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有多大?

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有多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99 更新时间:2024/1/20 1:28:52

一、夏朝的战争规模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是夏王朝,以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二里头遗址被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按照人均占地面积150平方/人的标准计算,有专家因此推测二里头遗址在鼎盛时期有2万人在此生活。

这是夏朝的都城大概的人口规模,很明显在夏朝,人是非常少的,史书记载夏朝是以12个姒姓部落为核心组成的部落国家联盟,如果说夏王朝统治部落所居住的都城只有2万人的话,那么12个姒姓部落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万人。

这20万人中有一半是女性,剩下的一半还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与老人,就算当时能做到全民皆兵的话,整个国家全部能够出来的作战的军队也不过六七万人了,注意了,这是夏朝统治下的总兵力,实际上,真发生战争时,能够用来作战的军队只有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在一次战争中,夏朝真正用来作战的军队到天了也就是六七千人。

对于夏朝发生的战争,史书并没有记载战争规模有多大,比如夏讨伐有扈氏的战争,也被称为甘之战,这是夏朝中央政权讨伐其中一支部落的战争,其战争规模应该是数千人,夏启最多有六七千人,有扈氏最多有一两千人,合起来不到一万人,这是保守的估计。

再比如太康失国一系列的战争中,双方合计参战规模也不会超过一万人,也就是数千人的级别,夏朝最大的战争应该是夏末的鸣条之战,这是商汤讨伐夏的战争,也是商灭夏的战争,此战商汤共投入战车70乘,军队6000人,突袭夏朝都城,打败了夏桀的军队,夏桀只带了五百残兵逃走,不久后病死。

夏桀的军队数量按照前面的分析最多也就是六七千人,也有可能比商军多一点,但不会到一万人,军队数量的多少与战争的胜利没有决定性因素,夏桀败在残暴无道以及人心散乱,虽然军队数量可能多于商军,仍然被灭亡。

鸣条之战是夏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了,也是夏朝晚期的一次战争,双方人数加起来有一万多人,不到两万人。

二、商朝的战争规模

上文说到鸣条之战商朝的军队有6000人,这其中还有不少是联合方国的军队,这是商朝初期的情况,殷墟是历史上公认的商朝晚期的遗址,这里出土了15万片甲骨文以及各种文物,殷墟的占地面积是36平方公里,按之前的标准来计算,殷墟至少有24万人生活,都城人口是夏朝的10倍。

按这个标准来算,晚商时期,商朝的总军队最多应该是六七万人。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军讨伐鬼方时,最多的一次率领了13000人的军队,妇好是商朝的王后,也是率军作战的女将军,一个将军一次就能率领万余人的军队,说明商朝的军队总数量符合推测的六七万人。

妇好作战主要是讨伐鬼方,鬼方是外族人,军队数量不详细,至少也是相当规模的级别,那个时候的战争,靠的就是蛮力与战车冲杀,很少有谋略的,人数太少肯定没法打,从这个例子来看,商朝的战争规模在两万人左右的级别。

商朝规模最大的战争应该是牧野之战了,这也是周灭商之战,根据史书的记载,周武王出动战车三百乘,虎贲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再加上与周联合的其他诸侯的兵力,讨伐商纣王联军总兵力达到4.5万人。

这一兵力几乎是当时除商朝之外所能出动的军队最高人数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商纣王发兵70万人迎战周武王的联军。

《史记殷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这个记载可能是夸大其辞了,也许整个商朝有70万人口,但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军队,全民皆兵也达不到这个数量,虽然商军中有大量的奴隶和俘虏,但是70万人的战争规模只有战国时期才达到,即使到了几千年后的清朝时期,人口都过亿了,全国总兵力也不过是80万人,所以商纣王不可能有70万军队。

况且商军的主力在东边讨伐东夷,商军的主力应该四五万人,留守军队就是一两万人,合起来总兵力是六七万人,然后商纣王再抓了不少俘虏和奴隶进去,估计70万人的数量被人为扩大了十倍,牧野之战的商军总兵力最多就是六七万人。

这样算的话,双方总兵力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这应该是牧野之战的真实战争规模,也是商朝最大的战争规模,十万级别的规模是商末周初的最大规模。

三、周朝的战争规模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隶属于周王室的军队主要有三大部分,分别是:虎贲军、西六师、殷八师(也叫成周八师)。

虎贲军相当于西周的禁卫军,是保护王宫和天子的军队,西六师是西周都城镐京驻军,也是西周对外作战的主力军,殷八师是护卫成周洛邑的驻军,从收编商朝军队演变而来,西周的一师是3125人,西六师就是18750人,殷八师就是25000人,虎贲军数量不详。

按照“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中诸侯国二军、小诸侯国一军”的说法,一军是12500人,西周王室的军队最多时有75000人,大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37500人,中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25000人,小诸侯国的军队最多是12500人。

另外,周王室在对外战争时是可以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所以西周每次对外作战的战争规模是从几万到十余万左右。

比如周昭王三次南征荆楚地区,结果导致周六师覆没,最多损失了18750人。他的敌人数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数量。周穆王时期曾率领成周八师讨伐淮夷,出动军队25000人左右,这还不算征调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至少也有5万人,这只是周王室出动的军队数量。

到了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军队数量逐年减少,以至于无法跟诸侯国抗衡,整个东周时期,包括春秋与战国,周王室的势力都是极其弱小的,最终被秦国灭亡,所以东周时期的战争规模主要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

