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写气势辉煌的大型古代战争场面该怎么描写?

写气势辉煌的大型古代战争场面该怎么描写?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31 更新时间:2024/2/23 18:54:21

一触即发剑拔弩张,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万马奔腾,地动山摇,万箭齐发,投鞭断流,风云变色,

气贯长虹金碧辉煌大气磅礴四通八达宏伟壮观

多用排比和对比就可以了

古代的战争交战的真正场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战争的几点误区拜《三国演义》和现代无知导演们所赐,朋友们想象中的古代战争(冷兵器时代和火药兵器早期)和事实上出入很大。1、将领间的“单挑”,在真实的战场上基本不会发生两军阵前,两军主将出阵,在阵前捉对厮杀,最后谁谁谁斩谁谁谁于马下,然后将手中刀(或者别的武器)一举,大军掩杀,取得胜利……《三国演义》经常出现的这个场景,在真实的战争中根本不会发生。都要是那样打,还要兵有毛用啊?一个传说中的吕布岂不是扫平天下了?事实上“单挑”源于对古代春秋时代以前所谓“致师”的误解。“致师”就是挑战的意思,《逸周书》上记载:“王(周武王)将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就是商纣王)出。王使尚父(就是姜尚、姜太公、姜子牙)、伯父(就是周公旦,也就是姬旦)致师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武王率领三百五十量战车在牧野布阵,商纣王从朝歌城出城迎战。周武王命令姜子牙和周公旦致师(挑战)。请注意,这里只是说命令姜子牙挑战,并不是让姜子牙和商纣王单挑。真要单挑的话,姜子牙八十多了,商纣王正当英年,而且史书记载商纣王力大无穷,能“掖九牛倒退”(拉着九头牛的尾巴拽着牛倒退,这或许夸张,但绝对不是虚构的)。单挑姜老头儿加上周公一起上也死定了!(别告诉余姜老头儿会法术……这说的是历史,不是神话)后来春秋时代屡屡出现在史书中的某大夫和某大夫致师,也是指两家约定战场和时间,各自带着自己的私兵开战,而不是说这两位大夫赤膊上阵俩人单挑。由于街道办事处治保主任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真的见过战争,结果罗老先生就演义出了那些场景……又由于《三国演义》写的太成功了,结果……后人就完全理解错了“致师”的含义……2、正常情况下,骑兵绝对不会在步兵阵列没有崩溃之前就冲击步兵阵列电视上经常有这种场景,大队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冲击敌军步兵阵列。而在真实的战争中,除非迫不得已(比如突围等极端情况),骑兵将领只要头没被门挤了,绝对不会这么干的!骑兵的优势就在于速度,战马只有在高速奔驰的时候才有冲击力,才能对敌军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如果在敌军步兵阵列没有崩溃之前,突击敌军步兵阵列,那么首先,你的骑兵不可能比敌军步兵多这很明显,如果你的骑兵数量都比敌军步兵多了,那这种绝对优势的战役基本劝降就可以了。如果用骑兵“换”敌军的步兵,1个换10个你也不合算。你要知道,训练一个合格的骑兵需要好几年,而训练一个差不多能顶用的步兵,两个月就能差强人意。再加上战马,骑兵换步兵是傻缺行为。骑兵一旦冲入敌军步兵阵列,就算开始借助战马冲击力对敌军造成了相当的伤害,只要敌军阵型没有崩溃,那么,你的骑兵势必就会停下来,然后立刻就会陷入四面被敌军步兵用长矛戳刺的境地。骑兵又不是坦克,那你的损失是不可接受的。事实上,真实的战争,往往是骑兵远远的用弓箭射杀对方步兵。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擅长射箭和骑马,结果就是南方的步兵无法将箭射得象北方游牧民族的士兵那么远。结果就是步兵一直在敌军射程之内,而自己的箭够不着人家。步兵阵型密集、骑兵阵型稀疏,导致步兵一方损失越来越大。步兵一旦冲锋,对面的骑兵会立刻转身撤退,并且边撤边回身射箭。人能骑在马上射箭,你不可能边跑边射箭吧?直到步兵队形散乱,士气崩溃,骑兵将领才会下令回身冲锋,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这也就是宋朝历次对北方政权作战总是处于劣势的原因。如果真是骑兵冲锋宋朝的步兵,辽、金、蒙古才几个人?宋朝多少人?宋朝死10个他们死1个他们也受不了。骑兵在连发枪和大炮问世之前,是绝对的战场上的王者。没什么可争辩的。一两次战役步兵靠谋略和地形战胜骑兵,那是奇迹、那是偶然现象。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奇迹的出现的统帅,是拿国家的命运以及自己麾下士兵的生命当儿戏。战争,不能存盘,不能读取进度重来。3、弓箭是抛物线射出的,不是瞄着对方士兵射的军队中的弓箭手,射箭都是有一定仰角(40°左右),弓箭必须齐射,然后成千上万的箭矢铺天盖地的射向敌军。这样才有威力、箭射的也才足够远。除非你手下的弓箭手都是传说中的后裔、养由基,否则你永远别指望靠弓箭“点杀”敌军的某些重要人物。弓箭不是狙击步枪,箭射出去都是抛物线状的,不可能打直线。弓箭手一旦失去建制或者失去统一的指挥,散乱的向外射箭,那么他们造成的杀伤基本就在战争中可以被忽略不计了。4、火绳枪兵比弓箭兵的优势仅仅是训练起来更快无论射程还是射击频率,弓箭兵都完胜火绳枪兵。训练有素的弓箭兵最大射程超过一百五十米,而火绳枪兵在一百米外基本就只能听响了。