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信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信鸽爱好者驯养了两只很好的鸽子。两只鸽子多次准确无误地飞回了目的地。但驯鸽者发现,它们总是有先有后,有时这一只先回,有时那一只先到。他想:虽然两只鸽子都能飞回目的地,但它们在路上还是因为认错了路而多飞了路程。之所以有时这只先到,有时那只先回,肯定是有时那只飞了弯路,有时这只错了目标,要不然一定是同时到达的。他又想:如果两只靠在一起,共同辨认方向和目标,哪一定能更加迅速、更加准确地到达目的地了。他把这一设想付诸实行:用一根一尺长的绳子把两只鸽子并联起来,然后放它们飞行。两只鸽子不能持续不变地保持同一距离同一速度飞行,绳子使它们互相牵制,很快地从空中摔了下来,它们越是想尽快飞起。就越是牵制得紧,经过几番剧烈的挣扎,结果牵死在半路的荒野里。——只要方向和目标一致,让它们自由地飞行是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即使多少走点儿弯路也并无妨碍。取消这一点自由,它们就只能死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