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是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简称,是巴尔干半岛原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6个成员国中的一个国家,首都为萨拉热窝。该国面积5。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主要有3大民族,即占人口43。7%的穆斯林、占人口31。4%塞尔维亚族和占人口17。3%克罗地亚族,3个民族分别信仰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在美苏冷战时期,该地区深层次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的矛盾长期被掩盖。1991一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分解为5个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黑共和国。在波黑共和国内,3个民族的矛盾激化,加之外部某些大国插手,终于酿成使世界震惊的波黑武装冲突。
1992年3月,波黑宣布独立之后便爆发了内战。概而言之,内战是表现为穆族、克族、塞族三方展开的民族纠纷的大混战。有一家报纸报道,二个10岁的克罗地亚女孩为放掉身上1/4的塞尔维亚血统,想做一个纯种的克罗地亚人而免遭他人歧视,竟用刀割破自己的血管,最后永远地离开了她的故乡。在近4年的内战中,215万儿童成为孤儿,全国伤亡25万人,一半人口(约200万)沦为难民,2/3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被破坏,工业生产减少95%,人均收人下降80%,经济损失高达800亿美元。
波黑是南斯拉夫境内民族冲突的焦点,是当时巴尔干地区矛盾的一个缩影。巴尔干地区一直有“世界火药桶”之称。从历史上看,无论是世界上的大战或小战,还是热战或冷战,都与它有瓜葛。巴尔干地区民族冲突的激烈及其难以解决,集中反映了该地区各种内部矛盾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折射出大国争夺的激烈性。波黑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地区发生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热战,也是冷战结束后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一场地区战乱。它也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大和平”与“小战争”的国际形势特点。
经历4年之久的波黑内战不仅给有关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巴尔干局势动荡不定,也严重威胁整个欧洲的安全与稳定。这场战争让世界人民看到:局部战争的阴影存在于世界各个地区,但阻止战争爆发的因素也同时存在,如人心思定、联合国的作用、多元化的政治格局,甚至包括战争的本身。曾有人作过统计,如果以消灭对方一个士兵所消耗的资财来计算,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2万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20万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需要100万美元,海湾战争需要200万美元。因此,就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讲,没有一个国家敢轻易发动战争,即便是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也需要日本的贷款和德国武器的供应。战争的实践告诉人们,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不断抑制霸权主义,提倡民族的融合,世界的未来才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