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朱棣让数百宦官为吹箫的妃子去殉葬

朱棣让数百宦官为吹箫的妃子去殉葬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596 更新时间:2023/12/21 4:18:24

很多关于明史的着作都花了很大笔墨记述了朱元璋死后,明成祖朱棣发动叛乱,颠覆朱元璋钦点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炆的政权,自己当了皇帝这件事。朱棣,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他的狠毒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曾一怒之下杀了三千宫女。更残忍的是,连他的妹婿也没放过。朱棣在起兵反对明惠帝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的。他的倒行逆施,除了遭到朱允炊朝臣将帅的攻击和抵制外,也遭到当时驻守淮安的妹婿梅殷的坚决反对。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朱棣

驸马爷梅殷,是朱元璋长女宁国公主的丈夫,当朱棣准备篡夺明惠帝朱允炆的帝位时,梅殷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些缘故:朱元璋在驾崩时曾将梅殷诏到自己的帐前,对皇孙朱允炊说:“对于燕王朱棣,你可不要放松警惕!”然后转过头来,对梅殷说:“你是个老成忠信的人,把幼主托付给你,我也就放心了。”于是把誓书及遗诏授予梅殷,对他说:“有人敢违背誓书、遗诏,你可以代我讨伐他!”说完便撒手西去。

正如朱元璋所预料的那样,其刚死没几年,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便兴兵南下。于是明惠帝朱允炆命梅殷为总兵官,镇守南京的门户淮安。朱棣率兵马一路夺关斩将,势如破竹,很快便来到淮安城下。于是他遣人给梅殷传信,说是到南京为父皇太祖进香。

梅殷早就看穿了朱棣的诡计,义正词严地对来使说:“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其实朱棣早就将梅殷看成眼中钉,见梅殷如此羞辱自己,勃然大怒。但梅殷手握重兵,他也无可奈何,于是又派了一个使者说:“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梅殷既然接受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托孤,自然不甘示弱,竟然割去使者的耳朵和鼻子,然后放他回去,并说:“留你这张嘴,回去给燕王殿下讲讲君臣大义!”朱棣见状气急败坏,但毕竟不能把自己的妹夫如何,只好涉泅水,取道扬州,攻下了南京城。

夺得了帝位之后,朱棣哪能让这位当初不听话、与自己有二心的妹婿再领兵权?为了除掉这个大患,便逼着妹妹宁国公主咬破手指,给丈夫写血书劝回,条件是保证梅殷的人身安全。梅殷见到妻子的血书,大哭了一场,知道事已至此再无他法了,只好放弃守淮,回到南京。为了安抚梅殷,朱棣假惺惺地亲自下殿迎接,然后说:“驸马爷你劳苦了。”没想梅殷一点也不给朱棣面子,针锋相对地回答:“劳而无功,徒自汗颜。”朱棣表面上没有发作,但心中很不高兴,有了除掉梅殷的想法。

朱棣的下属投其所愿,想出法子整梅殷。永乐二年(1404年),都御史陈瑛奏报朱棣,诬陷梅殷收养了明惠帝的叛逆之臣。更为严重的是,他还与女秀才刘莫邪狼狈为奸,咒骂朝廷。

早想除掉梅殷的朱棣这下找到杀掉梅殷的借口了,于是立即罢了梅殷的兵权。但这还不足以置梅殷于死地,碍着妹妹的面子,朱棣便先将梅殷发配到了辽东。到了永乐三年(1405)冬,某日早朝,梅殷正在过桥,素与梅殷不睦的前军都督谭身、锦衣卫指挥使赵曦为了讨好朱棣,派人将梅殷挤于桥下。天寒地冻,梅殷在寒冷的河水里溺亡了。梅殷死后,这两个人散布谣言说梅殷是自杀跳河的。

但梅殷的好友,都督许成很快便将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朱棣表面上假装发怒,令司法部门严惩谭深、赵曦,将二人斩杀,没收两人家产,并派人为梅殷治丧,谥号“荣定”。有意思的是,朱棣还认为许成揭发有功,封其为“永新伯”。暗地里,朱棣则杀人灭口,将谭、赵二人处死。不过让朱棣没有意料到的是,这两个冤大头在临刑前供出了实情:“此上命也,奈何杀臣?”这种话若流传出去,自然非同小可,气急败坏的朱棣遂命人击落谭、赵的牙齿,立即抄家处斩。当初朱棣口口声声向自己保证丈夫的安全,这没多久丈夫就一命呜呼了,宁国公主当时就想到此事肯定系朱棣所为。否则堂堂驸马爷,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她找到朱棣,拉住他的衣服大哭。

朱棣便安慰公主说:“驸马为除贼而死,你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然后给梅殷隆重治丧,朱棣亲自致祭,谥为荣国公。宁国公主这时已被称为御妹,依明制进封为宁国长公主,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岁时赐与无算”,甚至连诸王也无法和这位长公主相比。梅殷的两位遗孤也都封了官职,封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次子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

