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八里桥之战"中咸丰的主力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998 更新时间:2024/1/21 16:35:30

在距离京师仅8公里的八里桥曾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争,这次战争导致咸丰的最后一只主力军队全军覆没,史称“八里桥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清军身后就是王城,他们誓死抵抗,表现的前所未有的坚强,但是仅凭肉身,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火枪大炮!

天津大沽口失守后,清廷与英、法谈判破裂,英法联军8000人进犯北京城。在北京郊区八里桥,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短兵相接。

这场战争,是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

清军还是中世纪的装备,士兵们拿着长矛、弓箭这样落后的武器,仅凭着一腔热血,对敌军展开了视死如归的冲击;有些骑兵甚至冲到了敌人的指挥部附近。

可是冷兵器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的热兵器,封建军队怎么能打得过现代化军队呢?英法联军对清军,简直是降维打击,不管是装备和战术都是最新的!这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洗礼的军队,装备用的是带刺刀的前膛燧发枪、滑膛炮,还有最新发明的步枪。

面对着仅靠热血和胸膛,毫无章法往前冲的清军,这些金发士兵,只待指挥官一声令下,就会发射出密集的子弹和炮火。战争仅用了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分出胜负。清军的战马受到炮火惊吓,在自己的队伍中横冲直撞,后面的步兵四散逃离,溃不成军。因为敌方炮火的袭击,清军伤亡惨重,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清军1.7万人战死了三千人,而英法联军仅死了12个人。

一名参加作战的法军军官,在其回忆文章中,称赞清军的英勇说:清军从一开始就勇猛反复地冲杀,他们强压火力伤亡惨重,但还是勇敢坚持,直到全体就地阵亡”。

这场令清廷蒙羞的耻辱之战,在法国人眼里却不过是一场好笑的战斗,如同老鹰捉小鸡一样的游戏。

法国军队指挥官的孟托班回国后,甚至因为法方死亡人数过少,被眼红的议员阻止法国皇帝拿破仑,给他5万法郎的奖励。

窝囊的咸丰皇帝,在接到战败的噩耗后,没有选择君王守国门,而是选择了逃跑,躲进承德避暑山庄,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随即,英法联军占领了紫禁城,干下了一桩罪恶勾当,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这场战争的唯一好处,大概就是第一次清醒认识到,天朝上国已经大大落后于那些,经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开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动力。

至此,咸丰手中的二支主力军队,江南江北大营、僧格林全部消耗殆尽,他能依靠得只剩下,曾国藩的地方部队——湘军了。

咸丰对曾国藩和主力部队,一直存在着“厚此薄彼”,令湘军将士颇为不满。

咸丰举全国之力,每年给江南江北大营拨上千万两白银,而曾国藩却要看地方官的脸色,自己找饭吃。咸丰对连打胜仗的曾国藩封赏也不到位,将按惯例能得到的湖北巡抚一职,给了毫无战功的满族亲贵。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在三个月之内击溃江南江北大营。

和春奉命重建江南大营后,和本国军队湘军,因为咸丰的“一碗水端不平”,形成了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

他与两江总督何桂清、军机大臣彭蕴章一伙,在朝廷内外传递消息,不断在咸丰面前打小报告,通过各种方式攻击湘军,恨不得湘军覆灭,好收获镇压太平军的全功:曾国藩打了胜仗丝毫不提,打了败仗稍微报告得晚一点,咸丰就知道了。

因此,咸丰经常斥责曾国藩,惹得湘军将士心怨气强忍不发。

连颇受咸丰信任的胡林翼,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湘军颇能打,颇要脸,却不受待见。那不要脸的,却受到优待。

咸丰曾依仗江南大营势头强势,将曾国藩罢官回家。

1860年5月,江南大营二次溃败,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常州逃跑。江南大营的彻底溃败,对湘军来说,并不可惜,反而欢呼雀跃。湘军将领左宗棠,兴奋的仰天长叹:“天意其有转机乎?”

亲生儿子不争气,无人可用的咸丰,这才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情不愿地给了曾国藩。湘军势力没有了绿营军抢功、掣肘,有了地方财政的滋养,湘军很快兵强马壮,兵力达到了12万,士气高涨兵强马壮!

