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古人的"三不孝",指的究竟是哪些?

古人的"三不孝",指的究竟是哪些?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20 更新时间:2024/1/30 4:47:19

自古以来,孝道一直都是人们十分推崇并且重视的,包括现今的社会,家里的长辈、学校的老师都会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尊长。我们也经能在影视剧或者书中看到一句话,讲的就是孝顺需要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但是,除了无后为大,基本上都不会再多说,所以也就很少有人知道。那么,除了“无后”这一条,还有哪两条会被认为是不孝的举动?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

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的话进行了注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由于断绝后代才是最大的不孝,因此舜为了不绝后,不告知父母便娶妻,在明理的君子看来,是可以理解的,就和禀告了差不多。

古代有三大不孝。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降魏后为什么刘禅封公孙皓封侯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到三国的后期还真的就是曹魏统一了天下了,说起来也是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死了多少人,几代人的人的心血啊,所以最后的统一还是非常的不容易的,但是最后东吴和蜀汉也都是降魏了,但是这两个降魏后的主公却的遭遇不一样,刘禅封公孙皓封侯,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爵位被分

  • 薛举为何会成为李唐王朝建立的阻碍?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在唐朝建立以前,曾有一个从隋朝就在北方称雄的人,薛举,他甚至还在兰州称帝,立后立太子,当世人们甚至还称他是再世的项羽,也曾经击溃过唐太宗李世民。很多人也都感慨,如果不是薛举英年早逝,隋唐的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这样一个能让李世民都差点栽下来的人,又究竟有多厉害呢?在中国历朝历代的

  • 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失败哪个更致命?蜀国刚好两个都碰上了

    野史秘闻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总有人喜欢问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失败哪个对蜀国的影响更大,实际上蜀国这两项都给碰到了。荆州也丢了夷陵也败了,关羽死后刘备大怒要伐吴替关羽报仇,本来孙权不想迎战还说赔部分荆州给刘备,但是刘备没要,估计刘备心里也明白就算要了,也没能力来守始终还会被孙权夺去。说到底还是因为关羽死了,这是蜀国最大的转折点。

  •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后边半句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现在于很多的人都喜欢说一句话那就是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的以及就是人们希望什么人出现的时候,什么人就出现了,比喻非常的及时,那么,有不少的网友也是在问小编,说曹操曹操到的后一句是什么呢?小编也是很好奇,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说曹操曹操就到,相信听到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

  • 诸葛亮用人为什么不行?诸葛亮两次用人失误却是手下背锅?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诸葛亮应该是三国里被神化最严重的人物之一了,其实看诸葛亮掌权蜀国后,蜀国各方面都没什么实质性的长进,而且还衰落了不少。而且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一直被质疑,其中马稷和魏延算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误,从大战略来讲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的失误,但是诸葛亮抓住马稷违抗军令这条就把马稷给斩了。诸葛亮死后姜维北伐胜绩更多一些。

  • 孙殿英除了盗清皇室陵地还做了哪些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趣事

    慈禧太后是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可以说非常的有谋略,有胆识。同时,慈禧太后的野心非常大,为此,慈禧太后从自己开始掌权便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以至于最后被孙殿英翻了个底朝天。那么,有不少的网友也是在问小编,孙殿英除了盗取清朝皇室以外还做了哪些事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

  •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是不是就知道蜀国不行了?蜀汉灭亡之际靠什么挡住了孙吴

    野史秘闻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夷陵之战后蜀国上下遭到重创,也是蜀国最大的一次惨败,几乎相当于是全军覆没,也间接宣判了蜀国从三国中率先走向衰败。刘备死后估计诸葛亮也遇见了蜀国的未来可能翻不了身,但也不能坐以待毙,所以诸葛亮和姜维不断北伐直到蜀国灭亡。不过蜀国灭亡之时,孙吴打算趁火抢劫,好在一位将领及时阻止,但是这个胜利好像来的太晚

  • 各个"演义"究竟有多少内容可以相信?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古代的“演义”名著流传至今,亡轶的不知多少,尚存的仍不计其数。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常与人探讨其中的人物故事,久而久之,甚至有很多人将它们当做了正史,一代代流传。然而,之所以会加上“演义”二字,正说明了这些书的虚构性,即便是历史演义,也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上

  •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著名事件是假的?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但是我们好像对三国这短短60年间发生点事情尤为好奇,当然这也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功劳。不过《三国演义》始终是一本小说,里面有很多著名事件都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可能我们也会觉得很神奇,古代打仗太讲究计谋,往往一个小细节就决定了一场大战的胜负,所以才会有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以

  • 兵马俑为什么不戴头盔真正原因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兵马俑小编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兵马俑是当时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从自己上位便开始筹备自己的陵墓,可谓是煞费苦心。兵马俑也算作是世界奇迹之一了。在兵马俑坑里面,没有一个兵马俑是重复的,非常的精致非常的出神入化。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兵马俑为什么不戴头盔呢?兵马俑有头盔吗?具体的小编也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