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发生在商朝的牧野之战,是商纣王和谁的战争?

发生在商朝的牧野之战,是商纣王和谁的战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664 更新时间:2024/1/22 20:00:20

真知堂说上古史:公元前1046甲子日的早上,当商都朝歌的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城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军队。《史记》中司马迁说,周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再加上八国联军。伐商的周军近10万。面对敌人,商纣王以70万人迎战。史称牧野之战。

当年纪渐长,再读这一篇的时候,笔者不仅产生了怀疑:那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末周初,两国真的能养这么多军队吗?牧野之战,双方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呢?

中国古代兵制概述战争,是随着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和父系氏族社会兴盛而来的,其最初的起因只有两个:粮食和妇女。

上古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为了争夺女子和粮食,部落之间产生了械斗。械斗规模扩大到部落联盟之间,就产生了战争。

有了战争,就需要士兵。兵士是如何得来的?这就是兵制。

我国古代的兵制,大约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部落里的男子拿得动兵器的都得上,有的部落没人,成年女子也得参战。这是上古时代的兵制,后来的辽,夏,金,元都是这种兵制,所以汉族王朝根本打不过人家。

第二阶段:选强为兵。从黄帝时候开始,就建立了专门的军队。军队是从部落里最强壮者中选出来的。专业的干仗者比没有训练过的农夫战斗力强很多。此时为选兵制。从舜禹时期开始到夏商时代,大多是这种兵制。

第三阶段:以士为兵。以侯为将。所谓士,是有自己土地和爵位的低级贵族,他们自备武器装备粮草战马,再带上自己的奴仆参战。所谓侯,就是大的领主,他下面有若干名为附庸的小领主(士)。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是这种兵制。

第四阶段:以农为兵。秦汉时期都是这种兵制,国家发给农民土地,战时征招农民为兵。

第五阶段:部曲和招募兵制。东汉末期战乱频繁,豪强地主于是私募流民为私人武装,是为部曲制。后来三国时期就都是募兵制。

第六阶段:府兵制。北朝采取复古的府兵制,兵农和一。国家分田给农民,战时农民自备武器参战。北魏到隋唐时期,都是府兵制。

唐亡以后,府兵制废。南北宋时期,宋朝采用的都是募兵制度。拿俸禄的士兵自然打不过全民皆兵,自备粮草军马武器的辽金蒙游牧民族。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抵上都是以上六种兵制之一。

周朝之前的兵制黄帝是最早建立专业军队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最初的军队都来自自己的族人。他从部落里专门选拔了一支脱离农业生产的队伍进行训练,并依靠这支队伍南征北战。不过,当和蚩尤这样的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作战的时候,黄帝自身的军队不够,于是从其他部落征兵。

“黄帝乃征师诸侯。”《史记五帝本纪》

尧舜禹时期和黄帝时期差不太远。史料记载,尧攻三苗。舜也派遣大禹攻三苗。此时的军队应该是部落里选出来的强壮男子。

大禹在带兵打仗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亲信。而大禹之子,也应该是跟随大禹进行征战的武士,所以才有“大禹死后,夏启带领诸侯攻进冀都(陶寺),夺取政权建立夏朝”的后事。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竹书纪年》

商朝建立之前的黄、唐、虞、夏之时,五帝之国已经形成了以部落中的勇者为兵源的半常备军制度。其他氏族部落可能尚未形成军队。

到夏晚期,商族首领天乙汤崛起,先后征服了韦国和顾国,又大败昆吾国。

最后商汤以70辆战车,6000人的军队伐夏。夏战败出逃,后被擒流放于南巢。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遂有夏。”《吕氏春秋仲秋纪》

此时,商汤的军队规模已经不小了。他的部队里除了商部落里的本族人,应该还包括了被他征服的“葛、温、韦、顾”等部落降民。所以,此时商汤的军队里分为两类士兵,“众和庶”。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尚书汤誓》

众,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商本族人。庶,则是被征服部落尚未完全融入商族的降族。

这和后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进攻中原时,军队分本族军,降族军是一样的性质。

此时商汤伐夏的军队,一多半是临时征招的。还处于半军事民主制半统帅制阶段。所以,军队里的众人有的不愿意出兵,想安心种庄稼。

“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尚书汤誓》

有的认为有夏部落的事情跟他们无关,不想出征。

“夏罪其如台?”《尚书汤誓》

商汤还得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恩威并施。不过,对于不听话的人,他则是以“杀你全家”为恐吓: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

