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假的都是假的,你以为古人就不秃吗?

假的都是假的,你以为古人就不秃吗?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975 更新时间:2024/1/24 17:49:16

对头发的忧虑和关护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遮瑕,款式各样的假发被创造了出来,解决了很多人的烦恼。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截图

其实,假发在中国的流行根本不是一个新鲜现象,它已经有了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关于假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朝。不过,那时假发还没有这么直白的名称。

《诗经》中的假发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就提到一种假发称作“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周朝有专门掌管冠冕的官员叫“追师”,也就是御用的“造型师”。据《周礼·天官》记载:“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毛传》也有解释:“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这就是说,“副”这种假发只有王后、君夫人这样有显赫身份的妇女才有资格佩戴。而副、编、次就是我国最早的假发。“副”或许跟“覆”有关系,也可能是覆盖在头上的,类似后世的步摇。“编”呢,应当和“辫”类似。“次”,则是指把长短头发依据一定次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布。然而,这几个名称流传并不深远,比较流行的是“髲 [bì] ”和“髢 (鬄)[dí] ”

正巧,这首《君子偕老》紧接着就提到了。前面关于“副”的内容是在讽刺卫宣公的夫人宣姜,嘲笑她还需要戴假发。而“邦之媛”则大不一样,“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鬒是乌黑浓密的长发,“髢”就是另一种假发。

“髢”出现在史书中,时间较早的当是公元前478年,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这是一个异常残忍的故事,同样是发生在卫国。卫庄公在城楼上远远看见戎州己氏之妻拥有一头绚丽柔美的长发,再联想到自己的老婆……竟然替老婆嫉妒了起来,强行下令剪掉己氏之妻的头发送给自己的妻子吕姜作假发“髢”。

同一时期的《庄子·天地》也有关于“髢”的记载:“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这里叙述的故事就正常多了,当时的人头秃了,就好好安上假发,跟病了吃药一样天经地义。

这个“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释名》记载:“鬄,剔也,剔刑人之发为之也。”

说明“髢”是取材自罪犯的头发。如此,商周之际的“髢”应是一束使原有头发更密、更长的他人之发。《礼记》讲卑者侍奉君子之礼时,有“敛发毋髢。”“髢”与“敛发”相对,说明“髢”有下垂的特点,应当是直垂的假发,而非后世常见的髻状假发。这一形制也符合先民的发式习俗。在当时,中原还未开始流行起发髻,比较常见的就是披发和辫发。“绸直如发 ”正是当时人们对头发的审美标准。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今天的“黑长直”。

所以,一些头发稀少的妇女为了增加自己头发的长度,往往需要在尾端接续一段假发。

有没有跟“髢”有关的更直观的图像?我们可以从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学10号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纹饰上一窥究竟。图中有一个场景刻画了梳长辫的妇女在树下劳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中有些妇女留着长辫,而辫梢处有一段交叉的短线,下面便是所接的假发。

四川成都百花潭铜壶纹饰

至于另一种假发“髲”,《诗经·召南·采蘩》同样有过描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里的“被”就通假“髲”。僮僮,为竦敬的样子;祁祁,是形容假发丰盛。

这里的“髢”应当只是说法的惯用, 泛指一切形制的用以装衬的假发,已经淡化了专有的含义。但在发髻早期的垂髻式样中,如汉初盛行过的椎髻、堕马髻、反绾髻等,仍然沿袭了垂发的习俗,发髻挽得很低,几乎垂至腰际。所以在使用假发时,依然在末端垂系。考古出土的木俑能够直观显示这种“髲”。比如,马王堆出土的侍女俑,头戴束状假发。而假发并不只是女性的专利,也有男性佩戴者。比如湖北包山楚国墓葬中的男性武士俑,同样也系着假发辫。

