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玉米运动:忽略自然环境的失败运动

玉米运动:忽略自然环境的失败运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4/1/16 10:24:44

苏联玉米运动

玉米运动是前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改革时发动的一场运动。据说赫鲁晓夫想学习美国,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赫鲁晓夫决定全苏联种植玉米。

但由于苏联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国家机构人员腐败,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总理,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苏联改革种玉米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执行“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苏联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甚至低于帝俄时期。

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这让赫鲁晓夫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摆脱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目睹了北美洲的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下基层,亲自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甚至一些国家机构人员,从国外购进大“棒子”,谎报收成,愚弄总理。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

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然而,他没有深入地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只是把浮夸风泛滥归罪于地方农业负责人的失职,因此继续不切实际地推行玉米种植运动。

苏联大部分地区不具备美国“玉米带”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赫鲁晓夫的政策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打击”,“玉米热”因此却下来。

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玉米棒子”。

苏联大种玉米运动的影响

1963年,即赫鲁晓夫改革后期,苏联粮食出现严重危机,导致苏联第一次不得不进口西方的粮食。究其原因,与赫鲁晓夫迷信“美国式道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不无关系。

强力推行玉米种植的结果是:玉米并不适合在苏联推广,产量不高,其经济效益比其他饲料作物要差,而且扩大的玉米种植挤掉了冬小麦种植的面积,影响了谷物的增产,这导致他的畜牧业发展计划严重受挫。其标志性事件是,梁赞州的党委书记为了迎合他的畜牧业要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还是远远完不成指标。

欺诈败露,该党委书记自杀,这一事件成为著名的丑闻。开垦荒地运动与强制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都是赫鲁晓夫在苏联推行现代化‘美国式’农业道路的体现。”

标签: 玉米运动忽略自然环境失败苏联玉米

更多文章

  • 巅峰时期的华约与北约谁更强 看这些数据你就知道了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巅峰,时期,的,华约,与,北约,谁更,强,看,这些,

    80年代初,美苏都处于颠峰时期,美国逐渐从越战泥沼从恢复过来,苏联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向全世界显示了国力。那么在这一时期,同处于巅峰状态的北约与华约,各自的实力如何呢?一、兵力方面北约军队的兵力维持在540万左右,而华约兵力达650万人。与华约组织中苏联一家独大的情况相比,北约内部要松散得多,比如越战

  •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究竟有多惨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究竟,有多,惨烈,

    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

  • 华约和北约各自都有哪些成员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约,和,北约,各自,都有,哪些,成员国,华约,和,

    华约和北约成立时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又称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德黑兰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德黑兰,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意义德黑兰会议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会议,那么这次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国家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三个同盟国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由国家中最有权势的人参加的会议,美国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而苏联则是斯大林。这次德黑兰会议的意义十

  • 雅尔塔会议对当时的世界有什么深远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雅尔塔,会议,对,当时的,世界,有,什么,深远,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

  • 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斯特,钢琴,音乐,艺术,特征,是什么,以及,

    虽然李斯特在其他种类的音乐创作中有许多重要贡献,但钢琴始终站在他艺术成就的中心。李斯特在发展钢琴技巧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位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李斯特是单独举行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位钢琴家,并把它称作独奏会。他是第一位凭记忆背奏音乐会全部节目的钢琴家,也是第一位把钢琴以直角位置摆在舞台上,使打开的琴盖把声音反

  • 论画家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论,画家,达芬奇,绘画,艺术,特色,及,影响,

    达芬奇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和音乐家。他以天才般的才智用心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达芬奇的艺术风格是追求严谨和精确的,研究解剖学也是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达芬奇总

  • 浅析毕加索的绘画技法与艺术风格特点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浅析,毕加索,的,绘画,技法,与,艺术风格,特点,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立体主义。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

  • 简述米开朗基罗的生平经历以及艺术特点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简述,米开朗基罗,的,生平,经历,以及,艺术,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

  • 堂吉诃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堂吉诃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堂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