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862 更新时间:2024/1/23 16:38:04

楚武王建立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权县,这是他在灭掉权国之后建立的。

因为权国地处荆门,正好卡住了鄂东铜源运往楚都丹阳的大动脉。为了保障铜料运输的安全,楚国才不得不灭权设县。可是对其他地方,楚国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吞并扩张的冲动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帅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随国。阖庐派使者赴随国索要楚王,随人答复说: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不败。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随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楚国有意留手,伴虎而眠的随国绝不可能苟延残喘,历世而不绝。

在《左传》名篇《季梁谏不追楚师》的一段楚武王时,想效法华夏古人与随国结联盟的故事。

因为楚国是汉水流域西边的大国,而随国是汉东诸姬之首,两个国家为了谁当南方大哥,展开了一场谈判。楚武王先派了章去谈判求和,而他在后方的瑕地等待谈判结果。当时随国也派少师主持和谈。

后来谈崩了,只好比拼武功看谁更厉害了。然而,楚国与随国比武的方式也很特别:要看谁在比武的过程中占据道德原则,以及谁用兵时候更有“民为神主”的不伤害平民百姓的理念谁赢。所谓的春秋风流,即是如此,远比战国的血腥来的温情陌陌。

双方的文臣武将都对各自的君王提出建议,怎么才能够既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获得民心,又要战胜对手。

那么,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谁先动手就成了最关键。楚国的令尹斗伯比给楚武王出主意说:“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利用它的这种心态,引诱他先动手对楚国占据道德制高点有利。随国的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

楚武王说:“随国有一位高德之士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季梁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于是,楚武王按照斗伯比的办法,故意把军容弄得疲疲塌塌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国国君将要答应去追击楚军,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塌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君王何必急于从事?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大国君主失去道德沉溺于私欲。所谓道德制高点,就是民为神主。王所要做的一切都要想到对平民百姓有利,这就是民为神主。现在平民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我们的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道怎样行得通?”

随国国王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所谓“民为神主,就必须让君主看重平民百姓。君王在奉献祭品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只是说明平民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兴旺繁殖生长。在奉献黍稷的时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只是说明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好又清的美酒。’这只是说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老百姓都和睦相处。用这些行为来致祭神明,让平民百姓有物质生活的满足虽然很好,但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想要有精神方面的得到尊重的依靠。君王一个人祭祀丰富,平民百姓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平民百姓需要的是个人的尊重。民为神主就在于在上位君主如果不尊重和体恤平民百姓,那么神明的主人平民百姓都会离他而去。君王姑且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指楚国)是最好的办法啊!”

于是随国君王听信季梁劝告,从而对内修明政治,对外与楚国缔结和约,修好结为盟国关系。两国此后形成了平等关系的联邦国。由此的影响力,此后又有很多南方小国加入进来,楚联邦国由此不断壮大。楚联邦于是就以大道逻辑原则的自由、平等、互利、博爱来形成凝聚力,用尊重个人的“民为神主”的精神信仰为纽带建立起贵族政治联合体。

在楚国几乎是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城邦的君主可以参与楚国议政,以楚国为宗主。但这些联邦国有保持相对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有独立的经济、军事,还有相对独立风俗文化风俗和宗庙社稷制度,但楚国必须派遣大员去联邦国当总督搞监管,用楚国的公正法律制度去推行实施,以强化文明的进步的管理机制。在楚联邦制里的每个小邦国都有自治权,每个小邦国都行政管理独立、司法独立。国与国之间处于一种自由选择自由竞争互利互惠状态。

据统计,楚国最终有70多个封君贵族,等于楚国国内有70多个自主权力很大的封国。

春秋战国时期,君权隳毁,王纲解体,诸侯纷纷逾礼犯禁,攻强兼弱,这为楚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建立县制的国家,所谓“县”,义通于“悬”,也就是说治县的权力悬于国君之手,是不能经分封下派给卿大夫们的。

所以,楚国的政治特点,是贵族联合政治下的联邦制。

美国建国后,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钻研了美国的制度后,写了一本书,叫做《论美国民主》。在书里,这位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写道:

“没有人比我更赏识联邦制的优点。我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织形式之一。我真羡慕已经采用这个制度的国家的命运。但是,我又总是不敢相信,实行联邦的国家能够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与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国进行长期的斗争。在我看来,一个国家面对欧洲的几个强大军事君主国而敢于将主权分成两个部分,简直就是放弃自己的政权,也许由此放弃自己的生存,使国家的名字不复存在。但新大陆的令人向往之处,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可见,联邦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于存在着权力的彼此制衡,所以难以生产暴君,民众处于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军事强国,对于联邦制的国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楚国虽然地域很大,可是政府的行政组织能力很弱。所以,吴国能以五万吴越之众,一路破军杀将,攻下了楚国都城楚国的制度打不起闪电战。