左: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右:湖北包山楚国墓葬男性武士俑

更有意思的还是考古发现的假发实物标本。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辛追老太太,在下葬时头上仍戴着呈髻状的假发。与之相比,真发稀疏纤细,虽无白发,可发色已然偏黄。更有意思的是,经过血型鉴定,考古工作者发现辛追夫人是A型血,而这束假发却是AB型血,显然是来自别人的长发。无独有偶,随葬品中还有一个漆奁,里面稳妥安放着一束备用假发,这就说明了辛追夫人是经常更换假发的。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假发

髻与假发

《阿房宫赋》中写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宫中嫔妃“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的风尚。一时之间“鬟晓秦宫,竞萦妆之缭绕”,皆是因为秦始皇好神仙术,要求宫中妇女梳神仙髻。

洛神赋局部,女神高髻

神仙髻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此后,汉朝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编梳方法不同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如步摇髻、堕马髻、缕鹿髻、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同时,假发的运用也极大推动了髻的造型水平。

古代女子发髻样式

“假髻”的说法也就是在汉朝流行起来的,最初只写作“假结”或者“假紒”。《后汉书·舆服志下》载有:“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耳。”这本来是一种在正式场合才佩戴的首饰,但是却逐渐风靡开来。虽然假髻一般都比较沉重,无法时时刻刻都戴着,但是上至贵妇小姐,下至平家女子,都喜欢佩戴。即使家境贫寒,无力购买的女子,也会在出门参加活动时,向他人借来假髻,跟上潮流。

唐朝国力鼎盛,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妇女的发型也越梳越高大。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那些俏皮可爱的三彩陶女俑和《簪花仕女图》了。

不过,唐朝初期并不十分流行假髻,人们仅仅是“摘遗发之美者缕束之,杂发中助绾为髻”,在头发中加些假发略作装饰。

《簪花仕女图》

对假发的不热情只是暂时的,《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杭半翻髻,又梳反缩髻、乐游髻。”结果一时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在唐朝,假发和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主要以高髻为主,同时也继承前代的动态之髻,品种更加繁多,式样更加新奇。高髻中常见的有飞髻、危髻、云髻、螺髻、三角髻、回鹘髻、峨髻等。单靠真发很难完成高大浮夸的巍峨造型,此时,假发的功用就凸显出来了。这些高髻必须借助于假发以及金属或木质的假发架。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

这种疯狂的高髻竞赛甚至引起了朝野震动,唐高祖对于女性喜爱梳高大发髻表示相当疑惑,便询问近臣令孤德棻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孤德棻认为头在身体的最上部,以人的身体而言,帽子、发髻是最重要也是最醒目的装饰,能够显出人的尊贵。所以,古人将其看得比君主还要重要。

但假发的数量毕竟有限,这时木质、纸质或者丝质的假髻也开始成为替代品,时人称之为“义髻”。后世代指女性的“巾帼”一词,原意就是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貌似发髻的饰物。

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就特别喜欢佩戴假髻。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当时就有童谣唱开:“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既是对乱世惨祸的感怀,也是对美人命运的唏嘘。同时也说明了杨贵妃对假髻的喜爱早已流播天下。

古代女子发髻样式

宋朝沿袭晚唐、五代遗风,盛行高髻,发髻样式高大,多逾尺。当时大城市出现了专门制作、销售假发的店铺。后来,大概朝廷感到这种祟尚高髻和佩戴假发的风习,有悖于民间简朴风气的养成,遂发布诏令,禁止妇人佩戴假发,也不能梳高髻及高冠。然而,这种粗暴的禁止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南宋理宗时,宫中时兴另一种高髻,叫做“走不落”。宋朝的髻式,虽不如唐朝那么丰富多样,但亦颇具风格。比较典型的有朝天髻、同心髻和流苏髻最为流行。

元朝女子多喜椎髻,妇女使用假发逐渐变少。到了明清两代,发髻在高度上明显有所收敛,流行的发髻样式都较为蓬松,假发的种类也随之不断翻新。这时主要流行有牡丹头、钵盂头、松鬓扁髻、实心髻、桃心髻、盘龙髻、杨篮髻、叠髻、偏髻等。《扬州画舫录》中详细描述了清朝的“假发一条街”,荷花头、钵孟头、平三髻、抓髻、元宝髻、连环髻、巴巴头、双盘髻、圆髻、风凉、麻花等各种髻式,令人眼花缭乱。清朝女子戴假发的也特别多,有双飞燕、懒梳头、八面观音等。

电视剧《还珠格格》剧照

假发交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没有特殊原因,人们是不会剪掉自己的头发。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从别人头上摘取的头发,在古代是从何而来的呢?

