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比正确的战略决策,为何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执行这个战略的平台无法实施这个策略。换言之,药是好药,但不适合北宋服用。但因为这个策略却导致了这个平台坍塌,北宋亡国。造成靖康之耻。赵良嗣是赵佶赐名,原名是马植。世代为辽国大族,但心向大宋、在童贯使辽,马值献“联金灭辽”之策,赵佶采纳其建议之后,将其改其姓名为赵良嗣。随机给宋徽宗献策:“女真恨辽人入骨,如果结好女真,与约攻辽,兴国可图也。”宋徽宗采纳,因此他多次代表大宋赴金与阿骨打约定攻辽。钦宗时期因金兵南侵,贬郴州处死。
应该说,自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两国虽然基本上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但两国的高层却始终没有把这个盟约当回事,但大辽只是想不断地从大宋这个阔佬的手里讹诈出金钱来,但大宋却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这种呼声却从未停止过,一直是大宋皇帝的梦想。也就是说大辽只想要大宋钱,大宋想要大辽的命。但大宋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属于“见利而忘义”。大宋已经因为燕云魔怔了。从宋仁宗开始,一直到哲宗等多位皇帝由于西夏问题所困扰,从各个方面都无力收回幽云16州。但大宋皇帝对此却念念不忘,执着的很。宋神宗甚至留下了“收复全燕之地者封地为王”的遗言。可见北宋皇帝对于收复幽云16州的执着。但实际上,自宋太宗开始大宋就丧失了任何武力收复失地的能力。这也是大宋国策以文制武所造成的。
但宋徽宗登基即位后,徽宗纯粹是个二乎蛋。自己没有任何治理国家的能力。除了逛妓院就是踢球,但偏偏拥有豪情壮志,希望收复燕云,功过太祖。名过太宗,权臣蔡京等也是死催,为了青史留名。极力怂恿徽宗攻辽。以建武功。当时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民间贫苦各地的起义不断就可以体现宋朝昏政。但大宋却认为大辽民生凋敝,皇帝昏庸。对之国内的怨声载道根本看不到,属于典型的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在自己黑、宋徽宗则是浑然不觉,一心一意只为收复燕云16州。但宋徽宗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惊醒了一个野蛮的巨兽。
在公元1115年,不堪辽国压迫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称帝,建立大金国。在白山黑水之间,金国以弱攻强,尽取辽国辽东之地。看到金国的崛起,宋徽宗采纳了赵良嗣的意见,大宋与金国修好,约定宋金两国同时攻辽,这就是有名的“海上之盟”。赵良嗣高看了他的国家。太高看了。他的国家也辜负他的好意,当然赵良嗣这个意见只有战略价值,没有战术价值,也就是在自己无法强大的时候。这样合作是很危险的。别说收复幽云16州。自己的性命都堪忧。赵良嗣的战略成功地根据在于三点:一是辽国肯定完蛋。二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天天盼着宋朝大军来收复。三是燕云十六州要让女真人抢走而后患无穷。这三点除了第三点正确之外,其他都不对,大辽是弱,但战胜大宋很轻松。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未必心向大宋。赵良嗣太想当然了。
双方1120年结盟.1122年大宋才出兵,但童贯的19万宋军被辽军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彻底暴露了外强中干的本质。这就导致金国人看清了宋王朝脆弱的本质。这些野心勃勃的金国军事贵族们开始觊觎宋朝了。公元1125年,金国攻灭辽国当年。金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大宋一触即溃金国以不到3万人马不到两年的时间的军队灭了北宋。
赵良嗣的战略不仅没有帮助他的故国,而且让他的故国亡国,也让自己丧命,只能说这个战略构想根本不适合北宋。全力帮助大辽才是最符合大宋的利益。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导致了一国家的覆灭。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