在祁门,曾国藩按照自己的思路,统筹部署围攻安庆。1860年8月25日深夜,离八里桥战争还有几天。曾国藩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朝廷的十万火急的上谕。咸丰严词命令他,即刻派悍将鲍超,率领三千湘军精锐,日夜兼程,前往京师救驾,受胜保调遣。

曾国藩没有马上前往,这道上谕起码有2处,让他有疑虑。从大局上说,咸丰的战略计划,曾国藩压根看不上。江南江北大营的覆灭,证明咸丰“舍弃枝叶、直指根本”的战略思想的彻底破产。

目前是围困安庆的关键阶段,只要拿下安庆,彻底平定太平军指日可待。太平天国要的是国家主权,而洋人求的不过是财。就算现在派兵去,路上要20多天,就是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一旦派鲍超前去,安庆兵力撤围,一年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这真是“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咸丰的这一命令,还和从前一样,头痛医脚、毫无长进、毫无远见!皇帝有难,将军勤王是历朝惯例,以“忠义”标榜的曾国藩,心里再不服气,也不能表现出来。曾国藩还有一个小九九,这上谕里说,要把自己的悍将鲍超和几千精兵交给胜保指挥。

胜保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满人将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屡战屡败人称“败保”,却深得皇帝信任。这明明就是要挖我湘军的墙角,精兵派去了肯定有去无回。

欣然从命吗?两头不落好,还要被对头胜保算计一支精兵!不去勤王,又担不起这么大的罪名,他陷入了两难。

手下李鸿章献了一条以逸待劳的妙计。李鸿章分析说,不出十天,洋人必定会攻陷京城,结局就是议和割地赔款。洋人要的是利益,不是大清的江山。皇上和大臣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尽快结束战争,必定会有求必应,双方议和最多不超过二三十天。那时,和局已定,再出兵也是添乱。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个字:拖——。

曾国藩欣然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他做事一项稳妥,又做了一条预案,以防万一。

九月初九,他才慢吞吞给皇帝回了一道奏折说:“鲍超人生地不熟,级别又太低,派兵勤王是大事,恐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请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之间,选一个人带兵前去。”

其实就是要一来一回,拖这个时间。眼看洋人攻破大沽口,马上要进攻北京,想必这时的咸丰内心是崩溃的。可惜他至死都不明白一个道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个被他长期打压的汉臣,怎么会跟他全心全意一条心?

给朝廷写完回信,曾国藩又给围困安庆的九弟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皇帝要我去勤王,你做个思想准备和我一起去,等皇帝再次下令,我们就即刻出发。

曾国荃的回信写了啥,除了曾国藩没有第二个人看到。因为,曾国藩收到这封信,看了一眼就烧了,并写了一封回信将九弟曾国荃,一顿声色俱厉的痛骂。

可以想见,这封信的内容一定是很特殊,所以曾家后人一直深藏不露,曾纪泽等人收集出版的各种曾国藩的文集都没有收录。直到20世纪80年代岳麓版的《曾国藩全集》才公开此信。

我们只有根据曾国藩的回信,来推测曾国荃的那封信的大概内容。曾国藩给弟弟的回信,在所有的家书中,口气之严厉绝无仅有:

初九夜所接弟信,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天下之事变多矣,义理亦深矣,人情难知,天道亦难测,而吾弟为此一手遮天之辞、狂妄无稽之语,不知果何所本?

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尽惬人心。

僧王所带蒙古诸部在天津、通州各仗,盖已挟全力与逆夷死战,岂尚留其有余而不肯尽力耶?皇上又岂禁胜之而故令其不尽力耶?力已尽而不胜,皇上与僧邸皆浩叹而莫可如何。

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应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

带兵北上勤王本来是小概率事件,但是性格暴躁、草莽出身的曾国荃,正在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把安庆围得如铁桶一般,城内已经断粮,眼看快胜利了。

因此一接到大哥的信,当时就炸了。

他心里的不满,其实和曾国藩差不多,但是“心里想”和“说出来”是两回事。曾国藩收到他的回信,“且惧且恶”,这封信如果泄露出去,不但曾国荃要掉脑袋,恐怕曾氏一族都要被灭门!

