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邓艾是怎么死的?邓艾不死司马家至少提前10年完成统一

邓艾是怎么死的?邓艾不死司马家至少提前10年完成统一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4/2/1 3:20:21

三国几乎是把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都讲了个遍,就算是你最亲近的人你可能也要堤防着。要说三国里有很多人物都是惨遭陷害而死,邓艾就是最典型的人物之一。邓艾算是司马家最得力的部下了,但是却惨遭钟会的陷害惨死,邓艾算是灭蜀的大功臣,没有了邓艾司马家又多花了十几年才灭掉吴,可见邓艾对司马家的重要性。

每一个开国皇帝,在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时,都希望可以传至千秋万代,可是自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大清灭亡,没有一个朝代,给够做到这一点,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汉王朝自然也不例外。汉祚绵延四百余年后,先有宦官乱权,后有董卓祸乱朝纲,天下大乱的帷幕逐渐拉开,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掉东吴,这才又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政权,也就是说,整个乱世持续了近百年。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如果曹魏一个名将不早早冤死,三国分立的局面,可能提前十六年结束。这个名将是谁呢?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了的名将邓艾。邓艾,字士载,是荆州义阳人,他年幼时家贫,曾经仅是一个放牛娃,长大之后虽然进入了官场,却仅是担任典民都尉学士、看守稻草的小吏等不入流的职位。可是邓艾胸怀大志,且喜好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勘测地形,自己琢磨什么地方适合驻扎兵马,什么地方适合埋击敌人等,就算被人嘲笑也毫不在意。《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诚不欺我等,邓艾蹉跎多年,终于当上了典民功曹,得到了去洛阳汇报情况的机会,并有机会见到了司马懿,其才能得到了赏识,先被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之后又担任了尚书郎一职。不过他的进升之路,并没有就此中止——不久之后,司马懿派他去东南一带考察屯田一事,他回来之后,不但提出了兴修水利,以便于屯田的建议,还提出了大规模屯兵的设想,认为这样可以为伐吴做好充足的准备。他的两点提议都得到了司马懿的认可,并得以实施。《三国志》称:“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大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意思是说,曹魏在淮南一线,随时可以进入战争状态,兵源和粮草都充足,是邓艾的功劳。

之后,他被调征西线,去抵御蜀汉的北伐,成为了姜维等人的劲敌。虽然姜维在北伐之时胜多输少,却几乎从未在邓艾手上占到过便宜。时间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曹魏把持朝政的人,变成了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当时因为司马昭的属下杀害了皇帝曹髦,司马昭自己辞掉了晋公之位。为了积累战功,司马昭把主意打到了蜀汉,并发动了灭蜀之战。这一战开始之前,大部分朝臣都不认可,邓艾也不例外,他们都认为蜀地易守难攻,很难一战灭蜀汉。司马昭其实并没有真的打算让刘禅灭国,他只是想要战功而已,所以毅然决然的下达了伐吴的命令。

那一战中,主将是钟会,邓艾的作用仅是牵制姜维而已。可是当姜维甩开他,前往剑阁阻挡钟会之后,他并没有追赶,反而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城下。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冒险之举,竟然成功了,他一举成为了灭蜀最大的功臣。可是这个时候,钟会不乐意了,因为钟会本就怀有异志,想据蜀地而自立,于是他联合监军卫瓘等人,一起诬告邓艾谋反,从而导致邓艾被收押。后来钟会自己谋反失败被诛,卫瓘害怕邓艾回到洛阳之后被平反,从而让使自己受到牵连,就是命人追上囚车,杀死了邓艾。一代名将,一个灭蜀最大的功臣,就这样被诬告,含冤入囚车,然后不明不白的死亡了。

众所周知,蜀汉公元263年灭亡,两年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以晋代魏,又过了十五年,东吴才灭亡,华夏大地才再一次大一统。或许邓艾不早死的话,司马家族的统一大业,不会拖延这么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邓艾早在司马懿时期,就已经开始为伐吴筹谋有关,还与他在灭蜀之后提出的建议有关。

《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后,他曾上书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意思是说,他认为灭蜀之后,立马伐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应该一边在蜀地煮盐炼铁,一边制作舟船,准备伐吴之事,与此同时还对东吴晓以利害,就可能不战而屈吴。

