是一位非常悲剧的帝王级别的人物了,话说这个人也非常的搞笑和有意思的,他被废黜帝位之后呢,汉宣帝竟然还封他为海昏侯,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话说是为了羞辱刘贺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废帝刘贺被封为“海昏侯”是因为他的

  • 清朝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清朝冷知识揭秘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最近清宫剧又火了起来,但电视剧毕竟做出了很多美化,那你想知道真实清朝到底是怎样的么?这次就为大家讲几个清朝的冷知识。其实清朝人的生活和明朝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当时很多西方的东西已经传入中国。所以生活上的娱乐项目也多了起来,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好日子也就不多了,到处都是殖民地还要遭受列强的欺压,从这

  • 魏种为什么叛变?唯独魏种不会背叛我竟成笑话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背叛叛变这件事情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在三国时期这件事情好像还是特别有说法的,因为三国时期有三个国家啊,这家不行待另外一家啊,但是不管你是怎么去换主子如果真的换多了你会发现最后还是会背负骂名的,所以忠义真的很重要,但是在魏国有一位叫“魏种”的人,他是曹操的心腹,曹操非

  • 如果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那还需要和亲么?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是一直搞不定匈奴那边,所以只能和亲了事。但是派过去的公主基本上也没什么好日子过,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也没解决多少。如果当年刘邦不杀韩信,派他去攻打匈奴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不需要什么和亲了,韩信的军事能力当时已经达到了最强。但是刘邦却非常忌惮韩信,对于一个帝王来说

  • 关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关羽是看不起孙权么?

    野史秘闻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两国结盟,一般会用联姻的方式表明忠心,所以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但是当孙权为自己的儿子提亲的时候,却遭到了关羽的反对,为什么关羽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呢?有人说是因为关羽看不起孙权,孙权作为东吴皇帝还要被关羽嫌弃么。实际上关羽也是担心自己的女儿嫁到东吴日后会被当做人质,同盟关系并

  • 理发店门口的三色柱是干嘛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理发这个事情人人都分不开的,难的女的老的少的,古代的现代的,所以理发也还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但是剪头发的你每次到理发店门口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发现有一个三色柱在转啊转的东西,没个理发店都有,但是就不太知道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难道是为了标识自己是理发店,为了吸引用户用的?下面我们就着理发店门口的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