后来楚悼王时期,吴起相楚六年,开展了一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结果楚悼王身死法灭,连吴起都被贵族反攻倒算被杀死了。此后,楚国就在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博弈中迎来了战国晚期。白起也是带着几万人马,一路杀向楚国都城。结果,楚国甚至都来不及反应,都城就丢了。

所以,楚国虽然地域广大,兵士众多,但是与秦国相比,楚王手中能够掌握的中央资源很有限。秦国在占据了巴蜀之后,不管从人力、物力、财力已经不弱于楚国。封地国君对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事情没有兴趣,除非打下来的地盘能够分给自己。

秦楚之争,所争的是政治制度。朝秦暮楚,说明的也是在大争之世,究竟选择哪种制度下,国家才能昌盛强大。历史也证明了,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中央集权更容易调动国家整体资源参与竞争,胜率更高。

这在如今的经济领域里,屡见不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治水,人们脑海里立马能想到大禹治水,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见他的心都放在治水上了,毕竟大水不治好,就没有安稳的家。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鲧因为动用了皇帝的息壤来治理黄河而被治罪。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

  • 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

  •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灭亡有何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最后两个王朝是明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现在经常被人们拿来讨论,毕竟一个是汉人王朝,一个是满人王朝,两者可以比较的点太多了。如今这两个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么这两个王朝的灭亡都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两者灭亡的原因不同,明末虽然边境有后金威胁,但以后金的实力想击败明朝还是

  • 中国历史上第1位成功的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黄河在古代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平静,历史上,黄河几度泛滥,洪水成灾,百姓苦不堪言,那么,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英雄是谁呢?毫无疑问,自然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听过,最一开始,尧帝派鲧治理水患,鲧用了九年的时间,采用堵的方法,结果一点效果都没有,尧帝很生气,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之后

  • 夏朝的政治形态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君主制,王位是父子相继的。但是夏朝是不是奴隶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所谓奴隶制社会,一般要奴隶劳动达到社会生产的一定比例,才能认定这个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一般的特征是有很宏大的公共建筑。而夏朝有没有奴隶,在生产中占据什么比例,都不清楚,特别是没有发现夏朝遗留下来的公共建筑遗迹,所以我们无

  • 古代暴君"桀"和"纣"哪个残暴更甚?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夏桀与商纣如出一辙,桀宠妹喜,纣宠妲己,荒淫无道,凶狠残暴。为使她们开心,不惜人力,国力,建琼玉之室,造酒池肉林。对内设炮烙之酷刑,残杀大臣,对外盘剥欺压百姓。最后落的国破人亡的下场,列位,如果说这二位是难兄难弟不为过吧。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关于罗布泊发现千具干尸说法,如今网络上流传的说法

  • 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个浑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进了美军第2步兵师师部,报告说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刚刚遭受灭顶之灾,5000多人的一个旅只剩下不到两个连的建制。美军师长凯泽少将半信半疑,因为就在昨天,这个土耳其旅还兴高采烈的报捷,声称消灭了大批“敌军”并英勇守住了阵地,后经美2

  • 6600万人的英国出兵占领了距离1万公里阿根廷的马岛,为啥没占领仅400万人的爱尔兰?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老牌殖民地大英帝国打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霸权主义思维模式,对发展中国家阿根廷主权国家马岛岛屿悍然侵略践踏国际法,阿根廷这个弱小国家武装力量怎么可以跟英国相比呢?根本不是一个等级,但是阿根廷虽然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老牌殖民地国,阿根廷弱小国家空军不输给老牌殖民地英国空军,阿根廷

  • 历史上,齐王建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被活活饿死的君王吗?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是啊。齐王建当政之时,实际掌权者为其母后,堪称战国时期的女政治家,与秦国交好,亦不结怨诸侯,如同世界大战的中立国,看诸侯你来我往,相互拼杀,看秦国一个个灭掉五国,使齐四十年不临刀兵,百姓安逸太平。可惜临终交待后事时候,告齐王可赖之大臣,齐王没听清,取纸笔再问,齐王后已老且忘了。齐王主政,信赖后胜,以

  • 都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对此,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又称崖山之后无华夏。对于这句话如何理解?在回答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史上最为悲壮的,导致赵宋王朝终结,元朝一统华夏的崖山之战。崖山海战是南宋末年宋元的最后一次战役。南宋德二年,元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破临安,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元朝人生擒活捉。但南宋的一批文武大臣拥戴年方七岁的南宋