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的前因后果。

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淝水之战的前因后果。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93 更新时间:2024/1/17 21:38:27

对淝水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们习惯于把东汉的灭亡归结于“宦官专权”、“外戚夺权”、“黄巾叛乱”、“边军为祸”等,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东汉最乱时,专权的宦官、外戚已消灭,黄巾已平息,边军也不构成威胁了。东汉灭亡,在于军阀为了各自利益,不顾苍生。

同样,西晋的灭亡也不能够归结于皇后贾南风祸乱皇室。“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持续到公元316年,而公元300年贾南风已死,她生前造成的冤案也基本得到平反,中原群雄又争斗了16年,后期五胡得以加入。

房玄龄等人在编撰《晋书》时,对贾南风批评很多,却评价她执掌西晋的八年里,西晋王朝难得的出现了“海内晏然”、“朝野宁静”状态。

与东汉灭亡相似,八王之乱的本质是汉族王朝内部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分崩离析。

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大少数民族抓住时机,蜂拥而反,给了西晋王朝致命一击。

南匈奴政权联合其余少数民族武装连续击败西晋军队,公元304年、公元314年,先后俘虏两位晋朝皇帝,导致了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淝水之战前的北方:前秦统一北方,实力空前强大

公元前357年,前秦领袖苻坚任用山东寿光人王猛为相,王猛为前秦整顿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同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形成了“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局面。前秦空前强大,在公元前373年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时,前秦调集嫡系部队达30万,听从号令的各族军队达到了50万如果算上征南大将军、苻坚幼弟苻融的几十万人,前秦大军总数超过了110万。作为一场战役,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数量,是史无前例的。(《晋书·苻坚载记》、《晋书·苻融载记》)

前秦的强大,与五胡能够乱华的原因基本相同:

1、长城以内的五胡人口骤增,对汉族实力对比出现了危险的平衡

中原政权最初是极力限制胡人内迁的,汉光武帝刘秀解除了这些限制。胡人不断的迁入更宜居住的关内,三国、西晋时,战乱造成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统治者为得到更多的人口和赋税,强制胡人内迁。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少数民族占一半,汉族人口不再占优(《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2、中原王朝武力强大,欺压胡人和贫民,激发了反抗

汉武帝以来对北方游牧民族持续施压,汉族对五胡建立了绝对的优势。三国时,曹操只带领少量兵力就可以轻松的击败匈奴、乌桓、鲜卑。《晋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尚武之风让国家战力所向披靡,却也凭此欺压游牧民族。(《中国兵器史稿》、《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匈奴乌桓鲜卑传》)

内迁的胡族受到了西晋封建主的欺压,许多人沦为奴隶。羌族人石勒是后赵皇帝,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是汉族地主可以任意买卖和宰杀的奴隶。这样的背景下,五胡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他们祸乱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晋武帝把国家分封,封建主把属地人和物看作自己私产,即便是汉族贫民也有被当做奴隶的情况出现。一些汉族平民甚至社会精英对晋王朝也非常不满,五胡十六国的建立,无一例外都包含着至少一位汉族大智者的结晶。

东晋先后派出祖逖、桓温等名将北伐,全都无功而返。

淝水之战前的南方:东晋衣冠南渡,国力羸弱,内部明争暗斗

“衣冠南渡”中的“衣冠”,表面意思是服饰和帽子,代指文明南渡。此四个字最早出自唐代刘知几《史通·邑里》,代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的事件:

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公元318年东晋建立,到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东晋王朝实力进展缓慢,主要有三个原因:

先天,人少、兵少

我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江南发展滞后。东吴孙权曾经为此烦恼了他的整个帝王生涯,不惜派遣手下将领卫温出海寻找日本、台湾等岛屿,目的就是寻找人口充实军队和生产。(《中国人口史》称,西晋人口有3500万,其中北方2450万人,南方1050万人,不足北方二分之一)淝水之战前,东晋所能够用来正面抵抗前秦大军的力量,不过北府军8万人而已。

后天,朝廷不团结,西晋的惨败,没有让晋人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东晋刚刚建立,皇室在江南的实力不如门阀琅琊王氏,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后来果然叛乱。王氏之外的的门阀、权臣,层出不穷,他们控制皇室,彼此争斗,削弱了国家力量。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一度杀死了前秦皇帝苻健(苻坚之叔)。王猛求见桓温,在后世熟知的“扪虱而谈”过程中,当面道破桓温已经驻扎到灞上,却不攻长安,乃养寇自重。事实上,桓温确有自立的打算,在个人利益面前,光复旧国不值一提。

无怪乎王猛要为苻坚效力,汉族社会精英也纷纷投靠少数民族。

坐拥八十万大军投鞭断流,苻坚终饮恨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经过广为流传,虽然宰相王猛生前力阻苻坚南侵,一些有识之士也认为江河天险难以逾越。氐族皇帝苻坚却坚持自己大军人数众多,足以“投鞭断流”。

公元383年冬天,前秦和东晋大军在淝水对峙,苻坚下令前秦大军后退,等待东晋军队等岸,以便半渡而击之。

东晋军队渡河后发起突袭,还在后撤的前秦军队大乱,东晋名将朱序趁机高喊“秦军败矣”。前秦军听到这一呼喊,瞬间慌了。本来许多被苻坚征服的“匈奴、鲜卑、羯、羌四胡”以及汉人军队并不愿意参战,更是趁机溃逃。苻坚破历史记录规模的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