由此可见商汤此时的兵制,还属于原始社会全民皆兵,选兵于民的民兵制阶段。而降族则属于半强制性征发民兵的民兵制阶段。

此时,商汤军队尚未形成军、师、旅的概念。

到了商后期武丁王时期,我们从甲骨文卜辞中见到了不少征伐的记录。

卜辞记录中商朝一次出兵最多的为13000人。统帅为武丁之妻妇好。旅的概念出现了。

“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甲骨文卜辞》

此处征招妇好的部众3000人,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了西周时代“以士为兵”的兵制。妇好就是受封于商王的大领主,所以要带领自己的3000人出征作战。

而旅的出现,则说明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半专业性质的半常备军。

妇好统帅的这13000人,其中3000人是妇好的私属,10000人是商朝的半常备军。这是目前所见甲骨文中殷商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

由于妇好是武丁王之妻,她统兵出战的性质相当于武丁御驾亲征。而武丁时期是商朝最强大的时期,因此:

整个商代,商朝国都朝歌附近能征招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30000人。其中朝歌最多20000人。

到了商末,商朝实力大减,商纣王临时能从朝歌征招二万人已经是极限了(朝歌人口必须得十万以上)。

以二万人对抗周武王的“周车三百五十乘”(一乘75兵,仆从25人)和仆从国八国之兵,首先从人数上就不占优势。

再加上临时征招之兵,实无法和周人久经战阵的精兵对抗,商纣王的惨败在情理之中。

西周的兵制搞清楚了商军的兵力,我们再研究一下西周的兵力。

西周建国之后,经历了殷王子武庚的三监之乱,于是设立了殷八师就地监视和镇压殷顽民。加上周朝本有的周六师,则西周初年有了十四个师的常备军。

那么,西周一个师到底多少人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500人。

如果这个说法无误,那么,西周早期,周天子掌握的主要就是两支部队,一支周六师,15000人。一支成周八师,20000人。恰好和周武王伐纣时的“周车三百五十乘(35000)”人吻合!

看来,西周时期一个师,确实是2500人无误。

权威说法来自《周官》一书: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周官夏大司马》

西周时期王就是周天子,是唯一的。按照此书的说法,周天子的常备军为六军,也就是72500人。

一个军有五个师,则周天子的军队为三十个师。这和史料记载的“周六师,成周八师”并不吻合。

《周官》又称《周礼》,是古代《三礼》(《仪礼》《礼记》《周官》)之一,学术界公认,此书编写于战国时期。

以战国时期的形势来分析,《周官》中的军制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但此时对于军师旅卒的规定却并不一定正确。以春秋时期楚国兵制为例,就可以看出其错误:

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左传宣公十二年》

按照《周官》的说法,一卒一百人,楚国的军队就仅有二百人,者无疑是不对的。

所以,以战国时期编撰的《周官》来判断西周早期的兵制是存在问题的。

西周一师实为2000人说西周一师为2000人,主要有以下证据:

第一,《管子小匡》中说,五人为伍,二百人为卒,二千人为旅,万人为军。《管子》的作者是管仲(前723-645年),他生活在春秋早期,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早期时的兵制。

联系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的“登旅万”,则殷商时代一旅2000人应当是可信的。这个旅和师,在东周早期应该是同义。也就是说,一师当为2000人。

第二,《周官小司徒》中说,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卒五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一卒为100人,一旅为500人,2500人为一师,12500人为一军。明显和春秋早期不同。综合《左传》中楚国军为两广,一广有一卒的记载,则春秋战国时期“军,师,旅,卒”到底是多少人,发生了改变。故《小司徒》说法不适用于商和西周时期。

第三,东汉早期的《白虎通义三军篇》说,“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二千人。”则一军为万人,一个师为2000人是肯定的。春秋时的《国语齐语》也有“万人为一军”的说法,可见春秋时齐国一军也是一万人。

