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沙俄帝国的“黄色俄罗斯”计划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沙俄帝国的“黄色俄罗斯”计划最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385 更新时间:2024/1/23 16:23:45

俄人对土地似乎有种特别的渴望,在近代,俄国成为攫取我国领地最多的国家,仅是外东北与外西北就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当年俄国还提出过一项更加骇人的“黄俄罗斯计划”,好在最终这个计划并没有得逞。

为“黄俄罗斯计划”原本的俄国,只是在东欧内陆伏尔加河流域的一个小国,在14世纪之后才迅速崛起并且大规模对外开拓,最终成长为了一只横跨大洲的巨兽,而在俄国新征服地区,也有其他被称作“俄罗斯”的土地。

比如“白俄罗斯”,意思就是纯粹的俄罗斯;“小俄罗斯”,指的就是乌克兰。

至于“黄俄罗斯”,是十九世纪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所提出的一项旨在吞纳东方大片土地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在俄国历史上,也曾被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等诸多沙皇提起过。

大致来说,就是从乔戈里峰画一条线直到海参崴,将此线北部的所有土地全都划入俄国的范围之内,历代的俄国沙皇,其目标就是以长城为南界,染指黄河流域。

为何会有“黄俄罗斯计划”历史上的俄国,身居寒的内陆,为了寻找温暖地带的出海口,俄国人在数百年里不断四周围进行拓,由于俄国在西方受阻,所以只能舍近求远,不断东进。

西伯利亚辽阔的土地上,年冰天雪地,数千年里被中原视作蛮荒之地,弃如敝履,而俄国人在向东的过程中也一直非常顺利,甚至于越过了白令海峡占据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但是俄国虽然获得了大量土地,可这些地方维度太高,仍旧无法让俄国拥有优良的出海口。

为了出海口,俄国将目光锁定在了清朝身上。

清朝初期,俄国就曾经染指东北地区,但那时的清朝实力尚可,康熙年间正式与俄签定条约确定了彼此之间的界限,虽然俄人很不甘心,但也因此沉寂了两百年。

然而清朝晚期实力衰弱,让俄人的心思死灰复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实力有了大幅增强,其国内的“东方派”提出开拓清朝的主张,库罗巴特金等沙俄贵族提出了一系列侵占清朝土地的计划。

时任沙皇的尼古拉二世非常赞赏这些提议,公开声称“俄国无疑必须拥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而这港口应该在大陆上,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的领地相连”。

按照尼古拉二世提出的“黄俄罗斯计划”,俄国会在太平洋沿岸获得一个终年不冻港,然后以此为据点,吞下长城以北的所有土地,至少包括整个东北。

“黄俄罗斯计划”的切实推行为了推行这个疯狂的计划,俄人在19世纪中后期趁着清朝衰落,吞下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东北地区,还有巴尔喀什湖东南部的外西北,然后在1891年,开始修建一条穿西伯利亚的铁路,从莫斯科直接抵达海参崴,也就是著名的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建设的同时,大量的俄人涌入东北内地,劫掠财富四处屠戮,还大量兴建东正教堂与俄语学校等,并且发行俄报纸杂志,用来宣传俄罗斯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各主要城镇,密密麻麻分布着大量的俄国学会。

而这些,都是为了文化入侵与搜集资料,为日后的“黄俄罗斯计划”做准备。

甚至于在1900年,俄人接连屠戮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之后,随即出兵东北,准备长期占领造成既成事实,由于当时的清廷软弱无能,最终整个东北都被俄人所占据。

只不过最终,俄人费尽心思推行的“黄俄罗斯计划”也没有成功。

那么,黄俄罗斯计划为何破产了呢?