《晋书·苻坚载记》里描述苻坚惊慌失措,以至于“草木皆兵”;《晋书·谢玄传》则描述逃亡中的苻坚听到一点点风声和鹤鸣就以为是追兵,即成语“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不仅保住了东晋,使得此后200年国家进入南北分裂,也让苻坚因为三个成语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配角。

苻坚作为游牧民族皇帝,年轻时曾经有过亲自上阵厮杀的经历,但是淝水之战中,一旦战争焦灼就开始惊慌,这是为何呢?其实苻坚的惊慌并不难理解。

五胡乱华期间民不聊生,人民厌战,王猛经营北方后民生艰难得以缓解,汉族和胡人百姓都已厌战,前秦尚不具备统一的基础。

政治上,前秦虽然集结了百余万大军,一大半军队却并不属于氐族,他们虎视眈眈的追随苻坚,作为苻坚的部下甚至更希望前秦溃败,以便他们能够摆脱控制,夺取更多权力。

如此,淝水之战中,苻坚对对方的军队和自己的大军全都疑神疑鬼,一旦战争无法速胜,自然会感受到“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的结果,源于文明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

此战,东晋实际上并不占据天时、地利,与东吴在赤壁之战中的优势有着本质不同:

1、东晋北府兵先发渡过淮水;

2、司马氏,门阀王氏、谢氏及诸多晋朝大家族各自为政,团结程度还不如三国孙刘联盟。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举国思想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至东晋,儒家文化已经影响五百年。社会普遍认为“民贵君轻”,谁当皇帝并不重要;曹操时又发布了任人唯贤的“魏武三诏令”,提倡选拔人才有才即可不必有德。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多人数并不认为五胡统治有何不妥,甚至趋炎附势者众多。

连西晋的两位末代皇帝被俘虏之后,为活命对胡族皇帝无限赞扬,甚至甘做奴仆。钱穆评价:

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国史大纲》)

但是,西晋灭亡到淝水之战之间的这70年时间里,晋人却开始深刻的认识到了文明的差别、以及文明冲突对自身造成的影响。

北方的汉族人发现,胡人政权很平等对待自己,即便是精英也不受信任,孟子所说的君为轻似乎有待商榷。

各种苦痛之下,大批汉族人口逃到南方,其中一部分流民组成了“北府军”,即淝水之战的东晋军主力。这些士兵吃尽了五胡乱华的苦头,为保护南方的中原文明不惜死战。

一般认为,民族主义产生于于近代,拿破仑横扫欧洲,进攻西班牙时,当地人在被欺压中,认识到文明独立的重要性,发起强烈的抵抗,给强大的法国造成了致命影响。

东晋人的自保情绪也是同理,经历了数十年的遭遇之后,人们醒悟了保护自己所从属文明的重要性。

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论君主和国家的开支》中第一句话就说

君主和国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护独立社会,不受到外来侵犯和压迫。

有时候君主不能够承担这种作用,精英和民众组成的国家则会自动动这种自我保护机制。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是怎么胜利的?谢玄败秦绝对不是侥幸!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淝水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小儿辈遂已破贼。”东晋太和八年(公元383年)十二月,当前方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传来时,谢安正在下棋,听到捷报后却只是这样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然而在他归家途中,却也因为太兴奋而在跨门槛时不知不觉把鞋都撞坏了。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

  • 三国十大战役分别是哪些战争?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以下是三国十大战役的简介: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战。在这场战争中,曹操率领的军队以少胜多,最终击败了袁绍的军队,成为了中国北方的霸

  • 垓下之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标志着什么事情?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这场战役的主要讲了什么呢?首先,垓下之战的主要讲的是汉楚之间的战争。在秦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和混乱状态。汉高祖刘邦趁机发动了反秦起义,最终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建立了汉朝。然而,汉朝的建立并没有解决中国各地的矛盾和冲突。各个

  • 五丈原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诸葛亮死后有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五丈原现今的地址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城南约20公里五丈原镇的黄土台原。五丈原之战是中国的三国时期发生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

  • 刘备军队在雒城受阻一年,此时曹操在干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公元211年,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刘备入蜀后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刘璋更给兵士予刘备和让他督白水军,让他进攻张鲁。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在此基础上,到了建安十七年(21

  •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和意义!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

  • 玄武门之变揭示李世民真正的面目!李世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

    玄武门之变揭示李世民真正的面目!李世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发起和领导的玄武门之变真的可以说是震惊四方。当初,唐高祖李渊带着李家三个儿子和众多文臣武将,经过数年的战争,最后终于一统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渊称帝后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

  • 三国时期十八个重要的战役分别是什么?发生在什么时候?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下面是三国时期的十八个重要战役及其顺序。1.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结果被周瑜和诸葛亮联合击败。2.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曹操率军攻打袁绍,最终取得胜利。3.夷陵之战:发生在222年,刘备率军攻打东吴,

  •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夷陵之战是如何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史风云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223年。这场战役的起因是蜀汉和东吴之间的领土争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场战役的起因。一、夷陵之战背景在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是两个重要的政治势力。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两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争端。而夷陵地区就是两国之间的争议地区之一。蜀汉认为这个地区是

  • 岳飞捷报连连却被宋高宗召回,千古忠臣死于"莫须有"!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岳飞捷报连连却被宋高宗召回,千古忠臣死于“莫须有”!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靖康之难后,宋朝军事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127年,金国大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这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历史大变局。两位皇帝、后宫、亲王、宗室妇女以及大批社会精英被掳到金国,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