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沂蒙六姐妹和火线桥没有任何联系,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沂蒙大姐李桂芳的身上。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李桂芳突然接到联络员的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从这个地方过河。为了节约时间,让你们在5个小时之内架一座桥。”这可难住了李桂芳,齐腰深的河水,一二十米宽的河面,5个小时之内,又没有建桥材料,男人又都上了前线,只有这些妇女,怎么架桥?经过商量,终于诞生了一个独出心裁的计划:用门板当桥板,用人来当桥墩。然后分头准备,并事先进行了试验。大约晚上9点,华野的一支队伍朝河边走来。李桂芳转身对妇女们喊道:“架桥!”话音未落,妇女们就按照顺序抬起门板朝冰冷的河里走去。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看到突兀而现的桥,战士们都不忍心过,因为水里面是妇女呀,李桂芳站在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过桥……”部队首长眼含热泪,朝身后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前边,是妇女们用身体为我们搭起的桥,一定要轻踩,慢走,走中间。”战士们犹豫片刻,终于走上了这座人桥。夜色中,虽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战士们心中都明白,桥下是自己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轻轻地、匆匆地从桥上走过……一分钟,两分钟……整整一个小时,一名战士,两名战士……整整一个部队。战士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炮声隆隆的前方,她们这32名妇女却被河水冻得周身麻木,牙齿直打颤,累得瘫倒在河岸边……有谁能想到,在这些妇女中,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这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沂南“红嫂”用身体架起的通向胜利的火线桥。在沧桑岁月版块有四位老人家,她们就是当年带头架桥的四姐妹。李凤英说:“我是妇救会长,我领着上。”任修也说:“我是党员家属,我也带头上。”这块就是当年她们架桥时用的门板,王凤兰说:“这块门板伴她走过了60多年,”直到现在这块门板依然在她儿子手中保存着。这边是电视剧《沂蒙》中再现了当年恢弘感人的架桥场景,通过这一个个的原景再现,充分反映出了:我们沂蒙山区的女人是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托起了革命胜利的桥梁。(火线桥实景展)当年李桂芳率领32名妇女,就是用这样的门板架起了火线桥。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当年架桥的遗址。
: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目前还有三位健在(公芳莲、杨桂英、冀贞兰现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