第一,距离太远,俄国实力有限俄国的规模非常巨大,虽然绝大多数的俄国领地都在亚洲,但是俄国的核心却位于欧洲地区,而从伏尔加河流域到东北,路途遥远,中间还要经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

虽然西伯利亚也是俄国的地盘,但是这里常年气候寒冷,经济发展落后,俄国在这里没有多少可靠的兵源,也没有足够支撑庞大军队驻扎的资源,所以实际在俄国争抢东北的时候,其实是处于不利地位的。

第二,清朝醒悟,移民实边原本满洲的先祖就发源于东北,但是满洲入关后,将东北视作龙兴之地封禁了起来,两百多年的封禁使得东北人迹罕至,同时也给了俄人可乘之机。

晚清时期,清朝似乎想明白了,面对咄咄逼人的俄国,清朝终究废除了禁令,允许甚至鼓励关内乃至朝人移民到东北进行开垦,使得东北的汉人等族群数量猛增,形成了一股相当强大的反抗力量,而东北民众对于俄人的侵染,也纷纷自发进行反抗。

第三,日本与列强的利益干涉看中东北这块肥肉的列强,当时可不止俄国这么一家,甚至英国与美国都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的东北很有兴趣,而心思最重的,其实还是日本。

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岛国,向来对大陆垂涎,甲午之后,日本更加觊觎东北,而当时的日本牢牢掌握着半岛,对于东北自然势在必得,俄国人得陇望蜀,已经得了日本海沿岸大片土地仍不满足,还要伸手,这自然妨碍到了日本的利益,日本自然不肯,于是屡屡纠集其他列强对付俄国。

1904年,俄国在与日本争夺东北亚主导权的日俄战争中惨败,而这件事,也正式标志着俄国人的“黄俄罗斯计划”彻底宣告失败。

从表面上来看,俄国是输给了日本,但实际上,当时在背后支持日本的,是世界最强的英国与后起之秀的美国,甚至是清朝,所以俄国的失败,也是注定了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①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得不满而反抗。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③商汤和周武王能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汤武革命是指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夏朝末年,商汤王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

  • 自商朝到清朝的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商朝:前1600-前1046年周朝: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256年春秋:前770-前475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7年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前206-公元8年包括王莽(9-23)和

  • 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历史上商汤灭夏是被周武王捏造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捏造的,史记中确实有记载了商汤灭夏的事件。商汤曾经臣服于夏朝,是当时的一个小部落,因为比较擅长与交易,所以被称为商人。商汤逐渐强大之后,自然也想反抗夏朝建立自己的王国。之后商汤一直在找机会,号召天下诸侯一起攻打夏朝。在他观察到夏桀的统治越来越荒淫无道,天下人对夏朝的统治也越来越抵触的时候,他号召

  • 商朝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

  • 与商王武丁多次激战的鬼方国,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后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文献和金文记载的“鬼方”和殷商时期真实的“鬼方”,应该不是一回事;和武丁激战的并非真“鬼方”;这个“鬼方”的去处,商史研究者们有具体说法。一,足可庆幸的是,19和20世纪相交之际,甲骨文被发现;而且,甲骨文的研究目前业已相对深入。这使现在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窥见3000年前殷商之朝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

  • 周朝灭掉商朝历时多久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从实施伐纣到商朝灭亡大约一年的样子。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

  • 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名称:武王伐纣地点:甘肃、山西南部,关中平原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参战方:西周联军、商王朝结果:西周联军获胜、商王朝灭亡牧野之战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

  • 商朝灭亡的原因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从商朝灭亡前200多年就开始出现,主要就是国内矛盾的激化,东南方的诸侯(所谓的东夷)都开始反叛,商纣王帝辛登基之后,对外连年用兵征战,开疆拓土,但也因为穷兵黩武致使国力大损,对内又不实行仁政,好杀贪色,生活奢靡放荡,亲近佞臣、残害贤良,导致民怨沸腾、人心尽失。而外因就是西北

  • 商朝`到清朝`中国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自己看吧你指的典故是指什么啊。不太明白,但是给个答案看是不是你需要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中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朝李世明有贞观之治可不是开国皇帝商朝好像从公元前1760年开始,到清朝灭亡是公元1911年.共大约3671年.---------------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

  • 周武王在哪一场战争灭了商朝 。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是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今卫辉市境内)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