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正酝酿着新的大变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国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70年代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荷兰,它同剩下的唯一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强决战势所难免。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叶打败瑞典而成为欧洲强国之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首先指向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国都积极争取盟国,孤立对手,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展开尖锐而复杂的外交斗争。
其中,英国的目的是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土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土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土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各种矛盾和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两个对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诸侯国参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萨克森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俄同盟。
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遂率英王领地汉诺威选帝侯国,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在欧洲,普鲁士在英国的援助下,派遣7万大军,于1756年8月进攻萨克森,旋败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5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普军败绩。1757年11月普军在罗斯巴赫打败法奥联军,继之在洛伊滕再败奥军,奥军损失2.2万人。1759年,俄奥联军在库纳斯多夫重创普军,普军损失惨重,投入的4.8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同年英军突袭法国基伯龙湾,消灭大批法军。1760年10月俄奥联军占领柏林。1762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
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
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七年战争中,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对德国而言,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正式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而腓特烈亦因这场战事被冠而“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对法国来说,《巴黎和约》成为了其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虽然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著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对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痛失了西里西亚这个富庶地。玛丽娅特蕾西娅尔后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的战争和维护国际和平。俄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国在战争后期的举动亦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俄国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此外,七年战争在军事学术上的主要影响是,暴露了以切断交通线为主目标的“机动战略”和呆板的线式战术的许多弊端,发展了野战歼敌的新的作战方法。
1756年5月20日梅诺卡战役
1756年10月1日罗布西茨战役
1757年4月21日莱亨堡战役
1757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
1757年6月18日科林战役
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
1757年7月26日BattleofHastenbeck
1757年8月3日-8月6日BattleofFortWilliamHenry
1757年8月30日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1757年9月7日BattleofMoys
1757年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
1757年11月22日布雷斯劳战役
1757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
1758年4月29日古德洛尔战役
1758年6月30日BattleofDomstadtl
1758年7月7日-7月8日卡里永战役
1758年8月3日尼加巴丹战役
1758年8月25日曹恩道夫战役
1758年10月14日霍克齐战役
1759年4月13日卑尔根战役
1759年7月23日BattleofKay
1759年8月1日明登战役
1759年8月12日库勒斯道夫战役
1759年8月19日拉哥斯战役
1759年9月10日本地治里战役
1759年9月13日魁北克战役亦称为亚伯拉罕平原战役
1759年9月25日霍耶斯韦达战役
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龙湾战役
1759年11月21日BattleofMaxen
1759年12月4日迈森战役
1760年6月23日兰茨胡特战役
1760年8月1日瓦尔堡战役
1760年8月15日李格尼茨战役
1760年11月3日托尔高战役
1761年7月15日-7月16日BattleofVillinghausen
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
1762年7月23日SecondBattleofLutterberg
1762年9月24日马尼拉战役
1762年10月29日弗赖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