分析到此处,我们不难得知,不管以邓艾之前的战功而论,还是就这一建议本身而论,他都能够迅速灭掉东吴,替司马家族提前完成统一大业。只可惜,他并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事业,便含冤而死,而司马家族而又等了十余年,才成功灭吴。可以说,他的死是曹魏第一冤案,令人唏嘘,而司马家族失去他,也是一项不可挽回的损失。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孙权是不是三国里最没野心的皇帝?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定在鄂州?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活的时间都要长,很多人说孙权没有野心,安定一方就满足了并没有统一的想法。不过吴国能一直保持人和就跟孙权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孙权可能也想统一,但是这个代价太大。想要战胜魏国太难,而蜀国又不太好动,搞不好还帮了魏国一手,所以也只能把蜀国放在一旁用来牵制魏国。后期蜀国又不能再继续等下去

  • 赵云的师傅是谁?都说是童渊其实另有其人!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的清楚的,真的是义薄云天啊,不仅仅是武艺高强,而且忠贞义胆,其实更多的人还是喜欢赵云的武艺,毕竟这是多人的梦想,最近也有很多的网友都说了,赵云这么厉害那么他的师傅到底是谁呢?有的人说是童渊,但是童渊在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啊,那么到底是谁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我们

  • 戚继光和努尔哈赤谁更厉害?

    野史秘闻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大家也知道的戚继光在中国的历史上还真的是很给力的,当然了也是战功显赫啊,但是其实关于他的名气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不算高的,其实大家也知道,那就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其中作梗啊,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辩一辨如果戚继光还在的话和努尔哈赤PK谁会更加厉害?谁的军事才能更加厉害,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如果戚继光还

  • 诸葛亮准备了这么多年祁山之战为什么还是输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对蜀国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作为神一样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也十分出色,不过,也有失败的时候,祁山之战准备了这么多年,结果到最后还是输了,让人感到是很意外和失望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吗,是自己的准备不足还是对手实在强大。诸葛亮精心准备了数年之久的一出祁山之战,没想到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便宣告破产。这场仗

  • 曹操如果能多活10年魏国能不能一统天下?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三国里,各国初代君王要属孙权活的时间最长,这也和吴国“人和”有关,没那么多的内部斗争。而曹操算是第一个死的,其实按照曹操的才华如果能多活10年,很可能早就完成统一大业,不过曹操的后代活的也都不长,不知道是不是天妒英才不让他曹家接过统一的大旗。曹家的内部斗争就厉害多了,曹植和曹

  • 诸葛亮成蜀国一把手为什么还是很穷?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真正的掌权者,虽然刘婵在位但是威望明显差了诸葛亮好几个档次,如果诸葛亮想自己上位也是易如反掌。不过就算诸葛亮拥有这样的权利,为什么一辈子还是很穷呢?要说诸葛亮的志向是要兴复汉室,所以一面没达到目的就不休息,对于诸葛亮来说根本没时间享乐,所以钱财对他来说根本就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 刘关张哪个武功最高,刘备是里面最弱的吗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古代,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起来武功这个词,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各种武力值的武将满天飞,我们还给他们排了一个序,看谁才是最厉害的,关羽赵云张飞可以说是很厉害的了,那么这个看着很虚的刘备,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就让人很好奇。在《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天下皆知,在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刘关张三人的

  • 古代结拜为什么要喝血酒烧三把半香,有什么寓意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结拜的时候是有一个仪式的,这种仪式很多人都曾今模仿过,感觉还是挺强烈的,但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结拜相关的内容,说起来古人对这些东西还是挺讲究和看重的。提到古人结拜,小编我马上就想到了“锸血为盟”,而所谓的锸血为盟则指的是把牲畜的

  • 三国时取名怎么都取一个字?其实都是王莽做得梗啊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其实很多网友应该发生了,那就是不管是在电视剧还是在一些小说里面,大家知道的人的名字其实好像是两个字的,除去姓的话,那就是一个字,什么赵云啊,什么潘凤啊,什么华雄啊,有的人说了诸葛亮,其实诸葛是姓嘛,所以亮也是一个字,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都喜欢取一个字呢?其实这并不是当时的人懒,而是因为王莽

  • 为什么古人死后嘴里都要含东西?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古人死之后都会含着一个东西这件事情还是很有说法的,其实小编的记忆中好像慈禧是有含夜明珠的,那么也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古人死后会往嘴巴里面放东西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这个事属于中国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丧葬习俗,含的东西叫口含,直至如今很多农村仍然保留这一传统。不论什么身份,人死后嘴里都要含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