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宋,夏的和战
1.宋太宗北伐。目的上夺回幽云十六州,包围幽州城(今北京),激战后大败,太宗受伤。后再次北伐,结果大部被歼(其中产生杨家将故事:杨业……)。从此宋军由攻转守,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统治力量的软弱。
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真宗亲征,宰相寇准力主抵抗。有利的情况下议和。1005年达成和议。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辽宋友好。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1.西夏建立。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分掌行政和军事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选择官吏。仿汉文楷书体创立文字。
3.宋夏和战。由于双方战争不断,损失均很重,元昊请和。1044年,和议成。一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二是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在理重开边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