而商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伐夏,恰好是三个师的兵力。

第四,《逸周书克殷解》说灭商时有“周车三百五十乘”,并未言多少师。

由于古代车战必须得配置辎重,粮草等辅助部队,我们认为,古代军制中“一乘乃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兵七十二人,仆从二十五人”的说法大致是对的。只不过,这里的步兵数量有误,应该是七十七人,仆从二十人。也就是说,西周早期的师,沿用的是殷商旅的编制,一师2000人作战,仆从500人。

周车350乘,恰好就是14个师,也就是周六师和殷八师。

结语从殷商时期的一旅二千人,到西周时期一师二千人(加运输队五百人),再到春秋时期一军一万人,古代中国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战国时代,负责粮草,辎重的运输队人数也算到了军队里。所以才从商末周初时期的一(旅)师2000人,变成战国时期的师2500人,旅500人。

西周灭商,出动倾国之兵,战车350乘,也就是十四个师,共计35000人。

每师2500人,战车25俩,战士(带甲之士)75人,徒兵(无甲胄)1925人,运输队500人。

而再往前4-500年,商汤伐夏,出动战车70乘,敢死6000人,也就是三个旅(师)的军队。这在当时应当是极为强大的一支军队了。夏桀当然打不过要逃。

综合近年来学者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遗址可容纳20000人居住的论断,我们大致可以认定:

夏商时代国家,并非后世想象中的那种泱泱大国。

灭夏时商汤的部众不会超过十万,灭商时周武王的部众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人而已!武王伐纣出兵三万五千,已经是倾国之兵了。

司马迁所谓的周国“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纣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的说法,纯属臆测。

周军三万五千人(含运输队七千人),共计十四个师,讨伐商纣王。纣王临时拼凑出不到二万人对抗周军,才是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

牧野之战是决定商朝存亡的关键之战,是商纣王和周武王之间的战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时期和重要战役的名称按先后顺序讲诉一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只说比较著名的很多就略过了黄帝时涿鹿之战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春秋城濮之战战国长平之战秦末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背水一战垓下之战韩信项羽两大将星联手演绎场场都是经典还有好多没说西汉平七国之乱,一系列对匈自卫反击战(河南,河西,漠北啥的)东汉昆阳大战好像就这一个但是足够经典三国官渡、赤壁、夷陵之战两晋南北朝打的仗

  • 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在交战双方固定,持续对立,且不存在正式议和的前提下(所以排除汉匈战争、宋金战争等),最久的是1235年-1279年的宋蒙战争,共计44年,宋蒙战争又分为1235年-1241年的第一次宋蒙战争、1253年-1259年的第二次宋蒙战争和1268年-1279年的第三次宋蒙战争,扣去其中所谓的停战期,也足足

  • 哪位高人能把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大战详细介绍一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大战主要有:一,东晋桓温北伐,灭成汉等国,但最后惨败而归。二,东晋刘裕北伐,灭南燕等国,并占领长安。三,刘宋与北魏之间大战。即宋文帝仓促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致使宋丢失淮河以北国土,国力大损。

  • 人类先后发生了多少次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从古到今,世界上究竟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大致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1740年到1974年的234年中,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年1.6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在进行着的,就有87次之多,

  • 急求;夏朝有哪些将军,他们的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季杼又名杼。夏朝第七任君主,少康之子。在位十七年。季杼协助少康铲除了寒浞父子的势力,致力于夏朝的中兴。在位期间,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夏朝在少康的带领下进入了

  • 西方国家影响中国人思想的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大开,各国列强势力纷纷进入中国,使中国人开始被动的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在战争武器方面。自之后,开始有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口号来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虽然当时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等制度的引入,都对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思想上以大的冲击,同时当时的北洋的改革派

  • 为什么古代西方的战争格局都这么小?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西方的战争格局并不比中国小。这个说法是被各种盲目爱国青年和yy小说以讹传讹导致的。一般这些说法里,最典型的例子是嘲笑西方古代战争是村长打架,一般是指一个领主,带上三五个骑士,十几到几十个民兵,一二百只拿着钉耙镰刀的农奴,就和差不多规模的敌人开战了这样的骑士战争。这种说法导致了大家

  • 夏朝什么时候建立什么时候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问题),400多年,后为商朝所灭。夏朝历史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

  • 夏朝是在哪一年被谁灭掉的?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其他部落消灭了夏王朝,商朝建立。商始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夏亡后都城西迁,仍称亳(今河南偃师)。商

  • 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夏代末年,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bai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喜饮du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zhi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