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名垂史册的“才女”是寥寥无几。谈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以下四位: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班昭)
1,蔡文姬: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之女,自幼博学能文。蔡文姬一生三嫁,先嫁河东卫家,被掳至南匈奴后再嫁给匈奴左贤王。后被曹操赎回,在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痛苦中终成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自朔漠归来后蔡文姬嫁给了董祀。
蔡文姬原名叫做蔡琰字文姬,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2,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生于(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李清照,大致是才华最全面的一位,几乎无所不通。宋以后历代均有学者高度评价其绝伦,如宋代王灼说她“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元代杨维祯说她“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明代
蔡文姬似乎也是个热门人选,传世之作有《胡笳十八拍》以及《悲愤诗》等,宋代所刻的《淳化阁帖》收录有她的书法作品,另外,史料里还说她“通音律”,也会治史。然说到对后世之影响深远,则不及上面两位。
3,卓文君那句最著名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且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汉代文景之治时期,蜀郡临邛县(四川成都邛崃)的卓家传到了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卓家已成巨富,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3]。卓文君为四川临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
4、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唐代女诗人、政治家,有巾帼宰相之名。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