春秋时期的第一强国是齐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蔡国和楚国,齐国在当时是千乘之国,实际是800乘,当时的一乘是30人,齐国总兵力是24000人左右,这算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了,按大诸侯国有三军来算,齐国总兵力是37500人,算起来齐国的总兵力在2~4万之间。

齐桓公所率领的八个诸侯国都是中小诸侯国,就算每个诸侯国出一师三千人,那齐桓公讨伐蔡国与楚国的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人,最多就是4万人左右,而楚国的实力与齐国相当,也是大诸侯国,总兵力也差不多,双方总兵力加起来达到近十万人的规模。

再比如城濮之战,这是楚国与晋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两国都是千乘之国的超级大国,楚国和晋国各出动三军打仗,楚国实际出动兵力是42000余人,晋国出动兵力是32500余人,双方兵力合计74500人,差不多相当于西周王室军队的总兵力。

这只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是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了,如果是中小诸侯国开战,肯定规模是不如这个,如果有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作战,也许会超过单独两个大国作战的兵力规模。

再比如柏举之战,吴王阖闾在孙武与伍子胥的辅佐之下,出动3万精锐吴军,偷袭楚国,楚国派出了举国之兵抵抗,一共出动了20万大军,因为楚军是本土作战,所以拼凑了所有能出战的军队,柏举之战双方的总兵力加起来一共有23万人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是一国攻入另一国都城的突袭战,所以参战人数较多。

到了春秋晚期,由于多年战争,各诸侯国越打越弱,战争规模反而缩小了,比如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用来偷袭吴国都城的军队也不过是5万人,留守的吴军还不到1万人,而吴王夫差率领吴国主力北上与晋国争霸的军队也不过是3万余人。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军队45万,秦国军队人数不详,不会低于赵国数量,至少也有四五十万,长平之战双方军队总人数加起来快接近一百万人了,这是先秦时期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没有之一。

战国时期的其他战争规模都不如长平之战,比如战国中期的桂陵之战,也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魏国出动的军队是十万人,齐国出动的军队是八万人,双方兵力合计18万人,这已经算是一场规模中等偏上的战役了。

从这些情况来看,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不如战国时期,而西周时期的战争规模又普遍不如春秋时期,整个夏、商、周三朝的战争规模是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越往后,战争规模越大,从夏朝最大万余人的战争规模到战国后期最大百万余人的战争规模,用了数千年。

可以这么说:夏朝的战争规模是部落战争,商朝的战争规模是城邑战争,周朝的战争规模是诸侯国战争。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当时的战争规模非常大。夏朝的时候,军队作战的人数达到了六七千人,死伤的人数也是特别多的,夏商时期的战斗力非常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史记载的第一场战争是谁挑起的又是为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往往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存所以参与资源的争夺,古时候的战争最为明显,资源包括了更适合生存的土地,人口,然后延伸到社会地位食物矿产技术乃至于心理上的优越感等等,还有就是打压其它阵营之类的,至于第一场战争的定义无从考究,从联盟到国家到集体再到个人又何时不是在战争中,一切只为生存延续然后更好的生存延续

  • 介绍一下商汤灭夏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夏桀。是个很残暴的君主。好像跟大禹有血缘关系。当时他称自己是太阳。老百姓说“如果你是太阳,那么我们愿意跟太阳一起灭亡”然后有一个比较好的领导叫商汤的,挺受属地百姓爱戴。夏桀向杀他,他也想当更大的官,然后就揭竿而起了。获得了百姓的支持,直接杀到王宫,把夏桀给灭了。然后就当了皇帝。几百

  • 禹建立了夏,标志了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算不算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如果是,那是不是可以说老子的“无为而治”是谬论?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上述问题,我认为禹建立了夏朝,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论定的,当时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期,而老子的观点“无为”,意思是呼吁当时的统治者,偃旗息鼓,停止战争,为中华浩土增添一份宁静,一份随性。这对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说是一种进步,在经历过父系社会的原始社

  • 中国各阶级出现的时期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先是原始社会这可能无从考究,之后是奴隶社会其标志有1.社会形态的标志:国家的出现,夏朝建立2.生产力的标志:青铜器时代到来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而这尧舜禹时代是在逐步向这些形态发展,禹把王位传给儿子,代替了禅让,标志了奴隶社会的形成。1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生产

  • 为什么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有了最高统治者,建立了世袭制2.阶级产生,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3.有了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能想起来的就这3点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a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反映了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a。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是以夏商周三族为主体经过长期血缘交汇形成的

  • 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风声鹤唳 破釜沉舟分别是什么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围魏救赵:出自马陵之战;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马陵之战

  • 具体说出牧野之战的发生时间、人物和地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时间: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人物:周武王,商纣王地点: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战役特点:杀人一万还是难免自损三千原因:夏朝的衰败,使人民起来反暴政影响意义:牧野之战结束了商六百多年的统治,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夏朝的记录?两个朝代不是离的很近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战争与和平不断交替出现,朝代也因为战争的发生而灭亡或兴起,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字和语言的作用非常明显,倘若不是它们的存在的话,我们定然无法知晓千年之前发生的是事情。但是这两者都带着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人们看到的史书大多都不全面,并

  • 中国古代所有皇朝的起始于灭亡的时间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建立者禹,亡国之君桀)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建立者汤,亡于纣)3.周朝:前1046年-前221年(1)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周平王)(3)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