残暴的豪夺当然是一种办法。相较而言,比较符合规制的是对罪犯实施“髡刑”,剃掉他们的头发。这惩罚的代价自然就成了假发来源的重要渠道。

还有在特殊情况下,人们走投无路,不得不剪掉或卖掉自己的头发。《世说新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陶侃母湛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髪,卖得数斛米。”这位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他在尚未发家之前,家境十分贫寒。寒冬腊月的一天,好友范逵将要路过陶侃家门并要造访,陶母为了招待儿子的好朋友,竟然偷偷剪掉自己的头发,做成两顶假发,换取数斛米,以得款待之资。

其实,在此之前早已存在卖发获利的市场了。假发作为奢侈品尤其可以带来高额利润。《晋书》有记载:“孝武晏驾而天下骚动,刑戮无数,多丧其元。”在政治动荡或者战争纷乱的时期,一些心狠手辣且不顾道德的人为了赚钱,会直接偷取死人的头颅,剃下头发,用以换取钱财。

一般人还不会计较假发的来源,但皇家子弟可就任性了,认准了活人的头顶。在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皇帝石虎的第三个儿子石鉴就是一个既贪婪又荒唐的家伙。他天生头发稀少,非常嫉妒那些拥有一头飘逸长发的人,于是仗着自己的权势地位,逼迫其他大臣不断剪掉头发送给他。石鉴要是只把假发给自己用,大臣大概还能忍了,更过分的是,他还把制成的假发用来赏赐宫女们。更有甚者,一些大臣被石鉴直接整成了光头。那些被石鉴拔过头发的官员们当然气愤,忍无可忍之下向石虎拼命告状。石虎还算清醒,将这个宝贝儿子降职,算是暂时平息了事端。然而,石鉴后来成了石虎的继任者,剥夺他人头发这事干得更是变本加厉,因为涉及到的官员数量实在太多,大家一合计,群情激愤,石鉴只当了皇帝103天,就被臣子们杀掉了。

对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中原人而言,割发必然是件令人极度抵触的事情。于是,假发交易的链条延展到了边远地区。比如,现在的海南,在汉朝时期被叫做珠崖郡。汉朝当地官员胡作非为,剃取珠崖郡当地人的头发,拿来制作假发牟取暴利。《三国志》还记录了当地人民反抗的事件:“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髡取为髲。”在《林邑国记》中也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朱崖人多长发,汉时郡守贪残,缚妇女割头取发,由是叛乱,不复宾伏。”

但是,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买卖。到了唐朝,政府直接把割取头发列为犯罪。在《唐律疏议》中,列出了相应的法律制裁:“髡人发者,各徒一年半。其髡发不尽,仍堪为髻者,止当拔发方雨以上,杖八十。若因斗髡发,遂将入己者,依《贼盗律》。”

当时有个叫吴泽的在藁城当地方官,贪婪暴虐,经常割取百姓子女的好头发给自己制作假发,州中的官员也非常悸怕,根本不能管制他。好不容易来了个上级官员薛季昶巡查到此,调查清楚之后,直接杖杀了吴泽,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所以,当时制作假发的原料,除了用真人头发之外,还有用蚕丝或者动物毛发等仿真材料的。《酉阳杂俎》就记载了用狒狒的毛发制作假发,“血可染绯,发可为髲。”而且,这种假发颜色特别,鲜艳亮丽,非常抢眼。

