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凌晨,商、周两国在牧野展开决战,到了黄昏时候,周国就取得了大胜,商王纣亦逃奔鹿台,身缠珠玉,自焚而死。
从账面来讲,当时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还是存在巨大悬殊的。周武王率领的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另外还有来自西南的八个诸侯国,有庸、蜀、羌、、微、卢、彭、蒲等国,这些都是西土的小国甚至部落,不会有多少军队。更为重要的是周武王率领的军队并未全员就位。《吕氏春秋古乐》:“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师克之于牧野。”就是说武王的军队就只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史记》记载周、商两国参战人数分别是车四千乘和七十五万军队,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是商的军队数量应该远多于周,而且牧野就是商的殷六师驻兵之处。
如此大的军力悬殊,商为什么一天只能溃败?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商的溃败早已埋下祸根。
第一:商纣刚愎自用,沉迷酒色,压榨百姓,致使贵族内部离心离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商纣本人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即所谓“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致使微子谏言不听奔周、比干强谏被剖、簸子佯狂被囚。可见商贵族内部已经离心离德。商贵族好酒是出了名的,“酒池肉林、裸体相逐”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商纣还喜重刑,动辄炮烙之法加身,时九侯之女不与商纣淫溢,便被杀死。可见商贵族内部已经是一盘散沙了,这也是商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商朝形势图
第二,长期与东夷以及戎狄的战争大大的消耗了商的实力。
商朝中后期,西北戎狄的势力已经渐渐向中原逼近,时刻威胁着商的统治。而东方的夷族如庵、蒲姑等国的壮大,更是给他们致命一击。《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东夷)分迁淮岱,渐居中土”。也就是在今天的淮河北部,泰山周边已经被东夷占有,而这些写原本都是商诸侯国的土地,比如蒲姑(在今天淄博)原本就是商诸侯逢伯陵的封国。商中后期开始,他们不得不调用大量的军队讨伐东夷,而最终的结果也只是“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另外,就在商贵族内部分崩离析的时候,周却笼络贵族,并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史记周本纪》载:西伯”礼贤下士,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柏夷、叔齐之徒皆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士在当时是属于贵族的下层阶级,这些人是当时军队、祭祀、议事的主要力量,因此得到他们,就壮大了自己政治、军事力量。而祭祀是当时重要的事务,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它的重要性,周初期就长期使用商贵族来担任祭祀的官员。
以上都是商、周两国长期积累下来的资本。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周武王制定了一个完善的克商计划和战略。当时商的范围除了商畿之地以外,北部也到了今天的河北邢台附近,南部主要是河南北部地区(主要是商的方国)。周武王没有选择先就近攻伐南国,而是直捣黄龙,攻打商的军队驻屯地牧野,要的就是迅速和离心离德的商王朝主力展开决战,然后再各个击破。事实也正如他们料想的那样,周武王甚至来不及等待“六师”,只用戎车三百,虎贲三千就与商主力展开决战,结果也是当天就取得了全胜。然后再肃清商畿周围的势力,最后又兵分四路攻取商的南国。
所以说,商在牧野之战的迅速溃败,表面上看是一日之功,实际上却是长期积累的问题的总爆发。尤其是他们贵族内部的分崩离析,更是给了他们最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