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近代史发生了那五次大规模对外战争:1、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3、中法战争4、中日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9年后为现代史,故到上面为止。二、近、现代史划分: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商朝的都城是哪里
在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他用贤人执掌国政,国势强盛,建立了商朝。商的前期(殷商)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此后不再迁都。
中东地区发生过哪些战争?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周围地区进行的4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联合进攻以色列。以色列先后出动10万人于同年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被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军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英、法、以侵埃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0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向埃及发动进攻,侵入西奈半岛。10月31日,英、法联合出兵干涉,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实施空降和登陆,在埃及军民奋起抵抗和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撤离加沙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因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借口埃及(当时国名阿联)封锁亚喀巴湾,于1967年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至10日相继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耶路撒冷东城区、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叙为收复被占土地和摆脱美、英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战争初期以方损失惨重,后实施快速动员,采取重点用兵,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至10月24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战,阿方共出动坦克4100辆,作战飞机1040架,舰艇140艘,兵员52~54万人;损失坦克2200辆,作战飞机450架,舰艇10艘,人员伤亡8500人。以方共出动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损失坦克850辆,作战飞机110架、舰艇1艘,人员伤亡约2800人。第五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第六次中东战争打不起来美国几乎参与了对先前所有历次中东战争的策划。但从冷战结束以后,美不仅已经稳稳地操控着中东,占据了领导权,而且想利用此优势在中东建立符合自己战略利益的和平秩序,因此美国相应地对涉及中东和平问题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在以色列的利益的同时,逐渐向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的利益倾斜:1991年10月,首次中东和平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93年又在美国的主持下使得巴以双方达成了《奥斯陆秘密协定》,94年促成约、以的《华盛顿宣言》,并使得约旦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又促进阿以实现全面和平和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今年7月和9月的戴维营峰会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有了新的突破,美国作出这些努力,绝对不会轻易让这十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为了防止局势失控,暴力冲突发生后,美国便和欧盟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共同与中东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召开了沙姆伊赫峰会,希望巴以双方克制自己,尽早达成停止暴冲突的协议,使和平进程步上正常轨道;美国总统克林顿一直也把中东和平进程看作是他任职期间的重大政绩,以及他卸任后的重要外交资本,同时,中东战争如若再次爆发,也会给其民主党带来负面效应。阿拉伯国家心有余悸首先是在历次战争中损失惨重的埃及最反对冲突升级,总统穆巴拉克曾说:“战争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阿拉伯言战者并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含义和苦难。”仅第三次中东战争就给埃及造成10亿美元的军事损失,而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有55万的人员伤亡,50万人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丧失6.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政权也不愿面临战争。巴勒斯坦人本来就没有完整的军事武装组织,历次战争中都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巴解组织被迫分散在8个阿拉伯国家中,濒临解散,又如何面对美国武装起来的以色列呢?何况,阿拉法特认为“巴拉克是可信赖的和平伙伴”,不愿因为暴力冲突而让巴拉克政府下台,否则所有从戴维营、沙姆沙伊赫谈判带来的和平希望都会破灭,所有的努力成果也会化为云烟。以色列难以承受以色列巴拉克政府是以“既要和平,又要安全”、“实现全面和平”的主张获得大选胜利而上台执政的。早在第五次中东战争黎以战争结束时(1982年),以色列人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意识到战争并不是谋求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大选时中、左派的“和平”政策与政见常占上风;同时以色列人对执行和平进程的本届政府的支持率高达52%,所以在戴维营和谈时,巴拉克不惜以土地换和平,做出出乎意外的让步,表现出他和国人渴求和平的决心;在冲突发生时,巴拉克也不想借题发挥把事闹大,在沙姆沙伊赫峰会上也作出温和的决定:解除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封锁,重新开放加沙机场,并答应随着局势的平静,陆续撤出冲突爆发后部署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重型武器等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和平。如果战争一旦爆发,以色列政府便会失去国际信誉,失去国外在经济上的支持,使得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也随之下降,这是巴拉克政府及以色列民众不愿见到的。从国际政治大气候和国际经济形势来看,都不会轻易爆发第六次中东战争。但是,巴以双方矛盾仍然存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立国等棘手问题依然困扰着双方领导人和民众,地区冲突仍然不断。中东的和平进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