而且,弓箭兵能用于攻城,箭是抛物线状的,能射击城墙上掩体后面的敌军,而火绳枪兵攻城的作用基本等于零。但是一队合格的弓箭兵训练出来要几年,而一队合格的火绳枪兵训练起来顶多俩月搞定。如果战争旷日持久,火绳枪兵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兵员补给更容易。而草草训练出来的弓箭兵的战斗力,基本等于零(参见上一条)。5、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呃,关老爷和吕温侯的“标志”性武器,其实是不存在的骑兵将领的武器只可能是马刀。青龙刀、方天戟那种东西,属于戏台……呵呵,余也表示很无奈……相关阅读:电影里,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先是闪闪发光的重骑兵和重步兵上前冲击;镜头立刻一转,敌我两员大将肌肉暴涨,狂野的重低音音乐震动耳膜……画面充满了野蛮力量的亢奋。电影很好看,但是假的。重骑兵和重步兵不是用来歼敌的,而是依靠刀砍不入的软甲(箭能射进去)、自身的重量、密集的队列,冲散对方的阵形。他们不会停下来肉搏,只是不停地向前走,走到对方后面再走回来,当然手上的长矛也会顺便杀几个。如此反复。想一想,你勇猛无比,连续杀敌十数人,后面突然冲过来黑乎乎一大群,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不跑还等死啊。整个场面和现代战争中坦克和步兵的配合差不多。重骑兵和重步兵不可能数量很大,一般也就几百人,上千人就是国力强大了。一个原因是没有那么多铁。第二个原因是软甲挡不住弓箭。而硬甲一套几十公斤,谁能穿上它走上一百米。第三个原因是它不灵活。两队刀枪不入的重甲兵撞在一起,除了玩儿相扑,还能玩儿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重骑兵和重步兵,一个原因也是没有那么多铁,另一个原因是铠甲不适合山地,最后就是没有战马。只有唐和清代有完整的骑兵建制,其他时代西域各国是严厉禁止向中原汉人出售战马的。《清明上河图》里没有马车只有牛车。有人考据说北宋全国的战马也就两三千匹,还不都是壮年的。中国古人的战阵确实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散兵游勇各打各的。而是五人为伍,十人一队,五十人一大队,以此类推。训练的时候就强调这五个人必须生死相守、不死不掉队。而且那时候征兵是一个村子、一个家族编在一起,这就保证了没人能单独当逃兵。不过几万人的队伍会在一顿饭功夫溃散,这也是个原因。到了开打的时候,这些不死不掉队的士兵会形成十对五,五对三,五对一等等场面。势均力敌的时候就看谁更勇敢了。另外还有一队负责“腾击”的预备队。看到哪边不行了就冲上去砍杀一通,杀杀敌人的威风,壮壮自己的胆气。相当数量的古装题材影视作品和漫画里都会用到战争桥段,对冷兵器战争的描写很多。但这里边有很大一部分作者对古代冷兵器战争不得要领。在绝大多数作品中,冷兵器战争基本等同于打群架,只是规模放大到几千、几万人规模而已。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描写布阵,但布阵是为了什么,布阵以后应该如何行动,基本上都不甚了了。基本的套路是两阵对圆,双方将领吆喝一声,大家对着冲。像《赤壁》那样的电影,好像知道布阵这回事,但说句实在话,那个打法比直接对着冲还脑残。正是因为对冷兵器战争完全没概念,影视作品中普遍不敢使用全景拍摄。除了战斗刚开始用全景拍一下怎么排队之外,最多再拍一个骑兵队撒丫子快跑。接下来就只能用近景,表现某“大将”如何英勇的打倒对手一群小兵,而且对方小兵还不会一群一群上,只知道一个一个送死。拍战斗场面是砸钱的,开销很大,本来拍这种镜头是为了增加电影、电视剧的价值。拍出来应该有历史感,有临场感,有代入感,让观众感觉到这就是古代战争。但现在这么拍出来的“战争场面”,除了服装道具之外跟古惑仔抢地盘基本没区别。结果就是钱砸了不少,观众基本不认账。对不懂的人来说,他们完全不知所以然,有这段儿没这段儿差别不大,还不如多来两段儿能打动人心的文戏或者单挑,拍起来省钱,作用说不定更好。对稍微懂一点儿的人来说,这种“战争场面”就是催吐剂,哪怕片子不错,到这种地方也得赶紧拉进度条跳过去,省的恶心着自己。实际拍摄中,用现在这种思路拍战争场面,控制起来也很困难。多少群众演员混在一起,兵器乱舞,有一个人站错地方,动作太大都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骑兵场面拍起来更可怕,骑兵对步兵,一不留神就可能踩死人,骑兵对骑兵,撞一下说不定就出人命。因此战争场景被很多影视剧视为畏途,宁愿站站队交代过去,然后赶紧跳到单挑那个环节。实际上,真正让古装戏“带感”的,就是其中的战争场景,尤其是战争全景。只要对古代冷兵器战争有所了解,再借助一些电脑手段,战争场景并不难拍。首先,古代战争的特点是结阵而战,这一点必须表现出来。当然,结阵而战不利于突出主角的形象,不能多用。但是,只要有一两个镜头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观众就会买账。比如说《斯巴达三百勇士》里,勇士们抡着短剑胡砍一直是重点,但影片中专门拍了防御阵形的盾阵,拍了波斯兵如何在斯巴达方阵面前伤亡惨重。有这两段做铺垫,整个战争就显得更有历史感,也更可信。具体到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应该如何表现呢?首先,还得从布阵开始。中原人作战,以步兵为主,弓箭为先。布阵是围绕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战术展开的。因此整个军阵的最前沿应该是防备对方骑兵冲突的拒马,其后依次是抵御弓箭的刀盾兵,起杀伤作用的长矛兵,中距离密集杀伤对手用的弓箭手,以及远距离精确打击的强弩兵。