此外,还有一些周边小国投其所好,直接拿头发作贡品。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就经常进贡头发,次数还不少。根据史书记载,唐高宗龙朔二年,新罗派遣运粮官金庚信,向唐朝的将帅苏定方赠送头发三十两;到了唐太宗开元十一年,新罗王又向唐朝进贡了一百两头发。这些头发还被仔细分为不同的尺寸,比如唐懿宗咸通十年,新罗进贡的头发就有两种尺寸,一种是四尺五寸长的头发五十两,另一种是三尺五寸长的头发三百两。这种考虑,都是为了方便设计与直接加工。

假发虽“假”,但来的高额利润却是真,带来的尊贵荣耀也是真。假发,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审美。

标签: 古人假发

更多文章

  • “二师兄”上位史: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猪肉?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猪肉

    一段时间,每一个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猪带来的“压力”,连续上涨的猪肉价格已不再是新闻。当然,也有专家提出可以用其他畜肉、禽肉替代猪肉,但这显然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而这也不禁让我们产生疑惑,中国人究竟有多爱吃猪肉?又为何这么爱吃猪肉呢?那现在就让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深刻剖

  • 《西游记》里的妖怪抓到唐僧后,为什么不赶紧吃掉,而一定要洗干净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游记,唐僧

    《西游记》的火爆程度毋庸置疑。时光飞逝,86版《西游记》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造梗能力”,使其仍在网络亚文化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西游记》中,为了突出求取真经的难度,作者特意给出“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设定,使得取经路上的各路妖怪都对“唐僧

  • 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上)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朱元璋十分注重家族伦理、礼仪的教育,提倡孝道,遵循亲亲尊尊思想,而等级制度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嫡长子即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教育安排各有侧重。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通过栽培皇子,朱元璋力图实现建立一个家天下的高度中

  • 传说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灭掉日本,刘伯温

    在大明“开国张良”刘伯温(刘基)一生的各类传说里,“刘伯温阻拦朱元璋灭日本”这事儿,是桩流传甚广,却又极不靠谱的一桩。以至于好些野史票友们,都发出过“刘伯温救日本命”的感慨。但这桩“历史段子&

  • 历史上那些“失败”的刺客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刺客,失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

    所谓刺客,用李白话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们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还要做到隐忍不发,以期达到干净利落、一击得手的目的。这世上成功的刺客有很多,留名青史的有聂政、要离、专诸、曹刿等等,失败的刺客也有很多,知名的有荆轲、豫让。但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偶然误入历史进程的刺客。一

  • 揭秘: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纪晓岚

    但是不管怎样,纪晓岚做官做到死,在学术盛兴的乾嘉时期,这种选择也是耐人寻味的。“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一统

  • 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是真不被重视吗?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福建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不争之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我国广袤大地的东南沿海,有一个西接华南地区,北临浙沪,南近珠三角,东望台湾岛的省份,那就是福建省。从地理位置上看,福建省既接内陆,又濒临海洋,是四通八达之地。从经济层面来看,福建省内城市泉州、厦门等港口城市从改革开放开始

  • 古代文人追起星来,也太浪漫了吧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星,古代,了吧,追起,也太,唐诗,文人,来,浪漫

    唐诗故事里,总是浪漫一词占据了大多数。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月光都照在了他的家乡。唐诗的风采不仅璀璨于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时代,而是一路助它穿越千年,停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嘴边。闻一多先生曾言:“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诚

  • 一生征战七十多场,无一败绩,战神白起的传奇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白起,战神

    大家好,这里是故宫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白起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一生征战七十多场,无一败绩。这样的战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白起之所以有这样的战绩和他过人的谋略是分不开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此战改变了战国的格局,迅速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使得

  • 乾隆为了孝敬老人举办的宴会,为何却导致3000多老人离世?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千叟宴,清朝

    今天故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孝道,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长者在家中甚至是在社会上的地位,都比幼者高出许多,这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而孝顺老人这件事,不管是达官显贵皇亲贵族,还是平头百姓街巷市民,都要做到。清朝时,有两位皇帝就曾带头,宣扬尊老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