从曾国藩的回信看,他的回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朝廷来说全是“大逆不道,灭九族”的言论。

1、坚决不能同意撤安庆之围。咸丰这个命令,就是瞎指挥。如果大清真亡了,太平天国说不定早都平定了。

2、妄议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谁更有才干,甚至谁更适合当皇帝。

3、批评咸丰皇帝不会用人,才导致洋人打进北京,才导致自己北逃,真是活该。现在还要连累我放弃马上就拿到手的战功,可恨!

这里面的任何一条,都够得上是欺君之罪。曾国藩怎么能不害怕?我们大胆猜测,里面很有可能想劝大哥取清朝而代之。可是曾国藩在心理没做好准备,实际情况也不具备可行性。

当曾国藩和咸丰的来往书信,在驿道上传递时,果然传来消息: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京师沦陷,咸丰逃往承德,恭亲王奕牵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果然,朝廷来信,不必派兵北上了!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安庆被湘军攻破。“外长外行,内战内行”的曾国藩,对城内同胞毫不留情,展开大屠杀,城中一万多名军民无一幸免。

这也是曾国藩被骂汉贼,遭人诟病之处。

拿下安庆后,太平天国首都金陵,就成了一座孤城,太平天国的灭亡指日可待。曾国藩激动地给远在热河的咸丰,写信报喜。可惜,这封捷报还在路上,咸丰就把自己作死了。

这个咸丰也是个苦命的皇帝,从他登基第二天,太平军就开始造反,后来又有捻军、天地会等大型叛乱。各地小股起义不断,十八个省,有十四个战火不断,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割地赔款,还丢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一连串密集的打击,把刚愎自用的咸丰打折了,他恨不得早一天死去。可悲的是直到死,他都没得到太平天国战争,胜局已定的消息。

2年后,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南京攻陷。这场长达12年之久,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以清廷胜利结束。从防止中国的中世纪化来说,的确是曾国藩的大功一件!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蓝田之战对楚国造成什么影响?存在哪些争议?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蓝田之战,又称秦楚丹阳、兰田之战,指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的一场战役,以秦国获胜并完全控制汉中告终,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主要影响蓝田之战和此前的丹阳之战使得楚国军力损失惨重,楚国几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宗族更是元气大伤,将领被虏,封地被夺。屈氏一族在楚国中的威望也因

  • 碧蹄馆之战有多惊心动魄?明军五千人马打四万日本人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碧蹄馆之战明军五千人马打四万日本人的故事。1月8日李如松攻克平壤,修整过后,就派出了骑兵对王京进行侦查。在1月25日,查大受率领的500多人的侦查部队在王京西大门的慕华馆附近与加藤光泰的巡逻队遭遇,

  • 杨坚是如何平定尉迟迥之乱的?他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

    尉迟迥之乱,又称杨坚平尉迟迥之战,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经过群起响应尉迟迥权力的地理中心正处于华北平原的心脏,他在那里能够动用惊人的资源,并且在地方强大的氏族中还有一批强有力的潜在

  • 历史上沈括为什么会兵败永乐城?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战史风云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历史上沈括为什么会兵败永乐城?这其实是有有诸多方面的因素的,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第一,西夏对于宋朝的全力进攻。西夏和宋朝之间的矛盾本就由来已久,双方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性地进行各种小型战争,但是总体上西夏和宋朝还处于一种相互对峙的

  • 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史风云

    在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过一次战争,史称阪泉之战。此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于内乱,周王出奔于郑国,次年狐偃建议晋文公“求诸侯,

  • 探索鸣条之战的具体过程,商汤与夏桀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曾率领商部士兵与夏朝军队在鸣条进行了一次决战,史称鸣条之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宁陵县北),保障商都南亳(山东曹

  • 夷陵之战蜀汉只损失五万人 蜀汉为何就一蹶不振了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刘备最多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何却因此一蹶不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性战役--夷陵之战。在三国时期,这场历时十五个月(章武二年闰六月)的战

  • 历史上巨鹿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

    众所周知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那么巨鹿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

  • 定川寨之战:北宋失败后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定川寨之战的过程西夏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

  • 秦灭六国之战:首次完成了中国统一,此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的是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