中原骑兵比较珍贵,他们一方面是关键时刻的救火队,另一方面是击溃敌人大阵之后展开追击的主力。所以骑兵应该布置在步兵阵的后方或者侧后方。为了给骑兵留出通道,步兵阵之间要有距离。距离不能太远,应该以两边小阵的长矛手矛尖可以相触为标准,目的是防止敌人骑兵从通道处破阵。当然,具体到影视作品中,为了拍摄安全,这个距离可以适当放宽。阵中应该有用大车和木料搭起来的望台,作用是观察敌人部队的运动。主将的指挥位置应该就在望台下,指挥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旗号。当然,观众不可能了解旗号的意义,影片里要体现指挥官对部队的控制还得靠传令兵。但只要在开战前有一两个下级将领看旗号移动部队的桥段,就能体现出战阵的感觉来。秘密部队可以用门旗围起来,突出神秘感。作战时先用弓弩互相射击,由于有电脑后期制作技术,箭如飞蝗的场面可以后期制作,因此场面尽可以激烈,不会有什么危险。逼近之后用长矛、大刀按照战鼓的节奏打击对手。这种打击是列队进行的,完全在控制之中,也可以确保安全。为了增加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或者表现主角的战斗力,可以用“跳荡”去突破对方的阵线。就是让敢死队在器械的帮助下跳到对方盾牌兵的身后,长矛手中间去。真实战争中,负责跳荡的敢死队多数会被对方长矛戳死在半空中,少数能安全落地的也基本活不过几秒钟。但在拍摄中,只要在道具上做点手脚,这个场景只会显得激烈,不会有人身伤害危险。草原民族作战,基本以骑兵为单一兵种。布阵更简单,一种是契丹人的分波次攻击,另一种是蒙古骑兵的小群多路。契丹人对自己作战方式的描述是:五百为一队,十队当一道,十道当一面。换句话说就是拉长队列站单横排,一排一排冲向对手,接近到骑弓射程内以后射箭并快速调头撤离。这样一波一波的反复打击,什么时候发现对手阵形崩溃,什么时候从行进中直接发起冲锋。这个方法的难点在于两波骑兵之间有相向运动,控制不好还可能出危险。蒙古骑兵的冲击战术就更为安全。成吉思汗的“进如山桃皮丛”,意思就是小群多路前进。目的同样是逼近到骑弓射程内,用弓箭削弱对手,为最终的“凿穿而攻”创造条件。这个方式的优点有几个:进攻的骑兵队形不再是拉长一线,减少了被弹面,使中原训练弓箭手射长垛的战术失效。骑兵运动路线不再交叉,减少了训练难度,也减少了事故率。发起突击时,冲向对手的骑兵是呈密集队形的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疏散的平面。当然,在影视作品中契丹人的阵形更好看,但蒙古的阵形肯定更安全,不仅是反复接近敌阵射击的时候不至于发生冲撞事故,表现冲阵场面的时候,为一小群骑兵清出安全路线也更容易。一定要记住一点,中国人到隋朝以后就不会让骑兵直接冲击预有防备的敌军步兵了。战争不是打群架,冷兵器战争的主要杀伤发生于一方阵形崩溃之后。要表现冷兵器战争,就要着重表现逐步削弱对手,瓦解对方阵形的过程。因为骑弓的威力比步弓小,步骑交战时,骑兵一定会迅速接近到自己的弓箭射程击,然后尽快脱离,尽可能“甩开”对方的还击火力。而步兵则会尽量用盾牌抵御对手攻击,并希望弓箭手的一次还击能覆盖对方机动中的骑兵队形。这种斗鸡式的战法在真实战争中会反复上演,古代战争中所谓的“激战竟日”,时间差不多都是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影视作品拍摄可以尽量简化,但只要体现出这个场景,战争的气氛就出来了。观众就会接受导演接下来的场景安排,无论是群架还是单挑,大家都会理解为发生在阵形击破之后。还有就是攻城战。进攻方不会只拿着长梯子冒着箭雨爬城墙,至少有两个手法可以很简单的实现。一是修筑鱼梁道,也就是用土袋在对方城下堆出一个直达城上的大土堆,让士兵可以直接冲上城头。修筑的过程应该是士兵推着顶上带有防盾的独轮车(这东西叫木驴)运送土袋,不是背着土袋往前跑去挨箭射。二是建造跟对手城墙高度相同的楼车,推到城墙边,直接上城。这个做法可能要多花道具费用,但楼车可以反复使用。除非用计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然中国古代战争中,攻击方很少把精力浪费在城门上。因为城门里边有瓮城,突入城门的部队没地方展开,基本是被包饺子的命运。即便使用撞城车,主要也是用来撞击城墙。防御方的武器,除了弓箭之外很多人都知道滚木、擂石。但滚木不是直接往城下扔木头,擂石也不是搬了石头扔出去就成。真那么干的话,围城三天城里就得拆房,围城一个月,守军能自己把城墙拆了。滚木擂石是古代的守城器械。擂石相对简单一点,是栓了绳子的石头,砸下去以后可以拽着绳子把石头拉回来。滚木要复杂得多,木头上要有长钉,两边绕好绳子,扔下城头的时候在绳索的控制下木头会高速转动,可以把敌方士兵碾成肉饼,即便只是碰一下,长钉也能扎出几个血窟窿来。扔完以后可以用辘轳拉回城头。这些器械制造起来可能确实有点麻烦,但跟真正的战争不同,不会有人努力去破坏它们,造几台可以长期使用。其实古代战争的学问很多,绝不是扯着嗓子喊,轮圆胳膊耍片儿刀那么简单。今天只想到这么多,以后有时间再跟大家聊。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北方战争的第一阶段的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初期,同盟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和行动不协调而招致了惨败。当时,奥古斯都二世在尚未保证波兰国参战的情况下,就于1700年2月率领萨克森军队进入利夫兰,并徒劳无功地包围了里加,而丹麦人又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派遣一支登陆队在哥本哈

