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都是真的,它能准确的找到位置。
这个倒是确有其事,因为古代通信不方便,人们便创造出飞鸽传书这样的“神操作”,利用信鸽传递书信!
其实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大家都不会陌生,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就能很好的了解!
其将饲养的信鸽抓到手里,在它们的爪子下方固定一个放信件的空心木筒,然后再把需要传递的信件放到木筒里面(也可以直接把信件绑在腿上,不过这种方法容易让信件受损),最后把鸽子放出去就能实现了。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鸽子毕竟不具有人类的智慧,一个普通的动物如何能把信件准确的送达呢?
鸟儿的生存空间非常广阔,整个三维空间都是它们活动的范围。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一整天都在飞行觅食的鸟儿们,是如何准确的回到自己巢穴中的,难道它们有和飞机雷达一样的定位装置?能在天空中进行准确的航线导航?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鸟儿们之所以可以准确回巢,得益于它们的归巢天性。而鸽子由于自身基因的影响,这种天性被开发的更加完美。
鸽子的大脑对地球磁场有着非常敏感的“互动”,整个身体能做出类似于指南针一般的反应,所以鸽子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飞行,都能很好的掌握正确的方向,这也是古人会训练它们作为信使的重要原因。
第二点原因,古人的训练方法比较科学。
就算鸽子本身再有“定位”天赋,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低智商动物,如果不经过科学的训练,它还是不可以准确的完成送信任务。
古人在训练信鸽之时,大部分场所都设置在驿站之中,在开始饲养之前,工作人员会首先找到一窝完整的鸽子“家族”,如果没有特别完整的,三两只的也可以凑合。
把“鸽子一家”接到驿站以后,饲养人员会对它们进行精致的饲养,等到鸽子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比较适应了以后,驿站人员会带着某只鸽子离开一段距离,一般情况下不会太远。
被放生的鸽子因为迫切想回到巢中,就会自动“定位”家的位置,等到它们成功飞回驿站以后,还会受到饲养人员的食物奖励。
久而久之,这些鸽子就养成了“出门”以后要赶快回巢的天性,如果某些人需要向驿站传达信息,就会从这里带有一只鸽子,写完信以后把鸽子放生,这样驿站就能得到需要传递的信息了,驿站工作人员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除了这种饲养方法以外,还有一种更加高效的方法。
饲养人员将某只鸽子安放在第一个地点,在这个地点只满足鸽子对食物的需求,等到晚上需要睡觉的时候,再把鸽子转移到第二个地点。
到了第二天白天,继续把鸽子带回原先的地点喂食,反复几次以后,鸽子就会养成在第一个地点进食,然后回第二个地点睡觉的习性。
训练成功以后,鸽子会非常有规律的在一天之中往返于两个地点,这样一来位于这两个地点的人就可以进行交流了,这种方法相比较于驿站饲养更加有效。
由于鸽子的速度远远快于马匹,所以信鸽传书让古代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不过这种传书方式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成功的,毕竟鸽子不能很好的处理途中的突发事件,还有的鸽子会被天敌捕食。
所以,一般重要的大事是不会用这种办法的。比如古代传递军情,更靠谱的还是烽火与驿站。
总的来说,虽然方法不够稳妥,但也能体现出古代人的智慧,信鸽传书也算是那个年代比较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