关于这段内容,《明史·公主传》是这样记载的:“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寻官殷二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赐公主书曰:‘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从朱棣除掉梅殷的过程可见其内心之狠毒,手段之卑劣。事实上,这也是朱棣本性的反应。朱棣曾宠爱一个朝鲜献来的女子权氏,权妃善于吹箫,深得朱棣的爱怜。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时,就只带了权氏一人。不幸的是,权氏经不住长期的跋涉,死于回师的途中。

这时一个宫女为了达到除掉另一个宫女的目的,便诬陷对方毒死了权氏。朱棣信以为真,立即杀掉了那个宫女,受牵连的宦官达数百人。后来又因为他的妃子鱼氏与宦官私通,杀掉了两千八百多人。不过朱棣对于自己的屠杀行为也不是没有忌讳的,迁都北京之后,他命人铸造的永乐大钟举世闻名。据说清朝的乾隆帝就认为,因为朱棣诛杀建文旧臣过于惨毒,他铸这口布满经文的大钟是为了忏悔。如果朱棣真的忏悔了,九泉之下的梅殷是不是该瞑目了呢!

注:本文摘自北京晚报 作者:罗哲郁

标签: 除掉公主自己于是为了宁国朱元璋驸马

更多文章

  • 淮南王刘安是如何发明出豆腐的?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自己,日本,豆腐,发明,没有,历史,豆腐干,淮南

    在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第五集中,有个镜头掠过,很像是一盘豆腐干。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而这时候刘安的爷爷刘邦还在泗水做亭长呢,他爹刘长还没出世呢,哪儿来的豆腐干一说?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刘安发明豆腐,其实也是无意的。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

  • 古代女子穿“高跟鞋”不是为漂亮而是防走光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跟鞋,妇女,满族,女子,为了,鞋子,女性,这样的

    古往今来,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讲究的是“足下生辉”。据有关记载,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写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否则,脚还没有抬,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

  • 朱元璋贵为皇帝竟是个“护妻狂魔”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京,灯笼,姑娘,和尚,朱元璋,大脚,七家,皇后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朱元璋能够创立大明帝国,离不开元配马皇后,两人婚后的生活很恩爱。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朱元璋自打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后,任劳任怨地干活,很快就得到了郭的赏识,由一个地地道道的“穷二代”,变成了“官二代”,不仅有了官福,还得了艳福,倒插门做了

  • 慈禧冰上撒钱看人哄抢取乐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起来,太监,大家,太后,皇上,妃子,皇后,格格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

  • “东北第一城”是康熙皇帝主持修建的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修建,书院,康熙,城市,京城,甚至,一个,历史

    康熙十九年(1640),盛京城建,终于有了新的起点,玄烨批准增修盛京边墙。这意味着一盛京城有了超过以往一倍的规模,甚至有了一个国都的风范。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盛京城的模印,是皇太极在明朝沈阳的基础上改建的,原来四门加为八门,原来的十字街改为井字街。而玄烨则用夯土筑墙,再开八个边门,由

  • 皇帝挑选后宫佳丽都有哪些标准?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妃子,年龄,皇帝,女子,但是,条件,要求,生理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还是有很多的平民百姓,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去,以求谋得皇上的宠幸,从而给自己的家族也带来荣华富贵,正所谓,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皇帝选妃 只是古代选妃也好、秀女也罢,并没有那么简单容易,对于皇帝选妃,要求

  • 清朝公主结婚后却要守活寡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所以,住在,很多,公主,夫妻,不能,奶妈,清朝

    古代的公主,受电视剧的影响,给人的印象是漂亮,刁蛮,任性,身份高贵,常人更不敢高攀。所以公主也就成了多少女孩子的梦想,很多男孩子的也认为这辈子要是能娶上公主,那可真是祖上积德,三生有幸啊。可是在清朝,你的梦想可能就要破灭了,因为清朝的公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幸福。甚至很多清朝公主结婚后,都在守活寡,这

  • 秦始皇想方设法杀死吕不韦是因为这个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担心,太后,秦始皇,河南,于是,造反,事情

    嬴政继位时,年龄尚小。吕不韦常常与太后私通。秦始皇年龄渐长,而太后淫乱不止。吕不韦担心事情被察觉以后,自己会获罪。于是他求得一名叫嫪毐的人,将嫪毐推荐给太后。嫪毐拔去胡须,假扮成宦官,混进后宫,侍奉太后。太后很爱嫪毐,不久,太后竟然有了身孕。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嬴政和吕不韦 秦始皇九

  • 在宋朝当状元最受人欢迎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科举,皇帝,状元,亲自,录取,答卷,宋代

    唐代科举,考试和录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谓通关节,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约定,用不着在考场内、答卷上或在阅卷时作弊,虽不正大光明,却也不违法。自宋太祖禁止公荐,科考逐步过渡到以答卷定弃取。宋真宗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考试规则,试卷糊名弥封,不论主考官出于什么动机——受请托、受贿或是爱才,要想预定录取谁,都不

  • 他中了状元却为何受尽嘲讽?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状元,榜眼,中国,宰相,历史,有人,万历,儿子

    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杨慎考中状元,他父亲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杨慎是现任宰相之子中状元的第一例。虽也曾引起一些窃窃私语,如有人说,殿试首席读卷官、内阁首辅李东阳先把策题告诉了杨慎,杨慎才“所对独详”,但杨慎的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素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杨慎父子以“议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