  • 描写战斗场面的段落要有出自!急!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接下来又是一段:“到了桥头,大刀队队员们齐声大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接一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最初的一刹那间是可怕的。没有什么比一群惊惶失措的群众更可怜的了。他们抢着去拿武器。他们叫喊着,奔跑着,有许多倒了下来。这些被袭击的坚强

  •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帝颛顼闻变,

  • 简述发生在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两个主要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与西夏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延路。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

  •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记录文字材料的相关史实,材料中“商王”是解题的关键,因为在商朝的时候记录战争的材料是龟甲或兽骨上,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

  • 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社会发展也是北方相对好点,战争为了利益,当然是在北方多些首先发生战争的要素有哪些,政治,资源,人口,土地等。首先政治北方是文化发源地又是政治中心,所以在北方发动战争胜利容易获得正统地位,资源包括土地这就很好理解我们要发动战争首先要有战备资源,武装军队的物资而北方在明清

  • 武王伐纣的重要战役地点是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己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

  • 封神榜的著名战斗地点有那些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帝辛)即位时期,已步入了全面危

  • 商朝统治中心在哪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追溯历史,回顾从夏朝到商朝几百年间疆域变化。甲骨卜辞、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尚书》《史记》等文献称呼商朝为“殷”,这两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元明时代的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在先秦文献中,《尚书召诰》用“大邦殷”称呼商国。然而,在目前出土的卜辞资料中,尚

  • 济源境内黄河渡口发生过哪些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牧野战: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2.崤山战: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晋文公死后,由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